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陈贻焮教授继《唐诗论丛》、《杜甫评传》后又一部新作《论诗杂著》问世了,我有幸较早地拜读全书,深感受益非浅。本书汇集了贻焮先生近十年来的重要研究论文二十余篇,仍以唐诗研究为中心,兼及六朝重要诗人与其他有关古典文学的研究,范围比《唐诗论丛》更广。要全面评价这部内容丰富的学术专著,实非我学力所能及,这里,我想谈几点初步的读后体会。一是识见宏卓。袁行霈先生在本书序中说得好:“其文气盛言宣,每能于人皆以为无可置论之处,发挥其宏见卓识,浩浩翰翰,不能自已。”贻焮先生的文章,不论是对诗生平人思想的探索考订,还是对诗歌思想艺术的评论分析,都有与众不同的宏见卓识。《评曹孟德  相似文献   

2.
《文选》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赋、诗、文总集,在文献学和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文选》中的俗语、成语对后来文人用语及现代汉语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文选》选篇中出现的文字异同及序文标示差异方面的问题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进步学者和爱国诗人.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改革时弊,坚决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在文学上反对桐城派宣扬的封建“道统”、“文统”,主张面向现实,自抒胸臆.他的诗文大都是感时愤世、经世致用的篇章,特别是诗歌,笔力雄浑,感情激荡,具  相似文献   

4.
魏源的<诗古微>是其今文<诗>学的代表作.魏氏治<诗>的指导思想是区分作诗者之心、采诗编诗者之心、说诗者之义、赋诗引诗者之义等数者.这实际上是承认了文本的多义性,且文本信息的解码是无法由作者来确定的,而取决于接受的各种具体环境.在这一总体思想指导下,魏源探求齐、鲁、韩三家<诗>的传承关系,通过辨章源流而发挥三家<诗>的微言大义,以求诗人作诗之义.这些都为后世的<诗经>研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选注本,不仅会使一般读者获益,因而得到普遍好评,而且由于它所体现的识见与学力,也会受到学术界的瞩目。我以为由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宋文选》,便是这样一部好书,它在选目和注释方面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释了有关《文选》学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回溯了萧统《文选》37种文体之一的"七"作为一种文体的历史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二,对《文选旁证》的作者作了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梁章钜。其三,评价了苏轼论《文选》的观点,认为苏轼的评论有其得失。得在指出了萧统的一些错误;失在他从个人喜好出发,未能对《文选》作客观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易孟醇先生的新著<魏源评传>(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在勾画魏源生平经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魏源思想的发展轨迹,指出魏源思想逻辑发展的准确把握,为读者全面认识魏源这位开启了近代思想的""无双国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选》“百一”一类,仅存应璩《百一》诗一首。文章探讨了《文选》录入“百一”诗的原因,探讨了“百一”诗名称的含义、“百一”诗在当时的影响以及“百一”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林纾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特殊而重要的人物。在少年时代,有人目他为狂人。时至今日,仍有人视他为怪人。五四新文化运动,认定他是顽固复古派,反对白话的典型代表。他不但是古文家、画家、诗人,还是我国翻译域外小说的第一家。引进西方文学,使闭关锁国的文化界,大开眼界,惊奇的认识到蛮夷之邦也有小说,而且翻译作品是大量的。据美国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负责人马泰来先生在《林纾翻译作品全目》中统计,共179种,这在我国翻译史上,也是空前的。在翻译  相似文献   

10.
萧统编撰《文选》,首录隐逸诗,专列招隐反招隐。这一分类,反映了六朝隐风的兴盛,对后世隐逸诗的编纂产生了极大影响,对隐逸诗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选》辑录隐逸诗,是六朝隐逸诗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萧氏家族隐逸思想有关,萧统对隐逸的倾慕是直接动因。萧统对隐逸诗的重视,使隐逸诗歌这一体裁得以确立起来,突出了这类诗歌的重要特质,凭借《文选》深远的影响力,使得隐逸诗歌的形象深刻植根于中国文人的集体记忆之中,确立了隐逸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选》中蕴含的诗学观点是萧统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梁代文坛上,萧统既不同于“主文派”的萧纲、萧绎,也迥异于“主质派”的裴子野,他对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本文结合《文选》选诗实际,从情采观、功利观、诗法观、文体观以及“中和美”五方面探求萧统诗学观的内涵,并将其放入南朝梁代的文化背景中找出其与《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巨著在共构一代文学观念新识上的作用及其理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魏源的<诗古微>不仅是晚清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而且通过对毛序说诗的质疑,通过对<诗经>意义层次的分析,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文学阐释模式的理论基础,打破了经学话语在文论中的垄断,恢复了文学的审美意义,在晚清文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豳风·东山》一诗,描写久戍的士卒在还家途中思念家室的感情,读来感人至深。仔细体会,原因就在于诗人采用悬想和回忆的手法,不烦琐屑地具体地描写了他久别家园以后,既思念亲人又忧虑家庭变故的畏惧怆恨之情。诗人着重通过征人假想住宅的荒凉冷落、妻子居家的思念之情以及三年前幸福快乐的新婚情景等几个场面的描写,虚实结合,对照强烈,刻划了征人思乡的急切心情。虽然,作者掇拾到诗中的材料,都是日常的平凡小事,但具体生动,富有生活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 ,对诗歌内容的诠释 ,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 ,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 ,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 ,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 ,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15.
一、“君子好逑” “君子好逑”的“好”字,毛传以来都训为“美好”,是形容词,似无歧义。但细味整首《关雎》所表现的主题,是描述一个男青年爱慕、追求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字,在这里应训为动词才是。 “好”字,甲骨文中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女从子,一种是从母从子。“女”字“母”字在左或在右,都是面向“子”的,表示妇女抱着孩子非常喜爱的意思,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中,女、母两字常通用,如母庚,又写作女庚。“好”字从母,可见其本义是母亲喜爱孩  相似文献   

16.
秦风《黄鸟》诗三章,章十二句《黄鸟》诗的辨正交交(咬)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以下二章,仲行鍼虎,略。) 统观全诗,描写了三个奴隶给予秦穆公殉葬的惨景,辞意悲切,读之令人鼻酸。可是历史学家把三个奴隶作为“良臣”“三善人”或“皆秦之良也”去看待,就是把奴隶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一员看待。事之颠倒悖理,孰甚于此?是不可以不辨。中国奴隶社会,盛行着奴隶殉葬之风,这是“买卖屠杀”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黄鸟》诗排脱旧说,另行做出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7.
王事教我(《坤凤·北门》) 王力《古代汉语》(以下省作《汉语》):“敦我和适我同义。”“适我,投给我。”按:《汉语》不用毛传训敦为厚,是对的。但从郑《笺》释为投掷,依然不对。据《经典释文》韩婴是训敦为迫的。又《常武》“铺敦淮濆”,韩亦云:“敦,迫。”敦训迫,义顺。《后汉书·韦虔传》:“以礼敦劝。”李贤《注》:“敦犹逼。”逼与迫  相似文献   

18.
魏源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诗》与《春秋》一义"。依魏源,《诗经》与《春秋》均经过孔子编排,其中都寓有孔子之微言大义。这些微言大义是孔子基于素王的身份作出的,既有对"夷狄盛而中国微"之现实的回应,又有对"变周之文用夏之忠"之理想的建构。魏源"《诗》与《春秋》一义"说的提出,与道光年间四夷窥伺日深、中国失道民散的现实相关。魏氏意在通过存三代以上之心,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事,扶中国大厦于将倾。  相似文献   

19.
夏剑钦先生的《魏源传》(岳麓书社2006年9月版),是一本厚积薄发、胜义迭见的著作. 庄子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魏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兼通中学与西学的大思想家,又是一个著作繁富的学者与诗人.为非常之人写传,必须有非常深厚的积累,成于中而形于外,厚积而薄发.《魏源全集》的整理出版是湖南省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由夏剑钦先生具体主持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一个新成果其所以被冠以"新"字,就学术性而言,应具有新见解、新方法、新发现,有助于推进学术研究;就社会效益言,能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一如能申请专利的商品.中唐时期的元和、长庆年间,在中国大地上曾出现过历时20年之久的全民参与的学习、传诵元稹白居易诗歌的运动.这是一条多么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为世人所珍视的是元稹、白居易杯酒光景间的小碎诗章,和次韵相酬的长篇律诗,而不是<秦中吟>、<新乐府>之类的讽谕诗.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元稹影响的扩大,大批读者希望在<三遣悲怀>、<行宫>之外,读到更多元才子的作品,并有精到的注解,显然,一本<元白诗选>和一部标点本<元稹集>就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有<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