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利贷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经济现象 ,对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是 ,高利贷也维持了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运转 ,尽管这种运转十分滞涩和残酷无情。从较长的时段看 ,高利贷猖獗不仅意味农村贫困化 ,而且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货币资本需求 ,并且小农借高利贷经营副业也获得了相应的比较利益。从全社会看 ,高利贷还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小农经济是高利贷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 ,高利贷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作用是表层的 ,在社会经济衰落过程中 ,高利贷只会起到加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利贷猖獗和鸦片泛滥构成旧中国病态社会的两大重要问题,这在民国时期的甘宁青农村表现尤为显著.研究表明,高利贷贯穿鸦片种植、征收、交换和吸食等的全过程,双方存在着密切的历史联系:鸦片生产为高利贷剥削提供了机遇,高利贷成为农民因鸦片问题而遭受重重剥削的重要环节;鸦片因高利贷的助长而更加泛滥,高利贷借助于鸦片而尤为猖獗.高利贷猖獗和鸦片泛滥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并与一些社会现象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而带来了甘宁青农村灾荒频仍、军阀暴政、农村破产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成为民国时期甘宁青社会落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略谈战国秦汉时期的高利贷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利贷活动也日趋活跃。本文探讨了战国秦汉时期高利贷活跃的原因,高利贷的种类、利率、利息、贷还条件与方式,国家对高利贷的管理,以及高利贷对当时社会经济和吏治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身份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在日常生活方式与自我价值认同上明显区别于第一代进城农民工。对沈阳的个案研究认为,从农村到城市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主观与客观上模糊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作为社会分层多元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归属出现了原有定义与现实情况既矛盾又重叠的特殊局面,造成了其城市生活环境下社会身份的缺失,并进一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社会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但总有一些群体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其中“同性恋”群体的衍生群体——“同妻”就属于这一类。由于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和歧视,同妻对特殊身份的认同和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难以适应。同妻的社会适应不仅意味着与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结束,也涉及经济、交往方式、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调试。社会层面对应的是循规性行动,主要探讨同妻交往方式和群体互动对其交往方式的影响等,使其能够达到心理层面的良好适应。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席与断裂为农村高利贷的生成和盛行提供了社会土壤,而农村高利贷的存在必将加速社会分化、消解社会整合和挑战社会秩序,产生各种社会风险和危机。高利贷的治理需从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着手,改革社会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民间组织和完善人际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信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信任的主客观要求以及信任关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资本产生的重要条件。而信任又被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与网络、规范一起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要内涵。社会资本多层次与多构面的特点为两者关系的讨论增加了复杂程度。采用两分法的方式对社会资本的层次与构面进行剖析,从个体层次一结构维度、个体层次一关系维度、群体层次一结构维度、群体层次一关系维度重新对信任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进行阐释,探讨信任与社会资本如何在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二重性”。  相似文献   

8.
从经典社会学理论出发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公德危机本质上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团结”难题.涂尔干提出从职业群体当中去寻找能够替代宗教的道德和精神生活的资源,进而实现现代社会的团结与整合.沿着这一分析思路,本研究提出职业群体作为现代社会道德整合的力量必然依靠某种组织性因素作为载体.事实上,作为社会中间层次上的中介性“总体的社会组织”,不仅仅在实践层面上包括职业群体,也应该在认识论层面上包括公共领域中的社区生活与一般社会组织.本研究认为以上这三个领域构成了当代中国公德塑造的基本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塑造路径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 。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0.
烙印群体作为一个被社会长期忽视的特殊群体,缺乏制度和公众给予的身份认同,接受了恢复性措施后,他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美好的回归需求。然而,烙印群体的社会融入意愿却因其越轨历史被不断打压,长期生活在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之中,出现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例,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烙印群体,他们同样面对着不平等就业的现实。笔者对烙印群体的内涵及范畴做了具体的分析与界定,并试图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例阐述该群体在社会回归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难题与帮扶困局,进而对困局的产生机理进行深入挖掘,提出以服务为目的社会政策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方向,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以及烙印群体的社会融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勇 《新疆社会科学》2012,(3):43-49,141
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其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从而对少数民族成员的自我与他者认同构成了影响,形成特定的制度体系、交往体系和价值体系。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推进,少数民族的价值观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价值主体、价值运行以及身份认知三个层次上,它们共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序列重构。  相似文献   

12.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本土化。基督教的现代理念和手段,有利于拉祜族社区的生产技术、教育卫生、生活观念等的提升,并在厄莎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共构了一种拉祜族传统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Ethnic social capital shapes economic action by immigrants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training, and credit that is otherwise unavailable. However, prior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ethnic social capital on economic attainment by salaried workers primarily relied on case studies of specific destinations or ethnic groups. Furthermore, prior research focused on group level effects of ethnic social capital while largely ignoring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level utilization of ethnic ties.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se limitations by combining data from the New Immigrant Survey and the 5% file of the 2000 US Census. This allows controlling for group differences in actual utilization of familial ties and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in their demographic makeup, legal status, and human capital when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ethnic social capital. It also allows addressing the potentially divergent implications of ethnic social capital for individual and group economic attainm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on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levels, reliance on ethnic social capital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earnings for recent legal immigrants to the US.  相似文献   

14.
表征理论与美国少数族裔书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表征的特征就是观念系统的再现、对身份的表现、或建构一种有误的再现。这样一种表现或建构显然与意识形态和权力密切相关,同时也与隐含在表现这些形象的话语形式密切相关。少数族裔的书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现存表征系统的颠覆,以更为贴近自身历史真实的再现覆盖原有表征系统对该族裔的叙述。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书写的历史均是与这种表征系统的调停、纠正、对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陆云 《学术探索》2012,(12):77-80
本文通过对中国西南边疆中缅边境地区非传统安全突出问题的分析,指出中缅边境多民族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内传"与"外溢"的发展特点,这一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全与稳定发展大局,应未雨绸缪,积极采取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桂宇 《学术探索》2014,(5):36-41
历史上的傈僳族女性,曾经是随夫同上战场的女英雄,是氏族械斗中的调停者,在生产生活中也承担着家庭食物供给的重要角色,但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仍被作为家族的财产在婚姻关系的缔结中从父家转移至夫家,其婚姻自主性和家庭中的自我意识并未得到社会相应的认同。如今,社会的发展使傈僳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婚姻市场发生了改变,女性在变迁中以主动顺应之态,积极利用自身在婚姻关系中"稀缺资源"的优势,获得了婚姻和个人发展的自主权。傈僳族女性的这一转变对整个族群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any studies converge in suggesting (a) that ethnic and racial minorities fare worse than host populations in reported well-being and objective measures of health and (b) that ethnic/racial diversit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various measures of social trust and well-being, including in the host or majority population. However, there is much uncertainty about the processes that connect diversity variables with personal outcomes. In this paper,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different levels of coalitional affiliation, which refers to people’s social allegiances that guide their expectations of social support, in-group strength and cohesion. We operationalize coalitional affiliation as the extent to which people rely on a homogeneous social network, and we measure it with indicators of friendships across ethnic boundaries and frequency of contact with friends. Using multi-level models and data from the European Social Survey (Round 1, 2002–2003) for 19 countries, we demonstrate that coalitional affiliation provides an empirically reliable, as well as theoretically coherent, explanation for various effects of ethnic/racial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8.
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勇 《学术探索》2008,(4):84-87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因此,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然 《学术探索》2013,(6):96-100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不仅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世俗化的整体挑战,也面l临着基督宗教“后来居上”的挑战。前者使少数民族宗教的信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者使少数民族宗教的信仰生态产生危机。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宗教的管理和引导,提升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的自身文明素质和信仰素质,发挥少数民族宗教的现代功能,建立少数民族宗教作为社会性和精神性资源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族群是近年来国内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的复杂性源于决定族群意识的文化 、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多样性;同时,族群意识还要受到国家体系的改造,从族群认同到民族 认同的转变与国家权力的影响直接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 实际上,这两种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互相重合在一起了;国家体系、大众传媒以及现代性 的其他因素都会影响族群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