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刚 《南都学坛》2004,24(1):15-19
关于诸葛草庐所在地的争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西晋时期未有人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提出疑问。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人称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故宅"、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为躬耕地,但因与古代文献中对秦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之间界标的记载相左,不能使人信服。唐宋时期南阳诸葛庐、南阳诸葛亮名扬天下,大量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受三顾于南阳。元明时期官修史书持南阳说。清代对诸葛草庐所在地众说纷纭。民国时期南襄两说并存。20世纪80年代末因发行"三顾茅庐"邮票而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争论。"教科书事件"使草庐之争再度升温。  相似文献   

2.
刘红玉 《南都学坛》2011,31(3):37-38
要辨析诸葛亮的躬耕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南阳郡和南郡的行政划分,通过查阅史料发现,东汉时期的襄阳隶属于南郡而非南阳郡;二是南阳卧龙岗建祠时间最早,后世官方祭祀也以南阳卧龙岗为首选;三是唐代以后的文学作品皆认同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四是南阳拥有优越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这是诸葛亮选择躬耕于此的合理解释;五是《隆中对》的题名为后人所加,并不能成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的证据。由此,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更为科学、客观一些。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5,(3):123-124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九年级上册《语文》(简称人教版《语文》,下同)中的"南阳"一词注释注错,《隆中对》篇目命错,理应并必须修订。先说"南阳"一词注释注错及其订正。有两处:一是节选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简称《亮传》,下同)《出师表》诸葛丞相交代的"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注释为"东汉郡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二是《陋室铭》"南阳诸葛庐"中的"南阳"注释为"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这两个注释,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5):122-123
<正>一、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十年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发生地,南阳武侯祠坐落其中,是全国武侯祠中建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A景区,河南省文明旅游风景区。武侯祠内现有180多间殿堂厩苑等古建筑、400余通历代碑刻以及150余幅匾额楹联。院内绿树葱郁,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将近200棵。南阳  相似文献   

5.
李白诗中的诸葛躬耕处武安国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说”和“襄阳说”各执一端,皆言之有据。近读李白诗,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南阳和襄阳,都是李白多次游经之地,在两地他都结交了一些朋友,留下了一些诗作。他关于南阳的诗几次提到诸葛亮,而关于襄阳的诗则一...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躬耕南阳",不啻是躬耕地的自我表白,更有深刻的文化意象:既具有儒家正统文化传承的承前启后意象又具有唐宋之后日益强化的正统与平民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7.
南阳在汉代具有重要的交通地理地位。以南阳为一端,联系关中平原和江汉平原的武关道,春秋战国以来已经成为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汉代许多历史事件,因南阳交通系统的作用而发生。南阳和以南阳为枢纽的交通结构,曾经表现出特殊的历史意义。考察汉代交通史和汉代区域文化史,不能不重视南阳的交通地理形势。东汉以来,南阳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交通作用也有所增强。随着南下移民浪潮的兴起,南阳作为四通的枢纽,联系南北的交通重心的地位愈益突出。诸葛亮择定南阳作为居所,以眼观天下,分析形势,等待时机,显然注意到南阳集中、交汇四方信息的优势,体现出不同凡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汉魏史学界兴起了一个“诸葛亮躬耕地问题”讨论热,不少人认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这种说法初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但认真思索,就发现尚有不少疑窦,而南阳说亦非无稽之谈,故下定论为时尚早,实有深入研讨之必要。在此就襄阳隆中说提出几个令人生疑的问题,并略抒浅见,以求教大方。 文献记载是否一致 丁宝斋同志说:“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对于这种说法,笔者实难苟同。试问:如果史籍文献记载始终一致,何以有清代和今日之论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须将一些主要文献记载加以梳析。  相似文献   

9.
余告退上庠之江湖,返归人境之自然,自题陋室双桐荫馆一联云:"秋访名山春临丽水,冬勘异史夏赏逸诗".今秋溽暑,忽忆明岁乃诸葛"隆中对策"1800周年之期,乃比勘史传,撰此拙文,非所谓研究,欲表仰止景行之微意耳.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与南阳俗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南阳地区方言中,有不少俗语俚词都可以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找到它们各自的本义。  相似文献   

11.
王建中 《南都学坛》2004,24(1):9-14
公元197~207年,是诸葛亮自表"躬耕于南阳"的十年。此时的南阳(郡),无论是《汉书》、《后汉书》、《晋书》,还是《襄阳记》,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在"汉(水)以北"(习凿齿语)。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躬耕于汉水以北之南阳,也就是习凿齿所说的"诸葛亮在南阳"。当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第一大郡,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语),不可能在"汉之阴",即"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草庐对"较之"隆中对",更加符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实际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12.
<正>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成的《张衡》影片摄制组,于三月二十八号参观了南阳汉画馆。南阳,是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的故乡。汉画馆内展出的二百余幅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文物资料。为了真实地再现汉代人民的生活画卷,《张衡》影片摄制组专程来到南阳,进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3.
评《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刘安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而天文图像之多又为南阳画像石的一大特点,至今发现的约50多幅。汉代画像石(砖)作为墓葬建筑材料和艺术品,是汉代丧葬风俗的物化系统,其中物像和星象是科学的,符合当时实际的天象,反映...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诸葛亮隐居处素来有两说:一是襄阳隆中;一是南阳卧龙岗。前者的根据是“隆中对策”,后者的根据是“躬耕于南阳”。前说虽是而流于偏激,后说武断而不符史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令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晋隔三国年事不远,隆中诸葛故宅尚存,襄阳郡守刘弘得以观亮故宅,当不是妄说。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早期文稿》与南阳历史文化张仁学,刘阳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与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辑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这本书,其中有不少内容与南阳历史文化有关,择要述之如下:1915年7月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就曾提到南阳历史上东汉经学家樊...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6,(2):98-100
南阳精神有特定的内涵,是由南阳移民精神、"编外雷锋团"精神、南阳农运会精神、南阳见义勇为英雄群体精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具体形态或类型所构成和体现出来的,构成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在南阳精神生成中,爱国主义是南阳精神生成的深厚的民族心理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南阳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浓厚的区域文化底蕴是南阳精神生成的思想源泉,党和政府的引导与培育是南阳精神生成的政治保证。大力弘扬南阳精神,有利于培育南阳社会文明新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南阳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形象,有利于南阳文化的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甲:孔明躬耕于何处,明清以来一直存在着十分激烈的襄阳的南阳之辩,近年来持南阳说者频频撰文力申己见,其论颇为雄辩。不知这桩历史公案是否可以就此了结? 乙:持南阳说者文虽雄辩,其论似可商榷。 甲:主南阳说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证据就是《三国志》载孔明《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耕于南阳”一句,不会是传写有误吧?!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6,(4):19-20
根据南阳汉画像石《瑶池会》上核心人物的冠饰和所持道具,判断其角色为西王母牵手东王公。西王母右手持青玉质地的阴阳符,左手牵东王公于瑶池叩拜天地,即将进入昆仑山之"洞房"。这是一个汉代戏剧场景的角色表演。  相似文献   

19.
清代南阳城镇在前代基础上得到了较大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恢复、发展、破坏"交替进行的发展过程。探讨南阳城镇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不仅可为南阳城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而且对推动南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奇 《南都学坛》2009,29(3):67-68
南阳大调曲是一种曲牌连缀体的曲种,题材广泛,曲牌多样。其中取自"三国故事"的篇目多采用通俗易懂、多姿多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配之以独具特色的曲牌音乐,雅俗共赏,既普及了"三国文化",又促进了南阳大调曲的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