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称陶渊明是“陶逸诗人之宗”,是“田园诗人”。意思似乎是指陶渊明诗文的内容是写与世隔绝的丘山林木、田园景色的;近代学者又誉之为著名自然诗人、自然诗人之宗,又似乎是从风格上给予评价的。在这里,“自然”的隐涵更丰富了。然而却没有展开说。我想从自然的陶渊明诗文、陶渊明诗文的自然以及陶渊明诗文艺术的自然而然等三个方面,说说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与德国文化一样,中国的文人墨客把漂亮的女性作为美的标志,诗人笔下也不乏女性美的代表。尤其如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常常被人们以"倾国"、"倾城"来描述,而席勒诗中以及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也常常如此。美与丑的统一就是自然,自然之美就势必追回到田园,典型的如陶渊明。  相似文献   

3.
自然文化,就是一种以自然为皈依,把自然看作是人生宇宙最高价值的文化。自然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源远流长、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庄,到古希腊时期的斯多葛学派,从晚明的李贽到18世纪欧洲的卢梭以及随后而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再到20世纪中叶的海德格尔,都曾大力倡导一种返回自然、顺从自然的文化精神。文学与自然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自然”总是一再地激起作家的灵感,对自然的深情厚爱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永恒的文学现象。不要说中国古代作家对于田园山水的迷恋和痴情,也不要说西方浪漫主义对于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4.
古诗《上山采蘼芜》,余冠英说是写一个由于其“丈夫一时的好恶”而被弃的“弃妇的诗”(《汉魏六朝诗选》),季镇淮亦认为是“谴责男子喜新弃旧之意”的弃妇诗(《历代诗歌选》)。多年来,对此无异议者。我认为这样注解是不符合原诗本意的。现将全诗抄录如下: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不难看出,这诗写的是一对已离异的恩爱夫妻的对话。故人逢故夫“长跪”相问,重礼相敬,并关心他们的幸福,问道:“新人复何如?”如果故人是由于故夫喜新厌旧而抛弃,对其故夫不会如此深情,只能是恨和怨。如果故夫是喜新弃旧的轻薄儿,也不可能以劳动好坏作为标准来评价新人与故人,从而得出“未若故人姝”、“新人不如故”的结论来。因此以我  相似文献   

5.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与田园有着特殊的关系:入仕前性好田园,出仕时心系田园,弃官后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里。总之,他的一生由田园而误入官场,又从官场而返回田园,在回归自然、躬耕田园、找到归宿,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达到人格的升华与诗品的精醇。这在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对于陶渊明的回归自然躬耕田园之举,当今的学者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个多情的人,也是写情高手。他的山水田园谱隐去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似不言情,但情藏于景中,不仅描绘了具体景物的形象,而且一以贯之地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灌注了自己的心志和对自然山水的深深挚爱之情思,在“神韵兴会上做工夫,有言外趣,事外韵,物外景”,其问流露的情感更多的是冲和淡远的不同气质和个性。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诗以自然淳朴的风格和崭新的内容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田园诗歌领域。他的田园诗歌通过描述幽静美好的田园自然风光和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展现了自己在诗歌领域的艺术造诣,表达了自己热爱田园、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从内容特点、语言特点、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污浊,使其毅然弃官走上归隐之路。同时,由于深受修道思想影响和对田园美景的热爱,创作了不少别具特色的田园诗,实现了自然景象与美好理想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思想的淳朴、心灵的纯美和人生意趣的博大深邃。  相似文献   

9.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拥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过去不少的人总说这是一首弃妇诗。诗中的男主人公自然就成了喜新厌旧的负心汉了。我认为这是不公道的,这是一个不应有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张昭兵  申欣欣 《阴山学刊》2008,21(6):50-53,96
张玮的《古船》、《外省书》、《我的田园》展现出一条乡土叙事的诗性追求之链,即从苦难承担到逆行外省再到田园重建,最后走向自我放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张炜向着乡土回归而上下求索艰难跋涉的精神追求,并最终超越了善恶、城乡、虚实等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精神臻于诗性升华之境。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乡土小说田园抒写的历史形态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乡土小说对田园的抒写突破了传统阈限,改变了田园的传统文化伦理,重构了田园的思想基础,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革命与存在、个体与社会等层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介入与表现。就文学史意义而言,抒情性的田园抒写标识了文学现代性独特而富有价值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随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文学理论界正在深入讨论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讨论自然涉及到早年曾提及的写正面人物可不可以写缺点的问题。有人认为,写新人必须写缺点并不是艺术的真理,写了缺点就容易损伤正面人物的完整形象,就会缺乏成为“社会中坚”那  相似文献   

13.
李庆瑶 《理论界》2012,(2):118-119
"不用禅语,而时得禅理",可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入禅"之作的艺术特征。这种"诗禅结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禅入诗,以清静之心"妙悟自然"的艺术思维;二是以禅境写诗境,将禅理融于万物万象的感性形式之中,从具体生动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达到"物我两忘",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可以说,禅宗思想为王维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并促使其用一种新思维方式来观照、反映世界。  相似文献   

14.
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在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时,彰显着独特的精神意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人不是以隐士的情怀感悟西域的山水、田园,而是以屯垦戍边者的眼光来审视西域山水、描写西域田园:看到西域水景,就想如何加以利用;目睹西域田园,就联想到屯垦戍边。从而使诗人的作品带上了浓郁的功利性特征。从中国古代诗学的角度来看,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景与情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所以我们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中所反映的这种功利性特征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吴广义 《阴山学刊》2002,15(4):18-20
在思想的终极意义上依存于以庄子为代表的先秦文化,在人格意义上崇尚上古之人的古朴真纯,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受家族先人演变的影响,在人生实践上由仕而隐,投身于自然,实践于田园,诸多方面的巧妙融合构成了陶渊明的田园模式.陶渊明以其人生田园模式的建构,为后世翻造出一块崭新的艺术天地.  相似文献   

16.
一个成熟的文艺家的重要标志是他的艺术个性,而艺术个性的形成又往往在于他对生活、艺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独特理解,在于他的艺术感知力。巴·布林贝赫是一位始终踏踏实实站在生活大地上的诗人,他的诗主要是写草原,写用自己心灵抚摸过的草原。他写草原,写蒙古族人民,重在抒发符合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的特定感情。他是一位看重艺术个性的诗人。在他所建构的艺术世界中,整个地显示着沙原般的质朴、悠悠驼铃般的自然,而在自然之中,让人体味出美的内涵和艺术的灵气。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组诗第五首,抒写归隐田园后的自然高妙之趣,生动体现了老庄“法天贵真”的哲学思想境界,历来为人们叹赏不已。然而,对其中“山气日夕佳”的“日夕”一词,却普遍为人们所忽略了。大多是可能因为其简单而干脆不注,而即便加注,也都一律释为傍晚或黄昏时分。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古代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许多是被“神化”了的。战神、爱神、复仇神、丰收神等等,都是人的有关思想意识、感情心态的神灵化,为现实中的人所不可企及。中世纪一些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大量的田园牧歌、山水诗和游记中,人是被“物化”了,被“物化”成为自然山水或花草树木之类。文艺复兴之后,文学作品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写人的真实性格,这是一大发展。古典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它还不足以充分描写现实生活中丰富而复杂的人,完整而多样的人,统一而变化的人,有着无比广阔的精神世界的人。随着文学的发展,不少先哲便提出要写“复杂性格”。有的人则把“性格”一词的概念无限扩大,使它包罗万象,变成和“人物”完全相等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告别官场栖居田园,在多年的躬耕陇亩的实践中,在多辛酸苦辣的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义利观:坚持节操,不食嗟来之食,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同时他又努力耕作,足践南亩,以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口腹之需,也在躬耕乡居中体验到了自食其力、贴近自然的乐趣。从这个角度看,他比一味讲“君子固穷”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儒家知识分子高出一筹,所以陶渊明的义利现实在是一定程度地超越了儒家。儒家之利,是严格限制在儒家礼义之下的,很少考虑到个人的欲望、需求,而渊明恰恰否定了这一点,他重视个人正当需求,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李昕 《天府新论》2020,(3):134-141
李子柒短视频以古风田园为主题,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展示,建立起一种兼具“现实感”和“美感”的乡村田园生活,而由于视频中所展示出的自然乡村、传统美食与民俗工艺等,李子柒短视频进而被官方话语认定为一种“文化输出”,整个事件是一个关于构建“现实”叙事的文化现象。通过分析李子柒短视频如何以日常生活的“现场感”打造出一种“田园生活”的幻觉,并且分析这种作为“幻象空间”的古风田园所反映出的社会意识,以及这种社会意识所隐藏的城乡结构中的矛盾,进而得出结论:通过展示田园日常生活所建立的“现实感”,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而非对现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