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道德:伦理学的新领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技术对传统伦理道德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和把握网络道德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基本原则 ,超越纯技术层面 ,自觉对网络技术进行道德关注 ,是十分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网络中上演了多起与网络道德追杀相关的"人肉搜索"及"网络追杀令"事件.在每一起网络道德追杀事件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网民参与其中,时网络热点事件进行积极的公开讨论和持续的公共参与.然而,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集聚,是一场有关正义的华庭盛宴,还是一起聚沙成山的网络骚乱?本文从几起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道德追杀事件入手,试图对此做较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网络中上演了多起与网络道德追杀相关的“人肉搜索”及“网络追杀令”事件。在每一起网络道德追杀事件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网民参与其中,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积极的公开讨论和持续的公共参与。然而,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集聚,是一场有关正义的华庭盛宴,还是一起聚沙成山的网络骚乱?本文从几起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道德追杀事件入手,试图对此做较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经调查发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最大的一员,其道德失范行为比较严重。这既有主观原因,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严重脱节,又有客观原因,即网络环境本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商谈伦理学。商谈伦理学以可普遍化原则和话语伦理学原则为核心内容,映现着哈贝马斯在伦理学探究中的反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精神以及对互主体性原则的坚持。通过赛博社群成员之间的商谈建构赛博空间商谈伦理,需要理想的商谈环境和伦理商谈机制。赛博空间商谈伦理建构的难点和落脚点在于赛博空间道德主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美德伦理学和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建设从理论上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我们日常道德判断进行哲学反思,以取得对行为正确性和错误性判断的理性共识,从而按照理性的要求,重建我们的道德观念。第二,进行美德伦理学研究,以确定我们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德或理想人格。第三,研究怎样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美德教育,以建立一个理想和谐的社会。本文着重探讨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三个问题:第一,西方伦理学发展的启示;第二,美德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第三,怎样研究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网络道德问题根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会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网络道德问题异常复杂,其形成的原因也多种多样,而探求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源,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基本前提。本文认为,应该从网络自身的特性、网络空间存在的社会背景及网络主体——人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虽然历史上人们做出了诸多努力,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儒家生生伦理学从两个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证明,一是道德根据的证明,二是道德境界的证明。所谓道德根据的证明是说,无论是生长倾向还是伦理心境,都源于自然,以此为基础的道德行为也是自然的。所谓道德境界的证明是说,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完全可以祛除执着,在自然而然中成德成善。"道德即自然"不代表道德不会出问题,但借助仁性和智性的辩证关系,可以纠正这些问题,重回自然。重新讨论道德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在更高层面上审视儒家与道家的关系,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效果主义、义务论和契约论并非伦理学反思所仅有的形式,伦理学反思如果采取其他的形式也许会更有成效。美德伦理学有可能就是这种更有成效的理论形式。美德伦理学可以分为非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和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前者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为代表,其核心的美德概念和道德的规范或法则没有明显的联系。后者以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弗朗西斯·哈奇森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为代表,其美德的概念和道德上正确或错误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美德伦理学家更关注美德和行动正确性的关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更强调美德,而不是行动的效果在决定一个行动正确与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伦理学与道德建设六十年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社会不断发展变迁,伦理学和社会道德建设也是跟随时代的步伐而发展起来的。伦理学体系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伦理学体系及理论研究进一步繁荣阶段;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建国初期的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德治与法制相结合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一步步深入展开。我们对六十年来伦理学和道德建设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也是为了伦理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匿名性存在和虚拟状态的网络影响,大学生网民经常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匮乏,道德意志薄弱。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等学校要多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本文从提升大学生网民主体意识;提高教育工作者道德人格;强化校园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现代化背景下,作为一种赛博记忆,弥漫于互联网空间中的乡愁情绪呈现出留白田园想象、追忆童年时光、仿拟家庭结构的虚拟书写,其生发逻辑契合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需求,是想象共同体的网络化迁移,因媒介技术迭代而呈现多元化表达形式。网络乡愁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复兴传统文化却悖逆进步理性,重构身份认同却助长反智情绪,疗救情感失落却陷入商业泥淖。网络乡愁的引导策略是:面向当下,回归真切的社会生活;保持理性,寻求乡愁的合理表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追赶时代,积极适应现代生活,增强社会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科学引导网络乡愁的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13.
白玉文 《江淮论坛》2004,(5):157-158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生活的负面影响。虚拟世界的道德是以现实世界的道德为基础的,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是现实的道德。要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在内心世界筑起道德长城。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的发展演变每一特殊阶段都赋予会计道德建设机遇和挑战,使会计道德自我教育蕴含特别重要的意义;伦理学以其作为人类“实践理性”的价值诉求和方法论原则而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运用伦理学方法探究会计道德自我教育的路径必然就有了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15.
网络行为是人在智能时代的普遍行为方式,网络伦理是使网络行为文明化的道德规范。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既相关联又区别很大,这使得网络行为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既新颖又复杂。从网络行为中所包含的基于元伦理的善恶难辨,到基于效果论和义务论的原则悖反,再到基于道德主体不同的角色冲突,都是网络行为道德评价中所面临的难题,也是建构网络伦理、导引网络文明行为而需要加以深入探讨并寻求基本共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军事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战争道德记忆。战争是人类难以彻底医治的伤痛,但也给人类留下了大量战争道德记忆。探究战争中的道德记忆,不是要为战争进行道德辩护,更不是要美化战争留给我们的道德记忆,而是要论证战争与道德记忆的紧密关联性,并且推动人们从伦理的角度深刻认识战争的内涵、本质和特征。战争道德记忆具有双面性。由战争催生的善多种多样,由战争产生的恶也五花八门,因此,战争道德记忆是一副善恶交织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道德建设与个体道德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型道德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道德他律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网络道德建设重在个体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道德意识层面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在道德实践层面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道德自律可以弥补社会他律在解决网络道德上的不足,可以引导网络主体进入"慎独"境界,可以促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建立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机制,进行网络空间的道德调控.同时加强网络主体道德修养,培养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英美学者提出了所谓马克思主义在伦理学上的"反道德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是两种主要的立场.道德评价的正当性、剥削与正义、革命与道德是三个主要的争议主题.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伦理学上不存在"反道德论"问题,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道德的反动性的批判是与对无产阶级道德的进步性的颂扬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钱广荣 《学术界》2007,2(2):168-172
一些权威性的伦理学论著习惯于在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规范总和"的意义上界定道德,并据此阐述道德的本质、特征等,这种方法其实没有在整体上把,握道德的本义.它给伦理学体系带来诸多"硬伤",易于诱发道德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道德本是人类在其实践理性的指导和驱动下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全面理解和把握道德涵义,需要对目前的伦理学体系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