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2):102-103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条更为薄弱,加强对其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化建设——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存贮、信息化的形式转换、信息化的传播、信息化建设的培训等四个方面,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途径,很有现实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信息化建设之中,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张秋红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22
彭水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搜集,探究这些遗产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分析这些遗产在现实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对这些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以使这些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国内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联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和非遗保护研究二者因时间上的遇合生发出并存观照的价值。对于两者的关联研究,可溯源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发轫深化于2006年之后,尤其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渐呈燎原之势。研究者对于两者的交互关系既有乐观解析也存隐忧之论,重点面对两者的互促路径问题纷陈组合化建议,表现出分民族、区域、项目阐述研究的取向。持续的关联研究产生了可通约的共识与有意义的参照,但也因话题的热点效应与论者的献策心态有所打折,导致对两者关联研究存在关键术语的误读、田野定量的弱化、主位反思的缺席以及学理节点空白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策的今天,现实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必须迎头赶上,要在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深化理论研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对于存在于传统文化身上的种种由于历史造成的缺陷,我们应当给予最起码的理解和尊重,而不应习惯于以简单的、政治化的二元对立观去评价传统文化事项。 相似文献
6.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11,自引:1,他引:111
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春梅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4-128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9.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性保护通过市场的流通环节,将传承人、非遗项目与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促进了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价值回归,推动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汗牛充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如何有效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我国学界已有不少相关探讨。本文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为考察对象,从立法与司法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并提出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相关设想。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社会时尚话语,对于它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笔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遗产本身的文化空间入手,不仅保护遗产本身,还应保护其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经过了舆论宣传、社会动员、普查摸底、申报及建立各级名录体系、公布传承人名单等步骤之后,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新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建立和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把保护工作的各项举措落实在实处,以及落实在基层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区的关系如何?相关国际法文件中对于社区保护是如何定义的?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已有哪些有益的经验?在基层社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又有哪些重要的实践?本期笔谈,我们邀请了三位学者分别就上述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以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领域引起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精神家园的呵护——关于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文化使成都成为最宜居城市,根本原因是因为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是对我们城市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养护,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文化建设上,要具有振兴意义的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做法,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固本求生之道。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出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的历史,有望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再出发的起点稳步渐进,呈现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此及彼的三大特点.再出发的视角与内涵主要是文化的挖掘,包括人本性挖掘、日常性揭示和公共性展示.再出发的推进与突破关键在创新突破,主要是突破文化资本化思维,重塑文化保护观念;突破文化管理科层化,创新文化保护机制;突破学科界限,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文化重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2005年以来,重庆按照国家的部署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现实进展来看,还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思路、策略以及具体操作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7.
18.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维护。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理论研究薄弱;现代化保护模式欠缺;民众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物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研究还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没有民俗文物的参与.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文物的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正式确立,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而中国目前的评审、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专家、传承人共同参与,并且分工明确、责权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