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莎翁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对于深化剧作主题、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戏剧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者对莎剧魅力的根源已做过穷经皓首的考辨,得出不少使人茅塞顿开的结论,但现有的论述仍有不尽周全之处,因为它们忽略了莎士比亚的宗教情怀。在圣经-基督教文化的观照中可以发现,莎士比亚魅力永存的首要原因在于剧作家追求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路途上燃起永恒的明灯,为摸索于暗夜中的行人指出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英语文学作品是宝贵的真实语言材料,不仅探讨普世价值和人类的共同关切,而且其文字内容非常符合生活实际,对于正在吸收语言资料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圣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光是从语言文学角度来看,圣经对人类语言及文学典故方面的贡献也是其他任何一部著作所无法比拟的。从其中的一个侧面——圣经中的女性反面人物来探讨这个问题,即可略见一斑。显然,这些反面人物,不论是臭名昭著的大人物,还是无名无姓的小人物,抑或是具有特殊性的复杂人物,都能产生出流传千古的文学典故。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是举世公认的戏剧大师,其戏剧创作的巨大成功源于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受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圣经》的巨大影响。文章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细致的考证,诠释了《圣经》文化在莎剧中的具体体现和《圣经》典故在莎剧中的独特功效,进一步探寻了宗教经典《圣经》对西方文学创作的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6.
《圣经》对西方文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了解《圣经》,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明和文化。从五个方面探讨《圣经》典故的来龙去脉、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英语教材中常含有《圣经》的句子或典故,学生们由于对圣经知识了解较少,对所学文章中与《圣经》相关的文化背景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困难,因此,这也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拟从英语教材中的《圣经》典故的隐喻和语言对英语学习的作用进行分析和介绍。希望通过对《圣经》典故的由来及引用的分析和讲解,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使其领略《圣经》语言风采,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达到英语学习和《圣经》学习相辅相通,拓宽西方文化的认知和提高语言修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经典,对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了解《圣经》,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化.这里围绕《圣经》中的典故进行探讨,认为不同的典故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圣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熵理论在跨学科研究中屡被提及,从熵定律来重新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可见:从充满逻辑和秩序的和谐社会最终滑向混杂和混沌的悲剧世界是莎氏悲剧的基本结构,这种衰变结构似乎让人看到了莎翁在四百年前的熵变洞见。然而,莎翁对于这一衰变并非置之不理,而是采取了以爱来拯救,使其剧作始终透射出人类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晒部罗马悲剧和四大著名悲剧探讨了剧中反映的至高无上的父权意识、贯穿全剧始终的“阉割情节”以及莎翁笔下的两极化的女性形象,从而认为莎士比亚在其悲剧中反映的女性观是保守的、守旧的。比其在喜剧中反映的女性观更具有悲观性和失望感。  相似文献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莎士比亚处的悲剧往往激荡着热烈奔放的人道主义,但随着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社会罪恶,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又与现实发生尖刻的矛盾,所以莎士比亚对人类前途曾产生深沉的忧虑和感伤,这就赋予了他的悲剧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的人文理性进行了怀疑与反思,产生了悲剧内涵中形而上的绝望感,这种绝望感同时体现在对上帝救赎的怀疑上。“哈姆莱特之谜”暗示了对理性的否定;李尔王、麦克白身上的厌世情绪进一步加深,充分显示出上帝缺席时的虚无感,悲剧的绝望达到顶峰;《雅典的泰门》则体现莎士比亚对自己的绝望所做的最后一次拯救。  相似文献   

14.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因为只有这个主题最能表现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正直、诚实、英勇、善良,同样地,也许也只有这个主题最能刻画人性中最丑陋的东西——虚伪、自私、背叛、狡诈。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正是紧扣爱情这一人文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将人类的甜美幸福与悲欢离合充分融入自己的剧作中,给人以启迪,给人性以震撼。  相似文献   

15.
中古西欧基督教的“经学传统”,发端于罗马帝国后期“拉丁教父”对《圣经》的翻译与阐发。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惟经是从”的学术活动与罗马教廷的文化专制政策,使这一传统日益封闭与僵化,并步入学阀化与官方化的学术轨道。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社会的新变动与人文主义启蒙思潮的冲击,这一传统逐渐丧失了对学术文化的神圣支配地位,代之而起的则是人文主义“圣经学”的勃兴。人文主义者否定教廷钦定的《圣经》拉丁文本的权威性与经院哲学家主观臆断的学风,不仅力图使《圣经》版本的民族语言化与《圣经》传播的平民化,而且致力于发掘《圣经》的历史内涵与伦理精神,并以《圣经》为最高的信仰权威,这样就从根本上推翻了罗马教会正统神学的理论基石,否定了教廷权威及其礼仪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变革,最终从根本上推动了宗教改革思潮的萌发,促进了西欧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16.
对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追溯,其重点在于研究中国对《麦克白》及其主人公的批评和舞台演出的评论,因为对《麦克白》的批评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母亲形象的缺失。这种缺失给剧中人物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哈姆雷特、李尔,还是奥菲利亚、苔丝德蒙娜,乃至于麦克白夫妇都因为这种缺失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自我身份建构。性格的缺陷导致他们踏着命运既定的脚步,走上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18.
莎剧中的人性世界是原型人性与历史人性的融合,而宇宙元素(水、土、气、风、火、天)则构成其中一个层面,其中每一个宇宙元素都是人性世界的一个原型,它们的不同组合决定了莎剧人物不同的情欲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