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国的民俗学者感觉到自身陷入了进退维谷、喜忧参半的两难境地。结合德国民俗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传统文化遗产问题的纠葛,着重探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即民俗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传统文化保护职责的"原罪"意识,关于民俗主义讨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民俗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和契机,民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学科取向以及学科的自我认同。通过探讨认为,对文化连续性和文化变迁力量的探讨是民俗学的根本性任务,尤其在社会、文化发生急速转变的当今中国,民俗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文化批评而不是文化保护。为了使民俗学的文化批评获得相应的力度和质量,民俗学科的社会科学取向则是一种顺时应变的睿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之间,民俗学不存在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上届民俗学代表大会四年以来国家发展的大视野,看未来30年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挑战,传统民俗学赖以生存的田野急剧消失,将造成民俗学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民俗学应重新定位,认真制订30年发展规划,抓住历史的机遇:1、加速进行传统民俗学工作,加大对传统民俗文化抢救保存的力度和效度;2、大力开拓新民俗学,积极投身于民俗与经济发展、民俗与社会发展、民俗与文化发展的事业之中;3、勇于承担重塑民族魂的历史使命,投入复兴民族文化精神的大业;4、促进中国民俗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世界华人民俗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俗学的态度、立场和定位,进而建立积极入世、服务时代、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俗学.  相似文献   

4.
近20多年,中国民俗学取得长足发展.但就当前民俗学学科而言,高校民俗学学科点的不足,学界对民俗学学科认识的偏差,严重制约了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兴旺.民俗学课程和毕业生的自产自销,导致了令人悲哀的"自娱自乐"的困境.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大潮汹涌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俗学经历了一个恢复、嬗交和发展的历程,至今,依然处于学科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呈现出具有鲜明当代特征的理论形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民俗学科的重新认识,二是对民俗学范畴的体系拓展,三是对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民俗学和文艺学早有结盟的渊源.田野作业理论中的田野定位说,在打通民俗学和文艺学上,是一个重要关节.田野定位的含义,指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把学者的知识相对化,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围绕它所构建的学说,可以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两个学科的历史关系,也可以分析两个学科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是多民族民俗学,我们研究的视野,既要重点研究传统民俗,也不能弃都市新民俗于不顾。民俗学者要深入发掘传统民俗资源,学习国外民俗理论,拓宽知识面,选择好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的构建,使之在民族精神,社会制度及物质增殖诸方百发挥功用。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传播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环境被互联网影响和重塑。互联网中勃勃新生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反映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中发生了深刻衍变。这类在网上生产、传播的新民俗,虽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种”的基因,但也反映出因社会生活内容更新、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基于数字化时代“民俗”出现的变化,民俗学研究既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社会正经历的“再习俗化”过程,聚焦网络民俗的“元问题”并作出整体性观照,展开网络民俗的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跟进互联网时代生活数字化带来的民俗学概念性框架的新议题,拓展原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推动民俗研究理论范式创新和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回顾了江苏民俗学研究的历程,指出江苏学者为中国民俗学的创建所作 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重点论述了近20年来,江苏学者为重建和发展中国民俗学所取得的基本成 绩:一是组织学术队伍,建立民俗学的研究和展示基地;二是深入民间,开展社会调查和采风活动, 搜集第一手的民俗资料;三是树立良好学风,认真进行民俗学的专题研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是举办多种形式的民俗展览活动,普及民俗文化知识,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俗学是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民俗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翻译西方民俗学论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比较普遍的误译,妨碍我们对原著思想的正确认识,影响我国民俗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民俗学界开展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翻译学术批评是我国民俗学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社会记忆的深层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过去对于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意义,因此,记忆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民俗志研究及战争与灾害记忆的研究都离不开记忆论,记忆论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研究中需要注意记忆的选择性、记忆建构身份的特性、记忆的对峙性以及个人记忆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尽管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不够完善,但民俗学需要直面记忆研究的难题,建立和完善属于本学科的记忆研究理论体系,不可忽视理论和实证任一层面。  相似文献   

12.
熊开万 《理论界》2007,(5):104-106
周作人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渊博的知识与见解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他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众,贴近民生。从思想脉络上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成分,同时也受到日本民俗学者的影响,更多地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风俗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本文在梳理周作人民俗研究的目的及思想脉络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民俗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希望对现代民俗学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民间文艺学学科是由既是民俗学泰斗又是民间文艺界元老的钟敬文先生率先倡导的。在艺术民俗学的视野里 ,民间文艺起源于民俗生活 ,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民俗事象的附生物而存在 ;民间文艺中具有浓重的民俗成份 ,主要的民俗事象都在民间文艺中有所表现。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民俗是民间文艺产生的土壤 ,民间文艺是对民俗生活包括民俗事象的审美观照或生活承袭。民间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在于民俗事象 ,民俗为民间文艺创作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依据。而后起的诸多民间文艺现象的缘起 ,都能追溯到民俗生活本身。民间文艺是民俗最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 ,部分民间文艺可以视作古有民俗的遗存或变体。民间文艺是即时民俗社会的传神写照 ,重要民俗事象正是民间文艺的大显身手之地  相似文献   

14.
经济民俗特性与广州经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民俗学从乡村民俗到都市民俗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出发 ,探讨作为物质民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经济民俗的基本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 ,从历史的客观规律和现状的演变形态分析了广州经济民俗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州特有的经济活动与民俗的互为作用 ,形成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其中 ,经济民俗是最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 ,是广州民俗文化的主体。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广州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 ,经济活动频繁 ,形成了重商轻仕的传统 ;二是广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民俗传承悠久 ,富有强固的生命力 ,足以保存原有的传统意识。民俗文化与经济活动互动 ,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一体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民俗学会机关刊物《日本民俗学》每隔几年刊行一次"研究动态专号"以总结日本民俗学会的最新学术成果,确认学界当前的问题所在,从总体上调整其努力方向。日本民俗学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兴起于1997年,目前,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俗学者参与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之中。本文是才津裕美子在《日本民俗学》"研究动态专号(2003—2005)"上对日本民俗学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所做的第二次综述。尽管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基本是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规定下的政府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但作者始终围绕着无形"文化财"和无形民俗"文化财"等基本命题展开评述,并通过"模型"、"价值"、"心意"等概念,从日本民俗学的理论—经验立场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当前世界性的"文化实践",具有学术的深度并突显了文化实践中的学者身份及其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文艺民俗学是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的文艺新学科.20多年来,文艺民俗学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文艺民俗学学科的提出和确立本身有不同的学科立足点;文艺民俗学通过高校教育、师资培训和科研切磋等多种途径培养和壮大学术研究队伍;通过构建学术理论、开展批评实践,投身文化保护等行动,使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提升,学科应用色彩越来越强.文艺民俗学的前景广阔,但学科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如学科归属问题尚需进一步研讨、文艺民俗批评理论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锐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共性扩展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公共性扩展的新范式出发,本文将民俗学分为专业民俗学、政策民俗学、批判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四类,为解决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范式困境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在公共民俗学视野下,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转向关联机制,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助推非遗从保护性到发展性转变,提出非遗保护整体观视野下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俗学和比较文学主题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者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前者的影响.在个案分析时,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不仅能够帮助比较文学主题学搜集资料、鉴别论据、考辨论题,还可以帮助研究者突破传统的文学研究疆界,发掘活态的民俗元素,探讨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心理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