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三丰传说主要分布在湖北、陕西、南京、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这些传说地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关于张三丰的"传说圈"。笔者以贵州地区的张三丰传说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文化传播学、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学的视角探析张三丰传说在叙事语言、传说内容要素和信仰方面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神话由于历史原因,与古希腊神话相比,不具备完备的系统,但并未从人民的意识和生活中消失。低级神灵和关于他们的认识,以多种形式保存在仪式、民间文学和节日庆典中,继续对民族的心理和文化产生作用。因此,对俄罗斯神话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解读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作品,更有助于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祭祀型节日可以被看作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文本,节日仪式、节日功能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复合、变异,但依然能从行为实践中推演出民族的产生、发展及其生存状态。溯源的目的不仅是寻找节日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些隐藏在言语行为背后的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这关乎着仪式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广西玉林一客家家族村落族谱、祖先传说和围龙屋的剖析,以及对该家族的祖先从广东移居广西玉林的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客家宗族迁徙后,家族成员的集体记忆通过以族谱和围龙屋为代表的家族物质文化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家族中口耳相传的祖先传说以及家族祭祀仪式得以维系;族谱的使用和重新编撰体现了客家族群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脉络下的"再生"和"创新"的社会文化过程,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为村落社会认同提供了深层基础,使家族成员的血缘联系和家族观念得到强化,重要的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也由此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5.
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都与民间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不同,前者为氏族全体成员服务,没有欺骗作用,后者为统治阶级服务,从产生起就有欺骗作用。两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也不同,后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要复杂一些。弄清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分清精华与糟粕,批判地继承民间文学遗产,把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推广推进一步。在左的文艺思想影响下,我们常常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或者把宗教与民间文学对立起来,或者把民间文学反映的宗教问题一律当成糟粕,原因是不能历史地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宗教与民间文学的复杂关系。本文试以人为宗教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为重点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历史小说与民间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二月河继承了古代民间说书和历史演义的民间叙事传统,运用民间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学的叙事策略,对"正史"资料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二月河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使其"清帝"系列历史小说创作走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成为当代历史小说雅俗共赏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近数十年来,国外中国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各国之中,苏联和日本的中国学是比较有特色的。 苏联汉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鲍里斯·李福清自五十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民间文学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写过《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1961)、《中国的历史长篇小说和民间文学传统(论三国故事的各种口头及书面材料)》(1970)等专著和论述中国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论文。1980年他为苏联出版的  相似文献   

8.
孟姜女传说在两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与民间传播中经历了数次被"误解"的过程,并在多次"话语较量"中不断地流传和变异,才奠定了目前的面貌格局."误解"是民间文学发展的导火索,"话语较量"则是原动力.民间文学在二者的合力中得到不断发展,最终是主导话语决定了其内容情节、发展面貌,情感酝酿和民众心理主宰了其最终走向与态势.  相似文献   

9.
论江西红色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的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中的红色歌谣、革命传说与革命戏曲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方优势,在民间文学研究中汇通江西红色文化,不仅能拓宽民间文学研究视野,而且能弘扬赣文化,提升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口头和书面是民间文学文本存在的基本类型,在传承的方式上,形成了口传和书写的两种基本传承路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并形成互文关系。本文以青甘地区流行的关于"蓝桥"主题的故事歌为例,从民间文学的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文本内容到形式发生的变化,探寻口传和书写在民间文学传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是位重要人物,他在民间文学领域的贡献,更多的是在思想层面.他对于民间文学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民间文学领域"整理和改编"、"民间文学和新文学"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与他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开始的特殊时段--延安时期以及他本人的文学优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对于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1962年第三期上,刊登了顾颉刚先生的《我在民间文学的园地里》一文。我认为,这篇文章有其值得重视的价值。但是,文章最后一部分把我国不少著名的传说故事,都说成是“发生在外国而流传到中国来的”,或是“把西方故事转化为中国故事的”,这样的论断,我认为是大成问题的。顾先生在文章中具体提到了“悬圃”《救命池》、《西湖三塔记》、《偃师献倡者》、《板桥三娘子》、《中山狼传》等传说和故事,作为他的“外国传来”说的例证。究竟这些传说故事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创造,还是“从外国传来”的,我觉得实有一辩的必要。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几个传说故事如何认识的问题,而且关系着民间文学研究中如何清除资产阶级民俗学的错误观点而代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民间文学里,神话、故事、传说是各有界限的。但是,它们之间有的互相支错很难分割。为叙述上的方便,本篇把它们混称为故事传说。故事传说演变是在流传中进行的。由于讲述人或记录人的误听、误记、误解和增减加工,转述时,古今四方有的有时互相影响,前后关系有的杂揉错乱。尽管如此,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14.
节日(包括宗教节日、岁时节日与个人节日)是连接宗教仪式与成熟戏曲的中间地带,节庆仪式也是祭仪与戏曲之间的桥梁.戏曲在节日中走向成熟,又以节日为主要传播通道.因此,对于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关系的探讨便显得尤为重要,百年戏曲研究史已或隐或显地触及这一领域,前贤时俊已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也留下了不少有待开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实现传承的主要人群之一,其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接受状况是关键所在。如何实现对青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从"应该"到"为何"的文化自觉,如下方面值得注意:超越节日实用观念,培养青年学生的节日理性;创造各种传统节日的社会参与平台,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多样性创意;启动高校传统节日教育,创立家庭与学校双驱引导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重视传媒,推进现代传媒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深度阐释。  相似文献   

16.
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乡村庙会传说这一概念,并将依水建庙传说、庙会组织权属传说、与大历史书写相关的乡村庙会传说等亚类置于生发的生活空间———村落中进行考察,分析了与乡村庙会传说相关联的庙会、村落生活和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指出有着灵迹贯串的乡村庙会传说隐喻了民众对其生活空间的想象与建构和对其生活空间所有资源分配的机制,是民众对相应村落历史的群体记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口头作品中的汗王形象与满族民间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在两千多年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以文学艺术方面来说,除了作家的书面文学作品之外,还有极其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满族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而独特,有歌颂远祖创业英雄的,如始祖传说《天池仙女》,人物传说《七星真龙天子》,风物传说《三姓的传说》;有赞扬抵御外侮爱国主义的,如人物传说《康熙东巡的故事》和《萨布素将军的故事》,历史传说  相似文献   

18.
20年代前后,顾颉刚先生曾对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作过数年研究。研究内容有孟姜女的故事,吴歌、神道和社会。目的是用传说、戏剧、民歌、民俗等作为历史研究的辅助,从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开创了民俗学研究的新纪元,取得了划时代的、举世公认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19.
阿牛木支 《天府新论》2021,(5):封二-封三
“克智”是彝语音译,意为“口头演说的语言精粹”,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口头传统诗歌体裁,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智”以口头论辩为传播方式,长期盛行在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婚丧嫁娶、祭祀仪式、节日庆典等活动中,尤其在义诺、圣乍、所地三大次方言区广为普及和流布,成为在彝族民间流传最广、运用场合最多、受众影响最大的诗体口传文学。  相似文献   

20.
春节是传统岁时节日体系中的岁首大节,它至少含有三个要素:节日仪式、节日器物、节日精神。央视春晚是现代社会的春节新民俗,它在仪式的空间、过程、内容、传承区域、传承方式、功能以及禁忌等方面均发生巨大变迁;其变迁动因主要是:二元文化对立共生了岁时节日仪式,多元文化融合重构了现代媒介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