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形象经历了一个从扭曲到修复的反复过程。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传统文化形象完成了第一次由扭曲到修复的演变;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次"文化热",传统文化形象完成了第二次由扭曲到修复的循环;从21世纪初的文化论争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再到中共十八大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形象完成了第三次由扭曲到修复的跨越。其复杂演变过程给我们今后的文化建设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洗浴文化是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就近代中国的洗浴文化而言,洗浴的种类和妇女洗浴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以洗浴为载体的诗词、图画、木刻,乃至宗教、风俗则是近代洗浴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此外,政府当局在近代洗浴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亦是表征之一。总之,近代中国洗浴文化的兴起,相应的提高了国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及身体素质,进而从整体上改善了中华民族的外在形象,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相似文献   

3.
论近代商人宗族与宗族文化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 ,以及新兴商人群体与商人社团的诞生 ,中国商人宗族在近代出现了若干由旧趋新的发展演变。其具体表现 ,主要是产生了由大变小以及封闭性日趋削弱、开放流动性日渐显现 ,旧的功能不断弱化、新的功能日益明显等过去所没有的新发展趋向。与此同时 ,商人宗族文化在形式、内涵及其影响等许多方面 ,也相应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但无论是商人宗族还是其宗族文化 ,又都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某些落后的残余。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选择的实质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命运的选择。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为摆脱内忧外患 ,走向现代化 ,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作出面向西方、面向俄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次文化选择 ,尽管价值取向不同 ,但表现出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三次文化选择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在继承中超越 ,在实践中创新 ,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具有巨大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伶俐 《河北学刊》2007,27(4):244-246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属于"后发外生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模式,以及模式的多次转换,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突出特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经历了学习泰西、仿效日本、借鉴美国的演变历程。每一次模式的抉择和转换,都深深地打上了时局复杂多变的烙印。回顾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的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可以为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历史是在历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时间、内容两方面界定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简要探析了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五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整体画面,指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蒋超群 《兰州学刊》2010,(3):200-202
中国文化的转型开始于明末清初,转型的路径是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转型主要受到来自西方的压力,文化转型的道路充满曲折和反复,转型持续一百多年,文化转型任务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王玉生  林冠 《学术论坛》2006,(7):140-143
韦伯命题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追寻社会经济变迁背后的文化动因,要解读中国韦伯式命题就必须解读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在近代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演变,其近代演变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弱相关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系统工程更需要相应的经济伦理为之提供思想启蒙、精神动因、价值合理性支撑以及定向定位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英 《江苏社会科学》2004,16(2):94-102
行会作为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功能与作用的传统工商组织,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受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以及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的影响,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会以往限制同业开店设厂、招收学徒,划一产品规格和价格等行规,在实施过程中屡遭同业反对,难以为继。一部分固守成规陋俗的行会因此而衰落,另一部分行会则被动或主动地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在组织制度、结构功能等许多方面都加以调整,从而得以继续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向新型同业组织———近代同业公会演变。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选取泰国现代政治发展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切入分析军人集团在泰国现代政治发展中的演变轨迹:"垄断政权——失去政权——垄断政权——失去政权——垂帘听政——主导政权——失去政权——主导政权——日趋式微。"解析呈现此轨迹之原因为"政权合法性的获得或者缺失",并总结五项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为拯救中华民族走出亡国灭种的困局,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何去何从纷纷作出不同文化主张,形成了近代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文化变迁。曲折的文化探索道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使之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趋于理性。然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要不断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军队基层文化建设规定》,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体现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原则中,贯彻落实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积极顺应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形势,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要求、主要内容等进行充实完善,从各级职责、文化活动、骨干队伍、文化设施装备、野战文化工作等方面,对基层文化建设作出全面系统规范。吸纳经验成果丰富拓展的新内容,适应信息化发展步伐提出的新要求,着眼破解矛盾问题出台的新举措,突出体现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军工文化是军工行业逐渐积淀的文化。应切实发挥军工文化建设的特色优势,推动全行业创新精神的形成,培养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搭建自主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引领军工行业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文化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漫长的渗透过程中,逐渐融入到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作用的“圆型”复合体,是立足于跨文化语境而形成的。而重感情和幻想的精神生活的基督教文化则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国军邮史研究,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研究、区域研究以及根据地研究三大部分.其中宏观研究,体现在著作与论文两个层面;区域军邮史研究,以云南、湖南等地为最突出,其它地区略有涉及;根据地军邮研究较为系统,是一大亮点.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方面,就宏观而言还没有出版一部贯通式的民国军邮史专著,就区域而言各地军邮史研究亟待强化,就根据地而言亦存在大量空白.资料方面,除了口述史资料、实寄封等实物资料等之外,大量的资料存在民国报刊里.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助于军邮史研究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第一个将西方现代医学体系完整地带入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是英国苏格兰医学传教士司督阁(Dugald Christie)。他在中国行医办学长达40年之久,解除了许多病人的痛苦,培养了大批现代医学人才,使民众对西医的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对西方医学技术、医学教育与医事管理制度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东北的西医逐渐走出依靠捐赠的困境,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巴蜀地区,也就是中国的西南。道家尊道贵德、重人贵生、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重要源泉。中国茶文化与茶产业呈现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中国茶产业走向高效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魏晋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汉唐制度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时政制、律令多有革故,亦不乏鼎新,并以法律儒家化为其标榜,发展为隋唐制度之渊,是隋唐达到中华法制高峰的基石。魏晋法律文化有着传承、解放、独立三个特质,正是受当时学术分野所影响,也是魏晋文化的风度与风流所造就。将魏晋法律文化置于其时文化大环境,特若学术环境而言,更能考察在整个社会巨变背景下,魏晋法律文化作为魏晋文化的一个因子,是如何与其时历史发展密切关联并交互影响,又如何丰富魏晋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文化具有广阔的地域性。长白山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有:顾太清、吴兆骞、吴大 澂、吴禄贞、刘建封、李旭,在他们身上表现出长白山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军政合一的文化特点。长白山文化是地方志文化的宝库,也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