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笫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新剑桥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和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逊、托宾等人之间,展开了论争.由于萨缪尔逊任教的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之一、已故的美国著名凯恩斯主义者汉森任教的哈佛大学,都座落在美国波士顿城附近的剑桥地方,所以西方学术界把他们与罗宾逊等人之间的争论,称为"两个剑桥之争".由于罗宾逊和萨缪尔逊都自称是"凯恩斯派",而且围绕着凯恩斯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上的杰出地位和他对美国文学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无论是认为他的作品中只有硬汉形象、具有厌女情节,或者认为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个男性作家强烈的女性意识,又或者将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简单分为妖女和天使,都过于笼统、简单。本文试图以《太阳照常升起》这部长篇小说为解读对象,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阿什利.勃莱特与众多男性角色的关系,从而较为客观地探究海明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每当说到琼·罗宾逊时总会使我想起她的以“叛逆的血”而引以自豪的话。其父F. 莫里斯,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陆军参谋长,因战时不满于政府对欧洲战况的失实报道,投稿《泰晤士报》揭露英军士兵的悲惨处境,被劳埃德·乔治首相解除职务。她的祖父约翰·莫里斯是伦敦大学神学教授,因提出“地狱永存是一种危险的说教”这种有悖基督教义的主张,被免去教授职务。在以下介绍的罗宾逊的一生和业绩中,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种叛逆的血是怎样影响异端派经济学家罗宾逊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4.
1971年12月27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美国经济学协会第八十四届年会的理查德·艾黎讲座上作了一篇题为《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的讲演.罗宾逊夫人在讲演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正在经受第二次危机,并对美国凯恩斯派经济理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我国学术界对此讲演曾作过介绍.鉴于这场论争有助于我们了解垄断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现将罗宾逊夫人的《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和美国凯恩斯派代表人物詹姆斯·托宾的《英国剑桥与美国剑桥之间的论战》两篇文章的摘要一并刊出;同时,我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黄范章同志写了一篇文章:《从"两个剑桥之争"谈起》,对这场论争的背景和意义,作了扼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张敏 《学术交流》2008,(3):169-171
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创作,其美学风格特征是"雄浑、精警、怪异、谐谑".雄浑的美学个性的形成,源自于作家在创作题材上的广博的现实性和历史性,以及作品在结构艺术上的巍巍壮观;精警的美学个性的形成,源自于作家在小说主题意蕴上的深邃的哲理性求索;怪异的美学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开拓;而谐谑的美学风格的形成,则源自于作家对讽刺、幽默的俄罗斯传统文学风格的继承和发展.雄浑、精警、怪异、谐谑,这四者的统一,构成了布尔加科夫小说独具个性的美学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竹赢 《学术交流》2007,(3):149-152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童年记忆与缺失性体验是其作品切入变态心理的内在动因。其小说对于变态心理的刻画,是以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加以关照,对人物精神及生存状态给予揭示,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扭曲的心灵来诠释产生悲剧的人性因素。张爱玲将小说人物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来剖析变态人性,这促进了人们精神的反思,为借助心理分析来解释变态心理如何支配作品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了范例,为她以后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作者借助变态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和丰富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诗歌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宋元诗歌中的美学观念 ,从大量诗歌实例中 ,展现了“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了宋元诗歌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8.
侯长生 《唐都学刊》2008,24(3):95-100
同光体派是晚清民初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之一,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同光体的"同"字钱仲联等先生多以为出于文人标榜.本文从同治中兴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索,指出同光体的"同"字源于同光体作家对同治中兴的一种文化认同和期待,并非一种全无意义的倚借.  相似文献   

9.
论《到灯塔去》的空间叙事艺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之作,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别具匠心,从空间叙事视角展现小说故事与人物的物理和心理空间,通过意识流手法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索变动不羁的物理世界、着重剖析波澜起伏的人物内心世界,伍尔夫小说的空间叙事技巧既是对传统叙事的创新,也是对全新写作手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诗格包括两层涵义,一为品格之格,一为格式之格,陶渊明以崇高的人格力量开辟了诗歌题材的全新领域,决定了诗歌格调的崇高。其全新的诗歌内涵促成了诗歌表现方式的开拓,形成了新风格的构建,含蕴着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重要范畴。陶诗的深层次贡献,开拓了中国诗歌美学所蕴含的民族气质和表现力,唤醒了历代诗人的诗歌自觉精神,代表了走向成熟的中国诗格。  相似文献   

11.
受西方心理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中国当代作品也注重开发人物精神世界。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最具开创性的。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曾说人物的心理积淀以及传统的心理层面代表了中国人当前的生活模式。因此 ,作家们在写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人物个体心理层面对其命运的影响。电视剧本《十品官吴山羊》之所以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好评不仅在于他反映了生活的本真和他的喜剧性风格 ,更在于他关注到个体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命运。《十品官吴山羊》剧中的一系列人物散见于农村生活的不同角落和不同层面。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层面、心…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农事诗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蔚 《浙江学刊》2005,(5):76-81
宋代农事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两宋时期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水平的艺术表现和缩影,宋代农事诗客观反映出那个时代新兴的耕作方式、新型的生产劳动工具以及新出现的生产劳动项目.而作为劳动者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宋代农事诗又首次以封建租佃制度下的佃农和部分地主为主人公,细致刻画了他们的劳动行为和心理感受,为农事诗这一古老的诗歌类型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超越实践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美学思潮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实践派成为主流。而走向下—个世纪美学的趋势是超越实践美学,建立现代美学体系。五十年代后期展开的美学大讨论初步构筑了中国当代美学的格局,形成了四个美学流派,这就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主张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  相似文献   

14.
楚艳静 《探求》2003,(5):59-63
非典这一严重疾病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们的心理造成了重大影响,暴露了我国社会体制的诸多缺陷。但挑战与机遇并存,非典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机遇。针对非典对我国社会的双重影响,我们应该客观、辨证地分析问题,主动积极地化不利为契机,取得抗击非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胜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诸作家"弃医从文"、"弃文从医"或"亦文亦医"的人生际遇不绝如缕地演绎着耐人寻味的"医文跨界"现象.深入透视中国作家"医文跨界"现象及其精神生态、国外作家的文化他者,具有重要的镜像价值.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当代作家人生轨迹演绎的多向度"医文跨界"现象,蕴含着精神图谱、文化心理、人格美学等深层文化意蕴,不仅是作家主动、被动和从动的职业选择,也是作家在多元矛盾中对未来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个性选择,其命运博弈显示了中国作家独特的生命形态,显现着陷于奴役与异化的生命存在及其精神生态,彰显着"诗意栖居"的审美理想及其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6.
"金玉良缘"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奇缘,与"木石前盟"不同的是它以语言和符号的形式直接出现于宝、黛、钗的恋爱婚姻故事进程中,从而对小说中人物产生了或强烈或微妙、或显现或隐蔽的心理暗示作用.用暗示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来解读"金玉良缘",会给我们带来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作家在心理描写方面的独特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是比较重要的画科之一。其中,又可分出肖像画这一大类。一般而言,早期的人物画多见故事画,如《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细分出的肖像画则以帝王图册、家族供奉为主,如《历代帝王图》,但一般用于家族先人祭祀的祖先像,当然多不流传于后世。迄今所见,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其上的人物形象虽然简单,但已基本做到了形  相似文献   

18.
司空图从欣赏角度论述诗的美感作用,对于确立和发展具有民族特征的欣赏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美学思想内涵主要为:提出"韵味"说,以此阐释诗歌意境的构成,认为意象与物象的本质差别是"离形得似",主张"思与境谐",强调诗人艺术构思过程中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和谐统一,不可生硬雕琢客观物象,形象地归纳概括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风格论体系.所有这些,源于他对诗歌艺术表现特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9.
唐宏 《学术交流》2004,(6):136-138
60年代的多元文化使美国文坛百花齐放。在此背景下,以诺曼·梅勒和沃尔夫为首的作家们尝试了一种文学新样式———新新闻写作。新新闻写作把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虚构文学的艺术技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它具有了真实的可靠性、小说的深刻性和诗歌的优美性。  相似文献   

20.
论唐代边塞诗的悲壮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军  宋俊丽 《社科纵横》2005,20(6):139-140
唐代边塞诗人在独特的题材范围中表现了“征人”强烈的理想、抱负和痛苦,展现了“征人”的崇高行为和精神力量,使边塞诗歌体现出一种悲壮的情感基调和美学魅力,形成唐代边塞诗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悲壮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