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9,(6):35-40
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思想,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核心。马克思在其思想体系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的尊严的概念,但人的尊严思想贯穿其中。从人的尊严思想的萌芽,到探索人的尊严的存在形式,最终提出实现人的尊严的方式,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摆脱了将尊严归于绝对理性,或人的生物本能的西方传统尊严观,有独特的内涵。分析和理解这一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和提升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尊严观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的构想、理论和学说的总称.马克思从尊严的“否定”方面,即“尊严缺失”出发来阐释尊严,揭示了尊严普遍缺失的社会根源,强调在“挣得尊严”这一意义上为绝大多数人的尊严实现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这是一种以现实个人的尊严为目的的现实主义尊严观,它既克服了尊严本身的抽象性和理想性,又为人们追求并获得尊严指明了实践对象和未来方向,鼓舞人们以消除尊严普遍缺失为直接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给予我们实践智慧与方法论原则,在克服、消除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的尊严缺失的实践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奠定谋求“尊严生活”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人的尊严的实现方式——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的尊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人为本,既是一个人的尊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不断实现的过程.公平正义是人的尊严实现的基本前提,自我实现是人的尊严实现的根本方式,保障民生是人的尊严实现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尊严观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变。在"现实"和"应有"的尖锐对立中,马克思"转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从人的社会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去理解人的尊严。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扬弃了西方传统的尊严观念,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尊严观。马克思尊严观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着眼于现实社会关系和特定时代人民对于尊严的吁求,从而科学地揭示了尊严的本质特征,为人类尊严生存的构建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与现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考察了自我意识的个体发生及其现代文化的主体性转向、自我认同与社会承认、人的尊严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现实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活动,强调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而不是建构)自我这一马克思的本真性理想,以此提示马克思人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属于现代人文主义哲学传统 ,但马克思是通过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分析来完成他的价值哲学建构的 ,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价值哲学的重要概念 ,应努力从实践哲学的视角 ,去探讨马克思价值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内容。马克思以“实践”与“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同一性及其差别 ,揭示人的终极价值的形成及其实现过程 ,并通过实践的文化功能 ,建立了考察价值哲学的整体性方法。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价值哲学最有特色的部分。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对人的价值形成的作用 :异化创造了人的个体存在形式和人的文化形式 ;异化不仅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方式 ,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中介 ,并且是实现人的终极价值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重要批评者,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片面地颂扬"劳动",以"制作"的模式来理解政治事务,这都表明马克思仍然持留在西方哲学敌视"多元性"的传统轨道之中。阿伦特则将人之多元性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尊严所在,对多元性的揭示与捍卫正是她对马克思之批评的源初动机所在。但是,得到仔细、公正考察的马克思思想并未简单地陷于无视多元性的西方传统思想中,其劳动观念也不能以传统思想方式得到理解,这正是阿伦特之批评的根本失误所在。  相似文献   

8.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价值与真理统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观,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我们可以大体地预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目标,应该是以价值与真理的高度统一作为其标志的理想状态——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不是单纯的人的本质和能力,也不是世界的现成秩序及其内在必然性,自由的问题,是人的主体尺度和外部世界客观尺度的统一。而已往对自由所特有的内在矛盾的理解,往往表现出某种片面性和抽象性。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历史过程,是化外部必然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只有在把握必然性并使之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目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得到自由。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自我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运动,构成并推动着人类全面自由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要成为资本,具有资本属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它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其价值及其价值增殖;二是它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的价值及其价值增殖必须为劳动力的所有者占有。资本主义私有制不能使劳动力成为资本;社会主义公有制也难以使劳动力成为资本,只有马克思指出的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才能使劳动力成为资本。劳动力具有资本属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有制改革需要以马克思指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为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生存论理解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历史作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人是在和对象的双向敞开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这一展开过程表明,人作为现实的个人,就是他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二者构成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存在方式既是生产的,又是交往的。交往作为人的先天规定性,内在于人活动中,是人的生产及其一切活动的前提。有生产就有分工,分工使人的生产及其活动呈现出多样性。而交往使生产与分工获得现实性意义。马克思正是从生存论路向上,以生产为基础,以交往和分工为轴心,以人的发展为尺度,提出社会演进的三大形态理论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尊严已经成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事实上,维护和捍卫人的尊严已经成为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尊严作为一种关系性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于他物而言的优越性。尊严的维护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这种维护既包括内在的维护,又包括外在的维护。前者着眼于个体,强调从每个人的自我修养做起,自我珍重并尊重他人,进而使自己配享尊严;后者着眼于法律秩序,强调从法律上捍卫每个人的正当权利,维护权利就是在直接或间接地维护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研究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对全面理解、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有一定意义。马克思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和谐的、道德的,是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尺度。人性尊严以一切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平等为基础,以人类自由自觉尊严本性的回归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当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必须辩证看待人性尊严的私人特性和寻求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的均衡配置,实现个人自由与类的整合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巴黎手稿》当中,马克思首次全面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方社会的解释和预言。他认为,由于财产私有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工人阶级辛勤劳作陷于赤贫,资本家却享有特权过着富裕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都被异化了,他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扬弃财产的私有制和对人的异化,实现人和社会的复归,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真正的解放。马克思的这一重大发现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的,他通过将政治问题化为历史问题,从经济分析入手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了全面的解剖,科学地论证了作为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的发现内容以及它的最终去向。其次这样一个努力的背后体现了马克思的救世情怀,他关注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的尊严和自由。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同时也体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人文关怀和主体维度。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阐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生成的过程,揭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阐释和实践赋予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新的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凸显科学的理性特色的同时也彰显人文的价值特色。  相似文献   

17.
袁立国 《学术界》2012,(9):158-165,288
自然概念是现代政治自主性的逻辑起点,它表现为启蒙哲人把人性的自然维度确立为社会生活的根据和最终目的,由此产生了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市民社会法权体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拒斥了启蒙政治对人的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人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历史的生成过程,共产主义是以人的现实存在为根据不断变革不合理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存在论转向.  相似文献   

18.
李想 《理论界》2008,(9):19-20
马克思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在对前人、同时代人甚至自己的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的,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全新的批判理论。本文主要从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析,以求全面继承和发展其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从《巴黎笔记》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实现了从哲学人本学话语向现实历史分析话语的转换,在保持思想连续性的同时确立了以生产力和交往关系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历史话语体系.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分析出发形成了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基本方法,阐明了共产主义的本质——人的解放.揭示马克思话语体系转换过程中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及其带来的理论变革,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整体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哲学中,尊严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康德分别在"源始的尊严"和"实现了的尊严"两种意义上运用这一概念。前者是人因其自由和理性平等享有的;后者是人因其德性享有的,即配享尊严的问题。与之相应,在权利问题上,一方面,康德主张尊严是人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同时也构成其他权利的前提,因此应坚决捍卫人的尊严和权利;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我们应该首先使自己配享权利,使自己作为一个权利主体保有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