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晋时期,特进、光禄大夫、侍中、散骑常侍等作为加官具有特别的意义,其中特进、光禄大夫作为加官可以提高官员的地位,往往是官员升迁中的重要步骤,而侍中、散骑常侍作为加官一般是对官员的格外优宠,作为加官时,侍中优于散骑常侍,在官员官职变迁时,加官亦随本官的迁转而由散骑常侍变为侍中。  相似文献   

2.
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一句之后,颜师古有一个注: 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晋灼曰:“《汉仪注》:‘诸吏: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魏文帝合散骑、中常侍为散骑常侍也。 这一段注文,引应劭的话解释“侍中”,据晋灼引《汉仪注》解释“诸吏”,又说明“散骑、中常侍”的  相似文献   

3.
"散骑常侍"是发端于秦汉,形成于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官职。最早是作为内侍官而出现的,其职权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可以说,对"散骑常侍"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然而有关这个官职的几个问题目前并不是很明晰,比如"散骑常侍"的设置及其选任和职权,"散骑常侍"成为加官,员外"散骑常侍"和"通直散骑常侍"的设置等问题,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晋宋之际,国家官爵制度上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带"五等"字号虚封爵的出现。晋末特殊军事政治形势之下,京口北府集团凭借强势军功击败高门士族,取得压倒性的军事政治优势,京口北府军功受益阶层由此形成。带"五等"字号虚封爵适时地出现则成为这个现实政治变化的典型表现之一。笔者从这种虚封爵产生的时间和目的进行详细分析,以为正是出于酬赏义熙初年京口北府集团建义之功,朝廷才创设了这种虚封爵。这种虚封爵突破既有的门阀制度优势,确立了以军功为核心的分享军事政治利益的价值导向。这使得京口北府集团凭借军功所获取的军事政治利益不仅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障,而且在价值层面上取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也就在这个时候,京口北府军功利益阶层得以成立。酬赏军功的这一目的也直接决定了虚封爵的若干特点,对此,笔者也予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5.
东晋末年刘裕通过镇压以天师道为旗号的孙恩之乱起家并最终凭借军功建立了刘宋政权,然而刘裕与天师道实又有其他重要关联。刘裕及其姻亲家族均表现出信奉天师道之痕迹,此外,刘裕代晋造宋在军事政治上所依赖之重要人物亦表现出与天师道的密切关系,天师道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政治上结合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6.
东晋末年刘裕通过镇压以天师道为旗号的孙恩之乱起家并最终凭借军功建立了刘宋政权,然而刘裕与天师道实又有其他重要关联.刘裕及其姻亲家族均表现出信奉天师道之痕迹,此外,刘裕代晋造宋在军事政治上所依赖之重要人物亦表现出与天师道的密切关系,天师道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政治上结合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7.
书易 《老友》2012,(5):57-57
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是一种官职.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南北朝时,又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到了隋朝,员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已身居显赫之位了.虽名为“员外”.其实在编制定员之内。  相似文献   

8.
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东晋末年刘裕团结北府兵将领起兵反对桓玄的统治起,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止,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经历了一系列政变和战争。我以为,其性质是逐渐兴起的低级士族借日益腐朽无能之高级士族遭孙恩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之机,向他们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而以低级士族基本胜利,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原来的高级士族俯首称臣,和新贵合作而告终。低级士族的代表刘裕,代晋后很快杀死晋恭帝,临终前选拔出以徐羡之为首之顾命大臣,以及这些大臣从显赫到覆灭,便是整个斗争的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羯胡石勒早在319年已脱离屠各刘氏,独立称王,但迟至330年才正式称帝。其霸业稽延10年之久,除受制于前、后赵东西对峙的局面外,在政治上亟需构建自身统治合法性,亦是一关键因素。其中319-328年使用的王号纪年,即无年号纪年,尤其引人注目,它是石勒建设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举措。新出土的《汉故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濮阳景侯张公之碑》和《赵浮图澄造像释迦像碑跋》中,河北民众对屠各汉国的历史记忆、对前赵"光初"年号的认同,从侧面反映出石勒王国期确立政治合法性的艰难历程。前、后赵在319-324年不战不和的"中间"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民众的上述立场。  相似文献   

10.
东汉后期至东晋初期,江原常氏为一方大族,并世英挺,代不乏人,又特以散骑常侍常璩及其《华阳国志》知名于世。本文就江原常氏家族人物进行考定,勾勒出常员一支的谱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常璩的家学渊源进行探讨,阐明常宽等家族先贤在治学、思想、著述理念等方面对常璩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代共设有三等閤职,最初供职于閤门,后閤职官员出外任职情况变得普遍,直接推动了外任武官兼带閤职制度的发展,此后閤职作为武官兼带的一种职名,成为奖励军功以及控制武官的一种有效手段。而閤职制度的发展也使閤职作为武臣清选的地位逐渐确立,表现之一就是在磨勘叙迁上较一般武官而言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同时,内外不同的閤职在磨勘制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也加深了閤职作为武臣清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秦汉建立了君主专制体制下的顾问官制度,帝王依法在自己的周围设置了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侍中、中常侍、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等一批顾问官,皆为皇帝钦定,临时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在宫廷内或宫廷附近"待诏"或值班,位卑权重,出入禁中,侍从帝王,随时听候帝王的咨询。帝王通过"召对"、"论议"、"集议"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官的意见,充分发挥顾问官的"论思献纳"、"拾遗补阙"的职能。秦汉帝王顾问官还奉诏出使,赈济灾民,班宣风化,举实臧否,了解民情社意,为帝王提供决策信息;又精研儒家经典,撰写历史著作,整理图书文献,探讨历史发展规律,为帝王决策提供政治智慧。秦汉帝王顾问官制度加强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保证帝王既"兼听"大臣意见,又能"独断"大政,使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作正常有序进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秦汉以后君主专制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散骑”的出现,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谏职不明确的局面,在中国谏官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六散骑”的发展,秦汉为萌芽时期、魏晋为发展完备时期、刘宋以后为没落时期。刘宋朝集书省的出现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庾信评传     
<正> 庚信,字子山,小字兰成。其先祖本鄢陵人,晋世移居新野。八世祖滔,遭晋末八王之乱,随元帝过江,因徙家南郡江陵城北三里宋玉宅,累官至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封遂昌县侯。自是以后,庚氏“或昭或穆,七世举秀才;且圭且璋,五代有文集”,家族华望,盛极一时。特别是庚信父辈,伯父於陵,曾官鸿卿,领荆州大中正,有文集十卷;伯父黔娄,梁代名士,入《梁书·孝行传》;父肩吾,曾作散骑常侍,中书今,“文宗学府,智囊义窟,鸿名重誉,独步江南。”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庚信诞生在这样一个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世族家庭。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详细地了解裴夷直的生平,利用出土文献,采用考证的方法,对裴夷直的生平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裴夷直望出河东,定居江左,族葬洛阳,因数代官职低微落谱,裴夷直一生经历了入幕、台省、贬谪、游宦四个时期,因与牛党党魁关系密切,乘朋党之势,累官至散骑常侍,裴夷直的仕宦生涯就是唐代中后期党派斗争中普通文人政治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清远有礼”作为臣节是晋朝散骑常侍傅玄上疏朝廷要求树立的德目。清浊之争自东汉以来成为政权上斗争的焦点,社会公认“清”是正直官僚、士子的形象特征,“浊”是宦官佞臣的标识,“清远有礼”是对直臣全面的道德要求。傅玄认为,“举清远有礼之臣”不仅有利于朝廷做到“教化隆于上,清仪行于下”,而且也有助于改变曹魏政权以来朝野盛行的“虚无放诞”之风,有助于巩固仁义道德之礼防  相似文献   

17.
傅玄小传     
傅玄(公元217-278年)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一说铜川市东南)人.封鹑觚子.魏晋两代他都做过官,曾任教骑常侍,司隶校尉等职.他政治思想较为开明,多有针对时弊的谏议.史载他“性刚劲亮直”,“谔谔当朝”,“使台阁生风”,“贵戚敛手”.他主张“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他博学善属文,精通音律、工篆隶、擅长乐府诗.  相似文献   

18.
湖南绅士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它崛起于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特殊历史时期,因而其群体结构极为复杂,不仅有传统的功名绅士,辞官退职的乡居绅士以及部分捐纳绅士,而且还出现了大批军功绅士和世袭爵职绅士,从而造成了湖南"绅权大于官权"的反常局面.  相似文献   

19.
《魏律》早已亡失,其内容已不可详考。《晋书·刑法志》记载:魏明帝“命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劭”,“议郎庾嶷、中郎黄休、荀诜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三国志·刘劭传》也说:“明帝即位,(刘劭)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征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又《唐律·名例律》疏议曰:“魏因《汉律》为一十八篇。”《魏律》共有一  相似文献   

20.
缇骑是一种身穿缇衣的武骑,武帝太初元年改中尉为执金吾已有缇骑。设置缇骑的目的是"徼循京师""职主先导"及"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头带"武冠",身着缇衣,手执"金吾"是缇骑的身份特征。缇骑的职责是"舆服导从",督捕盗贼,维护京师治安,地位高于他类武骑及郡国兵。东汉以后,缇骑一度罢除,南朝陈朝时,缇骑数量大为扩充,成为军中主力;此后,缇骑很长时间未现于史册;及至明清,缇骑成为君主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全国的工具,职责明显加强,地位较两汉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