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的畸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的残疾人;一类是心理变形的疯子。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有这两类畸人形象,可看作是对《庄子》中畸人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文化意义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的畸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的残疾人;二类是心理变形的疯子。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有这两类畸人形象,可看作是对《庄子》中畸人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文化意义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庄子思想理论体系的中心在人的哲学上,即对人的个体价值、个体精神的开拓与探求,因而无论是审美还是审丑,庄子的最终目标是将丑转向大美。现象界的丑如何向美转化,大体有这样三种方式:矫揉造作之丑"法天贵真"、外在形体的丑陋以"德"来内充、对于内在心灵的鄙陋则应放弃功名之心。庄子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即"德",其主旨在破除外在残缺丑陋的观念,树立注重内在心灵美的大美思想。  相似文献   

4.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哲学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位旷古奇才。《庄子》一书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品格,细密地勾勒出庄子思想的运动轨迹,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他对名利生死的超脱,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坚持,他的雄辩诙谐、妙语惊人,等齐万物,与时俱化,心斋坐忘的智者形象无不给后人以感动、启迪。庄子博大的精神、旷达的思想、超凡的智慧、为后人所借鉴、吸收、继承、发扬。庄子具有独特而恒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形象世界是庄子“道”论的形象载体,蕴涵着庄子式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审美观念。其塑造的形象魅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形象负荷着庄子深刻的人生审美观。这既表现为《庄子》形象传达出“道”即是“美”,“美”即是“道”的观念,同时《庄子》形象也蕴含着哲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第二,《庄子》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的诗性美,这种美体现为形象构思与塑造充满了浪漫主义、哲理思辨及黯淡晦涩的审美气息。  相似文献   

7.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论庄子哲学之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乱世的现实,激发了庄子对人生激切而又独特深刻的反思,在对乱世之因的冷峻揭示和分析之后,庄子希望以寻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实际上,从批判反思到寻求内心的自由超脱,再到最后以自由超脱的内心关注并关爱这个世界正是庄子哲学文化品格所蕴含的三重内涵.庄子哲学的文化品格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类对高层次精神领域的新的探索,启迪着后人开拓人生视野,把握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史湘云的形象意义,并非如学界有人认为的是庄子哲学的形象注释,或"纯是晋人风味"。湘云的形象是在明清"独抒性灵"、以"绝假纯真"的"童心"为文的文化思潮的推动与启悟中生成,她的美是一种憨态可掬、稚气十足的童稚美,自然天真却又幼稚简单。这个形象的生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基础,在明清的其它一些小说中,也能窥见类似的身影。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庄子的"气"具有三种基本的意义。庄子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通过"听之以气"的途径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真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庄子的"气"论对中国哲学影响巨大,奠定了"气"的宇宙文化在中国文化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它生成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审美范式及其美学的独特品质,对中国美学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庄子在洞察社会现实之后,指出人生中充满人与自我、人与外物的矛盾,而所有社会困境均是人力所无法扭转之必然。为此,庄子只好以"命"来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主张人要安命无为。庄子认为,人虽在社会中生活,但要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具体处世原则,主张过一种超脱世外、又混迹世中的游世生活。  相似文献   

11.
“残疾”,在当代社会不再简单地被理解为肢体的残缺,而被认为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文学文本通过塑造残疾人物的形象,参与了这一重要的建构过程.美国文学史上残疾人的形象经历了从19世纪起的“恶魔化”到战争期间的“英雄化”,直至当今的“正常人”的转变.这一变化体现出了残疾人在现实世界中日渐觉醒的权利意识与社会地位变化,而塑造不同时期残疾人物形象的美国文学作品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见证”与“协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庄子取法于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就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庄子的某些美学思想:其诗在审美对象上,直接取象于大自然;在审美心态上,取法于庄子"心斋""坐忘"的体道观,追求纯粹的心灵上的遨游;在美学风格上,承续了庄子法天贵真、明白纯净的素朴之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13.
庄子饱含生命观念的人格精神构建影响着中国的文人学士追求精神上的超脱,特别是在无奈的现实中寻找生命的放达。本文试从虚静说的角度对庄子生命观念的内涵、形成原因及通达方式作一些观照解析,以透视庄子的积极生命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经典《庄子》曾远播日本,并形成跨领域、多形式的《庄子》诠释传统,近世通俗文学作品《田舍庄子》即是其代表之一。《田舍庄子》无论在思想主旨还是在文学表现方法上,都以《庄子》思想为基础,由此展开其对《庄子》的独特解说。作者佚斋樗山从"造化"这一概念入手来把握《庄子》,将其主旨理解为"任造化"而"安职分",并以此为核心阐发了"至乐"的快乐观和"无心而自然应之"的技艺观。这些解说大体符合《庄子》原意,但也有所改造。佚斋认为庄子是"圣门之别派",试图化庄为儒,这在中国本土有其思想渊源,不过,其实质却走向了引儒合庄。  相似文献   

15.
自晋人庄子隐藏在谐谑之言背后的愤激与冷峻.笔者认为庄子精神的浪游绝不仅是飘然无待的逍遥游,而是对现实绝望产生的无根的虚无.庄子生于乱世,带着与社会无法化解的矛盾,去抒写他心中的不平之鸣.书中辛辣的讽刺,至美的形象,表明庄子并没有"忘情".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蕴涵着积极的文化意义高扬自然本性,反对社会异己力量;以开放的思维,形成超前的宇宙意识,提出时空概念,认知世界的无限性;事物的变化是其自身运动、变化、发展的结果;"天人合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人生观;愤世嫉俗、批判现实的铮铮铁骨;从尚虚、返朴归真相联系,形成自然美、朴素美、含蓄美的美学观;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的浪漫文风.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要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庄子》里有许多比较鲜明的士人形象,其代表性的形象是孔丘与老聃,此外,还有自我形象——庄周和惠子诗人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寓多种性格于一身,又在一身中把多种性格合理地统一起来。《庄子》士人形象的成因大致有四个方面:《庄子》士人形象的产生根因于时代。时代思想和时代文化思潮成为《庄子》的士人形象的根因;《庄子》的形象是汉语发展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庄子》的士人形象也是文学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诗学的根本精神上王维沿袭绮丽一路 ,其山水诗胎脱谢诗的痕迹较为明显。但是 ,王维兼融性情和声色而超越原始性摹写格局 ,形成了较谢山水实写模式和清丽风格更为完美的空灵蕴藉的诗美形态。古人以清水芙蓉的审美判断形象而精彩地表述了同一审美大范畴里的两种诗美范型的精微区别 ,我们则从芙蓉喻论的文化语义和美学内涵的阐释入手而窥谢、王山水 ,考察各自的诗美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主体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的先秦诸子研究中,对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多位学者均给予了一定的注意,并展开了对该问题的一系列哲学意义上的考察。而有鉴于人物形象的文学特质,从文学史的视角来看,《庄子》中孔子形象之嬗变其实质是文学史中原始素材"层累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孔子"在内篇与外篇杂篇中经历了一个由不断变形而逐渐集中的过程。此过程折射出的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正是原始素材升华为文学形象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庄子》中的"小大之辩"为主线,探讨了存在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重要作品间的矛盾,以及庄子对"大"和"小"的态度,由此揭示了庄子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间的差异,并对其"逍遥游"的三个层面和逻辑顺序作出新的阐释.认为"逍遥游"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其理论形态和最终目标,而在庄子对此一境界的追求过程和借此表现的对束缚自我之现实的否定;庄子在现实中对小大的分辩比起他理论中的大小齐一来,对人们认识、理解事物具有更深刻、更普遍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