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剥削现象,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本文着重考察了制度视野与非制度视野的剥削定义,界定了剥削的内涵,区分了经济剥削与超经济剥削两种形式,分析了合法剥削与非法剥削的成因及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存在私有制的社会尽管实际上也可以消灭一切剥削和剥削阶级,但还是会有贫富差异和贫富阶层。这是否意味着最终还是需要消灭私有制?答案是否定的。一个理由是,消灭了私有制就等于消灭了最基本的按劳分配,于是人们就会因为“懒汉搭便车”的问题而陷入共同贫穷;另一个理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活资料私有制密不可分,要想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得同时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而这是无法做到的。那么,是不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就可以完全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了?也不是,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将来无论多么发达,实际上也无法真正做到按需分配。那么,是不是当劳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具有按劳分配功效的私有制就成为了多余?仍不是。因为能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劳动只可能是创造性的劳动,而非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没有按劳分配的激励,还是不会有人愿意去干,从而会使整个社会生产的运转发生中断。如此一来,假如私有制必须永远保留,岂不是永远也实现不了共产主义社会了?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值得追求,在于我们认为它是最好的社会。但好社会其实不应该从制度维度确定,而应从价值维度确定。“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正是马克思为好社会预设的终极价值。因此,能否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不要紧,只要人们生活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水平不断被提高的共发主义社会就行。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剥削现象的合理性进行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以达到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资本与剥削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渴求增殖自身的本性以及由增殖引发的资本积累与社会生产条件的复制是资本的两大本质属性。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由于管理革命和资本革命的发生,催生了现代企业制度和风险投资资本,由此引发资本剥削关系中的核心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原有雇佣关系开始发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变革,从而使得原有意义上的资本剥削收入发生部分质变。并且,这种变革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因素和初级阶段政策因素的加入,还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放大。  相似文献   

5.
6.
关于剥削理论与剥削行为实践作用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剥削行为界定问题上 ,目前理论界有明显分歧。以是否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以行为是否合法及以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最优配置是其中的几个不同标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 ,应从“三个有利于”角度客观、历史地分析剥削行为的实践作用。一方面 ,剥削是社会财富积累、资本积累的动力 ;另一方面 ,剥削对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又具有障碍、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阶级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但是,多年来人们对阶级范畴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混乱。依据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结合社会历史实际,对阶级范畴及阶级的实质,阶级与阶层、集团的关系,阶级社会与存在阶级的社会的关系,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对于正确认识仍然存在阶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阶级和阶级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的阶级关系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阶级之间、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既对立、斗争,又妥协、合作。阶级斗争根源于经济利益的冲突,但在现实社会中,为更好地获取长远的、根本的经济利益,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常常凌驾于经济斗争之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对立的社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新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既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也不同于无产阶级,即所谓的中间阶级。从总体上说,尽管存在着中间阶级有所扩大的现象,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呈现较为复杂局面,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两极化的态势并未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0.
对资本主义的雇工剥削问题应有新的认识.从生产的角度看,资本家作为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消费角度看,资本家消费掉的那部分价值,是资本家作为管理者付出的劳动创造的;从发展的角度看,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不过是由资产阶级暂为社会保管经营的公共财富而已.当前我国雇工生产是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崇高表现,应当受到充分的赞许和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经济目标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手段。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漫长的历史过程,私有制、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都可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但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手段。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因而只有实行以市场为基础、以国家计划干预为主导的“混合经济体制”即“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完善分配制度调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尝试,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经历了内在结构的重组、规模实力的演化,以及由内聚型到外向型的拓展。其状态与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21世纪初,我们对其发展历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正面、负面作用进行审视、反思、总结,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使其更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私有制矛盾的形成、表现,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与私有制矛盾的原则,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化与私有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如何促进私营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引导私营企业主阶层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一要充分认识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存在的长期性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谋划私营经济的新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特殊性 ,正确把握评价私营企业主政治上进步与否的判断标准 ;三要充分认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复杂性 ,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使其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5.
民有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手段。民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主要由市场经济提供,市场经济为民有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施加外在压力,为民有经济展现活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民有经济跳跃式发展提供机遇,为民有经济平衡发展提供条件。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收入差距扩大、外部不经济,会导致民有经济的效益和信誉不高,影响民有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促使民有经济走向私人化。发展民有经济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论述了公有和私有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进而阐明了在理论上、在实践上、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上、在反倾向上正确认识两者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公有制经济的勃兴不是对马恩“消灭私有制”思想的否定 ,而是马恩“消灭私有制”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展现和发展 ,它的发展也遵循着马恩论述“消灭私有制”同样的逻辑。考察非公有制经济的这一历史进程 ,对我们今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却承认公有的民法调整并保护民法存在的私有基础。民法是以私有为基础和条件的法。私有是民法之本,民法是私有之法。私有是民法构造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私有就没有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没有民法和民法的精神。制定和完善一个国家的民法体系,提高人的社会地位,必须以发展私有关系为根本,而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又必然成为促进私有关系发展的社会内在动力。任何一种社会体制,都不能割裂人与私有之间的关系。私有作为一种正义的规则,必然决定一个人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格特征。民法与私有的本质联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基本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讨论,除了重建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传统理解之外,又冒出了以股份制作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形式,形成以个人私有为基础的均富状态的新的理解。这两种理解都是对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误读。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而对这个范畴进行理论批判起始于《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必然产生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反过来又定会造成新的异化 ,因而 ,要反对异化劳动必须同时反对私有财产。而反对私有财产 ,不是反对所有的私有财产 ,反对的只应是人格化的奴役人、奴役劳动的资本。所以 ,最终的出路只能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