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我国西部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特殊性我国的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极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但表现为地理闭塞、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而且表现为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上的极大差异。这是个多民族相对聚居又相对混杂、民族关系极其复杂的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在这里,尽管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某些共同的文化心理,但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为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可以说,西部地区在  相似文献   

2.
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人何以能拥有这样的世界.卡西尔从语言符号功能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言乃是人类建构世界活动的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模塑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认真梳理卡西尔的语言观,对我们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在建构人类世界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语言对民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制约等,都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伦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这是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斗争及相互联系、互相往来的经验总结和精神创造。是他们对于共同生活的社会成员确立的精神内质和行为规则,因而具有人文文化的性质。这一文化为民族社会的人们创制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境界,也为人们的生活和言行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从而使我国各民族得以稳定、和谐、健康地生存。一、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的涵盖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我国各民族的伦理道德文化与本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紧密交…  相似文献   

4.
杨文顺 《学术探索》2005,18(6):106-109
纳西族在逐渐融入国家政治体系,实现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学、民间巫术等多元文化,创造了以东巴文化为主干的纳西文化。纳西文化在纳西族建立政治体系,建构政治制度,展开政治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形成民族成员特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对民族成员所具有的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主观取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便是纳西文化对纳西政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文化结构,一般地说,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和文化心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概要地论述先秦时代吴越文化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6.
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民族心理是民族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阶级心理是阶级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区别,从客观方面来说,其根源在于民族和阶级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和不同的活动规律。首先,民族和阶级形成的条件不同。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联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阶级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则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阶级是在民族(氏族、部落)形成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以后才出现的。其次,划分民族和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划分民族的标准,虽然一般说就是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但是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民族前三个条件的一个、两个、甚至全部消失了,但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仍然可以维持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所以,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而且有时可以成为唯一的标准。而在划分阶级的标准中,对生产的资料的占有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种不同说明,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文化特性是各个民族独创性的生活模式,它的多态性存在方式,被认为是人类未来发展潜在创新力的源泉。因此,保存、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共同命运,而探索民族文化特性的生存发展机制,则是跨文化多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民族文化特性,涉及到它特定的历史、生态环境、语言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因素如何聚合成某个民族文化的特性,如何成为一个民族群体社会活动的共同内在行为倾向,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对此,跨文化心理人类学(Cross—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thopology)经历了从摩尔根、巴蒂斯安、M·米德、弗兰克尔到凯勒、弗洛伊德、弗里德曼和库歇尔等诸多著名学者的近百年研究,并在对世界各大洲不  相似文献   

8.
文化—心理图式是积淀着特定文化蕴涵的心理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心理图式影响着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群体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文化—心理图式对创作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着意象选择,还影响着叙述程式和特定主题的形成。文化—心理图式影响创作的方式有"化合式"和"模式化"两种方式。前一种方式会对创作产生正面效应,而后一种方式则会对创作形成负面影响。发挥文化—心理图式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的方式的关键在于文学活动主体保持对于"文学"的自觉以及"创新"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是指每一民族或社会的人们由学习和社会传承而获得的关于政府权力和政治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态度、观念、信仰和心理反应等①。不同民族由于其世界观i价值观、历史遭遇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差异,其政治文化也必然存在差异。民族政治文化一词就是用以强调政治文化的民族性的概念。在特定民族中,民族成员“生活在民族政治文化的环境氛围之中,并在其中学习和掌握民族政治文化与独特的民族政治生活方式,接受和传承该民族的政治观念、信仰、理想和价值观;同时,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介人民族政治文化的创造,参与民族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与世界其他几种文化相比较,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这种文化不仅具有根深蒂固的、超稳定性的内在结构,而且它对外来文化又有着一种极大的宽容性.这种内在结构以中庸思想为核心,以和谐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审美心理模式表现为对称与偶数、制欲意识、天人合一.而在审美心理上则表现为经验性、稳定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1.
暧昧性是日本民族交际习惯语中的一大特色.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交际语力求清晰、明白的表达方式而言,日本交际语表现为一种模棱两可的、不明确的说话方式.日本人无论是在族群内还是对族群外的人,在交际语言的表达中体现出以下共同特点:随声附和;一词多义;含蓄主张;委婉拒绝.这是一种在“察文化”指导下的交流方式,强调以心传心、内外有别、他人中心、自我内敛.形成这种独特交流方式的主要原因,既有日本民族内在心理特质的历史遗传,又有中国古代儒家与兵家思想精华的熏陶与影响.在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的交往与交流日渐紧密与复杂化的今天,深入研究、了解、把握日本民族交际习惯语中的这一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神话表现了民初时期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认识和愿望,是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神话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区别,既表现在原始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上,又在体现在漫长的民族性格的养成中。拟通过对北欧神话及其持续的现代影响力研究,展现不同文化环境下人类的心理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的涵义与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灿新 《学术研究》2003,(11):84-8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空间的社会生活环境基础上,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景仰的精神内核,表现为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它对于一个民族具有重大的凝聚和整合价值、精神支撑价值、智力开发价值、精神动力价值和价值指向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一) 民族性格,或称民族心理素质,是一定民族在一定历史时代和相应文化氛围中型铸塑造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它反映该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层积淀、世代相沿的心理素质的构成、状态、风格,是民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非理论形式意识形态的具象说明,有其稳定而独特的涵蕴和结构。随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演进发展,民族性格亦相应发生变化。作为表现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中华民族性格,在中华民族悠久广袤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又反过来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审美潜在着生命的强力,人面对文学作品并进入鉴赏之际,就是把他的深度展开在审美对象中。在审美情态中,每个人完全是他自己,而且被他全部的审美经验充满着。但是,作为审美意识与经验,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它必然烙印着民族文化的印记,深深地积淀着民族的心理特质。因此,审美者的审美个性乃是民族审美特性的呈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试就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思想的特征,加以梳理,对认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或许有抛砖引玉之义。一、内在美的追寻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形式,它主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化看我国民族性格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民族性格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群体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斯大林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在这里,斯大林指出了构成一个民族的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共同的地域,二是共同的经济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于199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专题研讨会”,与会者就有关“民族意识”的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民族意识的内涵:1、对民族的属性、交往、发展的认识;2、归属意识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民族共同体的关注;3、人们对自己民族价值存在的反映;4、民族的心理素质、感情、情绪、自尊、自卑等;5、个体民族意识、群体民族意识、跨族民族意识、阶段民族意识;6、民族成员对本族与他族交往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整体性,生产生活方式、习俗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对自身民族相属性的认识结果;7、族属意识和民族生存及发展的推动或妨碍意识;8、民族对自我文化特点的认识。 二、民族意识的结构与层次:1、民族的厉性意识层、交往意识层及发展意识层;2、民族的社会心理层、自我意识层及精神层;3、成员对民族主体的认识、成员对民族主体以外的客观实在认识层、民族意识的动态认识层、民族意识的静态社会心理积淀层。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该民族成员的物质生活状况十分重要。为此,本文谨从回族消费生活的特征、回族人口的职业分布特征以及回族经济社区的形成及类型等方面对回族经济特征进行初步探索。回族的消费生活是很有特征的。正是这些消费生活上的特征,才使回族的成员能在分散于全国并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心理,并由这种共同的心理过渡到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9.
论档案文化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档案作为人类“文化之母” ,是民族文化的贮存器 ,是民族精神智慧的物态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 ,档案自身也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是“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和“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种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成员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它表明了一所学校的独特风格和精神。学校文化蕴含着领导作风、学风和教风,由三者构成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功能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对校内称内部功能,对校外称社会功能。内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