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从“耻”意识的角度展开对鲁迅的研究,恰切地将鲁迅的“民族的自我批评”和自我的生命呈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国民性中的物哀传统,同时也像一把镜子照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严重的匮乏。但丸尾常喜的研究也存在偏见,他所极力挖掘并赞扬的鲁迅小说人物的“求生意志”,其实正是鲁迅时时刻刻不忘批判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活意识,而且,丸尾常喜认为鲁迅是在“民众认识”的温情与力量中走向了恢复,从而将耻辱感的恢复看成了鲁迅文学活动的终点,不免缩减了鲁迅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摩罗在其《耻辱者手记》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问题。例如,他认为“仅仅懂得(正视)苦难是不够的。苦难本身并不含有与苦难相抗拒的困子。只有我们从苦难中生起耻辱感时才是对苦难的反思,才有可能起而反抗苦难”。反思也有不同层次。摩罗说:“苦难总是由每一...  相似文献   

3.
癫狂体验耻辱意识市民精神--当下女性写作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癫狂”是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其中诞生了女性个性解放、身体解放等一系列重要主题。但是“癫狂”在当代却走向了它的反面 ,它不再是社会反抗的工具 ,相反成了欲望征服个体的手段 ;耻辱感一直伴随着中国当代女性写作 ,成为女性写作的一大动力因素 ,但是 ,中国当代女性对耻感的认识却是有偏颇的 ,她们并不能真正正视自身 ;在中国 ,市民意识常常会被有意无意地戴上女性的性别标记 ,王安忆的市民意识在其中可说是有代表性的 ,王安忆市民意识是和煦的、日常的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失范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表现为  “不作为”、越位、耻辱感萎缩等现象。这是由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强烈冲击、市场经济自身弱点的消极反映 ,是社会调节机制不健全、道德教育不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形势要求等原因引起的。因此 ,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尽量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力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确立的基础:耻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确立,必须建立在耻感教育的基础上。中国传统道德论道德责任感对耻辱感的依附,中国传统道德论根基于良心的耻感对道德自制力的磨炼,启示着我们思考大学生缺乏耻感的现状,以及耻感与现代社会公德“气节操守”的关系。加强大学生的耻感教育:一要增设专题课的理性教育;二要抓好讨论辩论;三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四要抓好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6.
审视井上哲次郎“儒学三部曲”的撰写目的、建构目标与落实之处,可以把握其树立“日本儒学”的问题之所在。第一,井上“日本儒学”的撰写是以所谓的“时代使命”为出发点来进行书写,故而尤为注重时代精神的自我展现,而缺失了哲学式的逻辑起点。第二,井上“日本儒学”建构在面对西方哲学之际,遭遇到无数的“困境”,他却将这一问题转化为以“日本国民”为对象的国民道德论,凸显出明治日本的政治需要。第三,井上树立的“日本儒学”架构最后落实到日本独特的“武士道”,体现为所谓“日本精神”。就此而言,若是站在话语批评视角来探究井上“日本儒学”的撰写、建构与落实,可以说其实质不是为了彰显“儒学”本身,而是以此为媒介来实现“日本精神”的创造,从而体现日本“天皇制国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泉镜花是日本近代的杰出作家,他以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但在其有生之年却被视为“异端”和“非主流”作家备受冷落。然而在其辞世近四十年之后,日本文学界又掀起了“重新评价”泉镜花的热潮,出现了“泉镜花热”。随之日本文学界将其视为“被遗漏的名家”,对镜花文学进行了三十余年的持续性研究,如今已确认其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超越了时代的”杰出作家。研究镜花文学前后所经历的被“遗漏”、“重新评价”和“持续性研究”这一“泉镜花现象”将会为我国的民族新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前提起日本,往往习惯在它的前面加上“小”字,称之为“小日本”。2008年4月,我去了一次日本。其间,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日本的“小”,但它的“小”却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相似文献   

9.
中日贸易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有日本媒体称,中国是日本经济的“救世主”,日本已到了“中国打个喷嚏,日本经济就要感冒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因素将对正在走出“失去的十年”阴影的日本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华盛顿会议上,关于山东问题,英国对日本的态度是既“遏制”又“协调”,改变了在巴黎和会上一味充当日本“帮凶”的错误做法。“遏制”的一面体现在:要求日本向中国归还胶州租借地和铁路;所有日军和日本警察从铁路撤退;胶州租借地国际化;日本同意国库券赎路的方式。“协调”的一面体现在:在铁路人事问题上,要求中方对日本让步。   相似文献   

11.
"五九"国耻纪念日,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第一屈辱的国耻日。这个由中日"二十一条"签订,引发的国耻纪念日,从民间自发纪念开始,到最终成为"国定纪念日"一步步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追溯"五九"国耻纪念日的由来,有助于彰显时人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12.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前奏,是康德运用经验主义方法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初步考察。《观察》中对主体性的强调、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分类、以及伦理学美学思想都为后来的《判断力批判》所继承和发挥,而《判断力批判》则在先验哲学的层面上对《观察》中的经验主义方法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13.
谐趣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戏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谐趣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体现了社会主体的需求意识,另一方面,它是戏剧艺术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谐趣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凯尔特文化中的神怪故事、古希腊的人本意识,特别是世俗人本意识、艺术创作中的"模仿说"和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莎剧谐趣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向度,共同塑造了其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4.
岩仓使节团是世界史上异乎寻常的国家使节团,它对日本现代化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日本的“小国心理”与“忧患意识”、“自卑意识”使其善于主动学习和接受外来先进文化,并较早形成了国家理性。而当时我国的“大国意识”则使自己固步自封并缺乏国家理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讨论了人类饮水的概念和内涵、天然水的概念与饮水的关系、饮水与饮料的主次关系、天然矿泉水与饮水和饮料的关系、“饮用水“和“纯净水“问题及净化水的广义概念.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相似文献   

17.
“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代的“倭寇”,即所谓“后期倭寇”或“嘉靖大倭寇”,在历史上曾掀起轩然大波,朝野上下议论纷纭。从那时以来,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始终是很歧异的。当代中国的历史论著至今仍存在概念与史实的混淆。“倭寇即日本海盗”这种似是而非表述值得商榷。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所谓倭患的根源,在于明朝严厉的海禁政策与日趋增长的海上贸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被人们称为“倭寇王”的王直,是徽州海商出身,把他放在当时国际贸易大潮中审视,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日两种语言中五种基本味觉词的对比发现,汉语“甜”的引申义所表示的一般都是积极意义,日语“甘い”则多用于表示消极意义。这与古日语“甘し”有关。而汉日语的酸/酸い、苦/苦い、辣/辛い所表示的引申义则基本相同,都是表示消极意义。并且汉语中“酸”和“苦”的引申用法比日语的多。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的异同与中日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古代两国的文明进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共产党的"人民议会主义"革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议会主义"是日本共产党在战后提出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和平手段在议会中赢得占稳定的大多数议席,而成为执政党或参政党.其理论依据是恩格斯提出的"多数人革命"的理论.日共认为通过"人民议会主义"道路,走向"日本式社会主义"符合日本发达国家的国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日本上代歌谣(记纪歌谣和《琴歌谱》所载歌谣为主)中“振”与“歌”等命名法的分析,探讨其与中国古代文学中“行”、“歌”以及“变歌”等的关系,从而说明由于汉文化的传入,日本上代歌谣在由口传到笔录的过程中,吸收了类似于中国乐府诗歌的分类法,对部分歌谣进行了分类和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