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有所谓人的精神乃知、情、意三位一体之说。如果说现实主义诗学强调的是知,浪漫主义诗学强调的是情,那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诗学强调的则是意,或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自我或个性。王尔德认为人生的目的即在于追求个性的实现,而艺术则是最佳的途径。也正是在这一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王尔德的诗学本质上应归在伦理学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介绍到我国之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近几年,“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又成为国内学界探讨的另一热门话题。“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同时并存使理论研究本身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3.
杨霓 《学术探索》2013,(6):129-132
王尔德在人生和作品中表现出许多矛盾面具,引人关注。借用韦尔施对现代审美活动的分析可以看到,王尔德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为艺术而艺术地生活”信条和人生艺术化的“为艺术而成为艺术人”信条当作“为艺术而艺术”唯美理论的注释和扩展,通过塑造矛盾面具,进行多重自我建构,体验丰富的艺术人生,使自己的审美追求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的腐朽和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种种罪恶感到愤慨而又无能为力,王尔德接受了起源于法国的唯美流派的文化思想,认为艺术的"美"可以抵消社会生活的丑恶,成为英国唯美主义流派的积极的倡导者.他的主要观点有三点一、艺术应该游离人生.二、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三、艺术先于生活.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探求拓展了美的领域和艺术表现的范围.但是唯美主义有其片面性,真正的艺术的"美"是不能与思想、生活绝缘的.  相似文献   

5.
岳勇  李海蛟 《阴山学刊》2001,14(4):65-67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在当今世界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它借助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哲学或社会思潮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名为"马克思主义",实则一种徒具"马克思主义"形式的变相的西方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化对我东方文化的渗透之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反资产阶级思潮的极端阶段的“革命”文艺作品却处处体现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印迹。是文艺发展中必然的异曲同工,还是无形影响?本文从对比东西方作品着手,从创作手法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思想史概念,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具有特定内容的思潮.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所...  相似文献   

8.
杨宗蓉 《齐鲁学刊》2013,(1):142-146
《东方杂志》自1920年代初与唯美主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40年代末终刊,一直推动着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对王尔德、邓南遮、梭罗古勃、谷崎润一郎等唯美作家的作品译介成就显著。《东方杂志》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关注和译介,带动了国内对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等理论的探讨,对五四以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诗歌主张"绘画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美”概念的语义指涉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绘画美”的倡导更多地是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诗人对现代西方某些哲学的思考与吸收;对“绘画美”的追求源于闻一多作为诗歌理论家探索艺术革新的勇气,源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爱好;就诗歌创作思潮而言,这一主张对于矫正当时诗坛的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艺术思潮的中国变体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后现代艺术思潮是在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融入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特殊气息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变体,它对当前的文化转型与重构的思考具有启迪意义:作为“隐晦的现实主义”它警醒我们的现实生存境遇,它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策略为艺术的多元发展和真正繁荣提示了另一条路线  相似文献   

11.
徐宗温撰文说,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研究提出的学术理论问题很多,但始终是围绕着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划等号,还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问题上展开的。为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划等号,有一种说法认为,应当把“西方国家共产党奉行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中去。对于西方党奉行和产践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无疑是要认真研究的,但把它包括到上述概念中去,却是不可取的。因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看来,这正是“西欧共产党的官方马克思主义”,在思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回顾五四启蒙思潮发生的目的所在的基础上,认为国内政治上的黑暗依旧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中外有识之士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是五四启蒙思潮发生分化的主要缘由,同时叙述了其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文化震荡的产物。虽然唯美主义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它在一定意义上开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是一部包含了许多现代性因素的奇特作品,重新阐释这部作品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透视唯美主义的现代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14.
张宝明 《中州学刊》2006,(3):203-206
以1919年为时间中介,以人道主义思潮为思想中介,“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完成了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的转变,经历了由整合西方思潮到剥离其价值趋向的过程。从对西方国家诸如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一股脑地“新”潮膜拜到归依俄罗斯的新文明、新精神、新理想,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重整并引领了一个时代现代性的思想发展方向。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颉颃中,虽然潜存着启蒙的冒险,但我们却能从中充分领略到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代启蒙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过程中的晴雨表特征。  相似文献   

15.
邓文华 《河北学刊》2006,26(6):137-140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具有一种“持续的含混性”。这种“含混性”背后隐约透露的是对一种永恒超越的“虚灵价值”的追寻。在英国近代文化史上,马修.阿诺德对“完美”的追求、瓦尔特.佩特“艺术至上主义”的思想、T.S.艾略特“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以及英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I.A.瑞恰兹对“诗歌真理”的倡导,都在不同侧面彰显了宗教与诗对虚灵价值的不断趋近。  相似文献   

16.
陈海英 《兰州学刊》2006,12(6):66-68
颓废的心理情绪,是“五四”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所决定的一种精神性情绪形态,它较广泛地存在于“五四”文学之中。本文从西方世纪末颓废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审美心理的制约及“五四”特殊历史现实土壤等方面,着重分析了“颓废”在“五四”小说中发生的根源,认为传统文人放浪形骸的没落士大夫情结是“五四”作家接受西方世纪末颓废思潮的传统依据和心理基础,而“五四”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化转型的特殊历史语境,则是“颓废”心理情绪适宜的生长土壤。  相似文献   

17.
关于知识分子"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炯华 《学术界》2004,(2):152-155
从网上看到李德顺先生《“知识分子”新概念》一文,也看到其他好几篇论知识分子的文章。心有所感,也想一吐为快。李氏破除了《辞海》所谓“有一定文化的脑力劳动者”之解说,并认为它是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学界定,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他接着又破除“来自西方、特别是欧洲的”所谓文化社会学界定,并提出了他的“知识分子新概念”:“知识分子是掌握并运用人类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这就不能不斟酌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知识分子’一词最早是指十九世纪俄国中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这样一些人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的影响,对…  相似文献   

18.
付建舟 《社会科学》2023,(12):76-89+150
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自田汉译本问世以后,多种译本相继出版,掀起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在这个大潮中,我国学术界的引进和介绍,是“小众”层面的精深输入,华美、艳美、秀美的舞台传播,优美、畸美、至美的杂志传播,奇美、华美、艳美的银幕传播,是“大众”层面的普及推广,二者共同推进这股思潮。《莎乐美》及“莎乐美”的在华传播,不合社会政治的“大势”,却甚合民众心理的“小势”,这就是它在20世纪上半叶的数十年间在华不断传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波澜起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杨全顺 《江淮论坛》2006,(4):134-140
百年间,近代中国在外寇内战的危机中出现的传统社会的解体、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传统儒学的崩溃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知识精英的“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知识精英们一方面利用佛教对抗东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与征服,以填补儒学崩溃后的文化真空,营造一种终极关怀的彼岸意识,作为“救心”的精神栖息地,可以杨文会为代表;一方面为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借用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以填补广大农民的“宗教饥渴”,发动武装起义,可以洪秀全为代表。“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是与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产生的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20.
行为艺术是中国近年来流行的一种逾越传统、舒展个性的艺术行为。但是 ,在西方艺术思潮的泛滥下 ,国内某些艺术家开始刻意追求艺术形式的“他者化”。当审美变成了审丑 ,所谓的艺术也变成了哗众取宠的作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