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 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的过程,不仅影响着城乡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两地人口的变动。就其对人口变动的影响而言,乡村——城镇人口迁移不仅直接影响到城乡两地的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空间的再分布过程,也影响着城乡人口年龄、性別等构成的变动。更为重要的是,迁移还直接影响迁移人口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到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化和总人口的变动。随着乡村——城镇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它对人口变动的影响也日趋显著,本文仅就乡村城镇人口迁移影响妇女生育水平,进而影响总人口变动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以往,人口生育行为的时间序列研究多集中于人口再生产的开始,即妇女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上。然而,妇女的终育年龄(即妇女生育最后一孩时的年龄)和妇女生育期的实际时间长度也同样是重要的生育变量。 因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妇女停止生育的年龄影响着几代人和家庭内的关系;一个其妇女的生育过程结束很晚并经历较长生育期的社会,必然具有高出生率和人口增长迅速的特点;这个社会一般也同时承受着产妇、胎儿和婴儿的高死亡率。因而,对妇女终育年龄和生育期长短的研究,同样也是对一个社会的人口生育行为的时间序列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妇女的初婚年龄、初育年龄探讨研究较多,而对妇女终育年龄和实际的生育期长短的研究涉足较少。本文运用suchindran和Horne提出的模型,试图对中国的情况做一探讨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生育文化是指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观念、道德、习俗和制度。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以我国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现状为基础、面向21世纪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战略性要求而提出来的。中共中央《决定》明确提出,“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是今后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六大工作目标之一,充分肯定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与实行计划生育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一、生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生育文化的核心是生育观念。生育观念在精神或意识层面上的表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生育子女性别…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妇女生育观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育观念是指人们对生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具体态度,它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进而影响人口的生育水平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就生育观念本身的涵义而言,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学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生育目的;2.性别偏好;3.子女数量;4.子女质量。由于上述四个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生育观念的形成深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生育观念的转变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在北京城区和近郊区进行了婚姻家庭抽样调查,共调查了20—54岁已婚妇女2162名。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所调查的妇女分为如下三个群体:1.1949年以前出生的妇女群体;2.1950—1959年出生的妇女群体;3.1960—1972年出生的妇女群体。  相似文献   

5.
<正> 平均生育年龄是描述某一妇女人群生育年龄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研究妇女生育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建国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研究这一变化过程的基本情况和规律,完整、系统地描述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今后研究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及制定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妇女平均生育年龄因受婚姻状况、社会经济因素、文化、生育意愿、生育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各个时期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妇女平均生育年龄可以分胎次进行研究。这样,便于了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妇女各胎次平均生育年龄的变化规律,并且可以加深对妇女不分胎次计算的平均生育年龄运动规律的认识。本文试从1982年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机器汇总资料,对我国妇女1960——1981年各胎次及不分胎次计算的平均生育年龄的动态变化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整体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口转变超越社会经济和生育观念的发展水平,如果人口控制出现失误,极有可能出现生育率“反弹”现象,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被动。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大政方针。  应当看到,我国的生育水平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异常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人口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相对较快、素质较低,有些地方的人口分布还不尽合理,生育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流动前后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生育观念与行为的现状及其变化;并利用调查所得到的城镇户籍人口生育观念信息,比较分析了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观念的差异。研究表明,流动后农村流动人口的期望子女数减少,生育数量偏好与城镇户籍人口无显著差异;理想子女性别偏好观念有所弱化,但仍强于城镇户籍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初育年龄推迟,初育间隔缩短,一胎与二胎生育间隔延长,但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男孩偏好行为的改变滞后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人口与生育政策变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与生育政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育需求和生育观念 ,不同的政策有不同的生育动机 ,所追求的孩子数量、质量也不一样 ,从而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各异。本文以 1 973年为界论述了我国 1 973年前后的人口与生育政策变化及生育观念的转变对代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人口控制政策的现行基础和条件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而人们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亦将随之发生许多变化,我国计生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因此,研究我国居民个人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转变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妇女生育率转变道路是约束型的,即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降低生育率。通过这些方法,我国在降低生育率、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现行政策规定农村照顾二胎比例大于城市,在总人口中,素质较高的人口所占比重将会下降;农村土地按人头承包,按人头扶贫,助长了农民超生;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0.
<正>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产方式、群众生活水平和人们的社会观念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也将产生一系列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社会机制,促进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人口婚姻状态(婚姻年龄分布)是社会人口状态的重要组成部份。人口婚姻状态同生育状态(生育年龄与胎次分布)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这一基础课题的研究并非局限于人口集合婚姻状态的分析,同时也是生育与人口数量分析的基础。其研究价值,还在于揭示作为生物群体的人口集合在婚姻年龄关系方面的自然规律。婚姻虽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与传统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生育习俗、生育制度,以及与生育相关的知识、技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育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但是也导致了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隐患。  相似文献   

13.
江苏外来女婚恋观念和婚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改革开放后 ,众多女性人口流入江苏省。她们年龄构成轻 ,文化程度偏低 ,其婚恋生育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居民的影响 ,但又相对复杂。外来女性人口的早婚比例较高 ,而打工妹的未婚率则相对高得多 ,她们的生育观念更接近城市女性 ,生育水平也与城市接近 ,这一现状的形成既有自觉的因素 ,也有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个人生育决策的经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任务。这一发展趋势将会给我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人口问题也不例外。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我国人口控制政策执行的现行基础和条件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微观水平上,决定和影响人们生育决策与生育行为的因素将会出现多元化、公开化的趋势和个人决策自由度扩大的倾向,我国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现在已经感觉到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居民个人生育决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控制社会化的决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芒 《南方人口》2004,19(1):16-20
本文提出人口控制社会化的概念,阐述了人口控制社会化的构想。认为中国人口控制应该由靠行政手段到法治手段的外在控制逐渐过渡到以生育观念的内在控制为主的轨道上来;利用社会舆论宣传的社会导向作用,为人口生育道德的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控制效应,促进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国家的人口政策和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贫困地区生育观念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观念是一种意识,属于上层建筑。任何一种生育观念都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之下产生和形成的,又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之下发生变化和转变的。研究生育观念转变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任何一种生育率的上升或下降,都是在或多或少变化了的生育观念的导向下进行的。正确地评估生育观念的现状及其转变趋势,是制订生育规划的重要依据;促使生育观念的转变,又是落实生育规划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 婚姻状况是人口普查中有关人口和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人口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婚姻状况的各项比例中,未婚人口状况的研究尤为人们所关注。这是因为,通过分年龄性别的未婚人口状况的研究和计算,可大致反映出该人口的分性别的已婚比和平均初婚年龄。50岁以上未婚者在同年龄人口中的比例一般可视为不婚率。这些都会对人口生育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未婚人口状况这一指标已成为分析生育率乃至进行人口预测的依据之一。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在我国人口史上首次全面记录和综合了我国未婚人口的状况。本文即拟以此次普查资料为基础,同时联系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我国未婚人口状况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农村生育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农村生育政策的关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生育政策对人口的调控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在运用生育政策手段时,必须尽可能地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时空维”上的统一.因此,既要强调当今人口数量规模的控制,又不偏废未来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调整;既要强调国家的全局长远利益,又重视农民的局部眼前利益.只有这样,农村生育政策才能在我国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社会心理是一种不系统的、自发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形式。作为高一级水平的社会意识形态不仅依赖于社会心理,而且指导、影响着社会心理。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对我国人口生育的社会心理有着深刻影响,如儒家的“忠”“孝”思想就包含着要蕃衍子孙的内容,它对自发产生的人口生育社会心理起了强化作用。封建道德也给人口生育的社会心理以极大影响。如“三纲”“五常”作为中国封建  相似文献   

20.
人们婚育观念和生育愿望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是人口计生工作长期面临的基本矛盾。从这一基本矛盾出发,宣传教育作为“三为主”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人口控制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站在新起点,分析面临的人口形势和社会现实,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和难点,积极倡导婚育文明、移风易俗,推进生育文化建设,大力促进农民群众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