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应当以改革课程体系为起点,专业教育要由“对口型”转变为“适应型”,课程设置要由“静态型”转变为“动态型”,课程结构要由“单一型”转变为“兼容型”;要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支点,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素质培养要树立综合的观念、特色的观念和实践的观念;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注重让学生在获得实践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品格的锻造;要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为落脚点,从示范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三个方面入手搭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知行统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哲学思想家历来推崇“知行统一”。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做人、做学问方面。而要解决人才培养上“知行不一”的问题,须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着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融人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做人做事上“知行统一”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李芳菊 《南都学坛》2000,20(1):90-91
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扎实的掌握科学知识,掌握一门技能,而且要具有做人的能力。大学生的做人能力包括:分辨是非能力;实践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创新能力。高校对于大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应从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心教育,培养协作能力入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相处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其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4.
学校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与学校培养的人才之间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及心理素质、专业适应面、综合能力等方面。要消除这种差距,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加强博识教育;改善师资队伍的人才观念;强化学生价值观、价值取向教育;正确处理“教”和“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学以致用理念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又要突出职业能力。学以致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目标。“学”包括学校的“办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求学”;“用”有三种境界,即“知用”、“会用”和“善用”。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是新时期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力学基础课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应用型工科人才,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大工程、大德育、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相结合,按模块化构建力学基础课教学体系框架,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以期夯实学生力学知识基础,提升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当前我国现行高等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就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高等工程教育应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会“作事”,更要会“做人”。我国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采用“通专结合”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提出加强基础、强化工程意识和素质,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界一直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做人”。本文认为,简单地讲“做人”是不够的,关键是“做”什么样的人。在迈向民主化与法治化的今日中国,所谓“做人”,应该是做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合格的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9.
曾有位资深的教育专家说过,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做人。这就是说,“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只把作文当作一种“能力”来培养,要充分利用作文教学渗透“育人”教育,使“教书”与“育人”紧密地结合,发挥学科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基于这点,我充分利用日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培养了良好的班集体,还丰富了写作题材,提高了写作水平,获得了“作文”与“做人”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师最根本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学生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够格的社会成员,做够格的国家公民”。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理念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教人做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和人格教育的资源宝库;“学会关心”和“学会学习”的提出,又标志着对教育的认识重又回到对人的培养上来。教师做好教人做人的工作,必须处理好言教与身教的关系,处理好成才与成人、学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处理好教育者的外部强化与增强受教育者品德完善的内部强化的关系,并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考察发现,美国高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品格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成功做法,结合我国高校发展实际,我们应坚持和完善“以生为本”和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以文化人”的功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用人单位如何培养出自身所需用的合格人才(其中包括从高校录用的专业人才,也需进行继续培养),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要进行人才培养,需有根本性的措施,这就是在人才培养上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即人才培养规划;对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上的工作重点,就是做到精心管理;注意人才“情商”的培养,做好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培养合格大学毕业生的两个基本管理环节。教学管理的各项规定,优化了办学环境,落实了教学程序,提高了教学质量,保证了对“教与学”两个环节所可能实现或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而学主管理,则是通过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诸方面的管理和教育,使大学生自愿接受学校培养,遵循校训,刻苦磨炼,勤奋学习,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关心集体,诚实做人,自愿承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两者的管理目标都是使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祖国的合格人才。一、教学育理和学生管理是培养合搞大学隼业生的两个并行分…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16.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前提。要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三个教育观念的转变,即:转变目标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教法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转变师生关系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目的的两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教育高校学生“做人” ,应当是教育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有良心的正直的人 ;教育学生“做事” ,主要是使学生做到“严”、“勤”、“立”。  相似文献   

18.
对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在人才培养的类型上属技术型和高级技能型,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坚持“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主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手、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职责,每个教师都应该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自己在培养“四有”新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教书育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教师不但是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传播者、培养者,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检验一所大学办得怎样的最终根本标准应当是看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作用。我们要成为~名合格的、称职的人民教师,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就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好书,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  相似文献   

20.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三种主旨一致、内涵不同的教育思想,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三创教育”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倡导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三创教育”适应了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有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要推进“三创教育”,须相应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