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说:“当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胜利地到达陕西省北部的时候,鲁迅和茅盾一起发出的贺电里说:‘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庆贺长征胜利的电报,早先的回忆录、传记、论文,涉及这事的时候,都说是鲁迅和茅盾联名发出的。但是,茅盾同志曾就这一史实作过这样的答复:“史沫特莱把长征胜利事告鲁迅”,“鲁迅把此事  相似文献   

2.
对于金圣叹的评价,一九六二年我写过《从“哭庙案”看金圣叹》(《光明日报》三月二十四日)和《也谈金圣叹》(《文汇报》十月十六日)两文。以后,公盾同志即在《不要美化封建反动文人》(《新建设》一九六三年七月)中对我加以指责。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学术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六期发表的《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创办于何时?》(作者周庭)一文,认为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并非一九一八年的《无锡白话报》,而是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三月就创刊于无锡的《无锡白话报》。该报初创时每五日发行、木刻活字毛边纸印,每册十余页。他引用的史料出自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相似文献   

4.
罗义俊同志《为新版〈中国通史〉一条史料订误》(《社会科学》1979年第三期)认为,尽除全国田税的仅汉文帝十三年一年。涌泉同志在《汉文帝免收田税十二年辨》(《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四期)一文提出异议,确认:“汉文帝免收天下农田租税凡十二年。”罗义俊不同意涌泉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读《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彭放同志的《郭沫若的笔名和别名》一文,很受启发。今略作几点补充:一、“谷人”这一笔名,最初见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创刊号《太白》上的《本刊特约撰述》名单中。二、“羊易之”笔名取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相似文献   

6.
《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的“永”,就笔者所见,有两种注释:(一)永,长,“歌永言”,“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詠唱,以突出诗的意义”(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第1页);(二)永,通“咏”(新版《辞海》上册第209页),声调抑扬地念诵,歌唱。《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01页)。我认为,“歌永言”的“永”应作第二种解释,根据如下: (一)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詠其声也”。本书与《尧典》同是战国时代的著作,它把“永”引作“詠”,可见当时的人是把“永”解作“詠”。  相似文献   

7.
《草地晚餐》是红军老战士刘坚写的反映朱总司令长征时期战斗生活的一篇革命回忆录。选自《战争年代的朱德同志》。一九三三年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使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和北上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决定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作大规模的战略性转移。中央红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福建的西部和江西的南部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他们走过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千难万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先后走过十一个省,连续行军两万五千里,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到达陕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8.
<正>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给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下了一个如下的定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相互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近年来,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斯大林的上述定义也引起了众说纷纭的评论。本文仅就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和林子力同志:(《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红旗》1979年第12期)两篇文章中的若干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两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光明日报》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三版,发表了陈文华同志《刘希夷时代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该文根据《国秀集》目录上“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和刘希夷的两首诗,就断定刘希夷“是盛唐时人,而不是初唐时人”。并进而推测“刘希夷及第之年可能是肃宗上元二年(761),而不是宋之间及第之高宗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近来翻阅一些有关刘希夷的资料,发现此况距事实较远,愿提出与陈文华同志商榷。 现存《国秀集》口录上确有“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考辨》一文指出:“广文进士,即广文馆进士。据《唐会要》卷六十六云:‘广文馆,天宝九载七月十三日置,领国子监进士业者。……’……希夷既称广文进士,则其及第之年必在天宝九载(750)后。”这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仔细查阅《国秀集》  相似文献   

10.
拙文《两种〈水浒〉,两个宋江》在《学术月刊》(1979年7月)发表后,魏克明同志发表了《金圣叹与〈水浒〉》(载《解放日报》1979年9月21日)一文提出驳难。魏克明同志不考虑他所用来作为论据的金本的反动序批文及噩梦,并不是金圣叹的由衷之言;却指责我无非是“简便地”“用  相似文献   

11.
《卷二十四·天文志二》永和五年……十月 ,月犯。占曰 :“朝廷有忧 ,军将死。” (中华书局 1974年 10月版点校本 ,第 713页 )按 :“占曰”云云 ,《晋书·天文志下》作“占曰 :‘胡有忧 ,将军死。’”与上载相去甚远。今考本书卷二十三 ,《天文志一》载魏正始元年有“十月寅 ,月又犯北头第四星 ,占曰 :‘犯 ,胡不安’”事 ,并记敦煌太守王延于次年斩鲜卑阿妙儿等事 ;同卷又载晋成帝咸康八年“八月 ,月犯 ,占曰 :‘胡不安’”事 ,并记石虎废石弘自立 ,幽杀石弘等事。可见此星变之应实在胡而不在晋 (朝廷 )也。按之下文记是年“十一…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创作《铸剑》这篇小说的时间,据拙作《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十月出版) 一书所说是:“《故事新编》中《铸剑》和《奔月》两篇,一写于十月,一写于十二月,都是在集美楼上写的。其中《铸剑》一篇原名《眉间尺》,首先登在厦门大学学生所创办的《波艇》月刊上。”其后,收到某师范学院同志来函洵问: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鲁迅日记》记云:“作《眉间赤》讫”。究竟这篇小说是一九二六年十月作于厦门大学,还是一九二七年四月作于中山大学?其后,又看到《鲁迅与<波艇>》一文说:《铸剑》作  相似文献   

13.
《知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南地区创办的机关刊物。关于它的停刊时间,众说纷纭,兹归纳如下:一、1898年1月(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戈公振《中国报学史》、郑慧英等编《中国杂志总目提要(1815~1936)》持此说。二、1898年12月。主此说者有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中集)》、余家宏等编《新闻学简明辞典》、潘贤模《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刊——近代中国报刊史初篇》。与此说类似的还有陈恭禄的“发行二年停刊”说。(见《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三、1900年7月26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冼玉清《广东大力提倡变法维新的报纸——谈清末的〈知新报〉》主此说。(见香港《大公报》1964年8月27日副刊《古与今》)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二·九”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只有具体展现“一二·九”运动的整个过程和活动,才能了解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的深封含义。有些人把“一二·九”运动简单地看作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那一天,这是不全面的。过去认为正确的解释,是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学生反日游行示威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的整个过程,叫“一二·九”运动,即从民族革命的“来潮”到“高潮”的  相似文献   

15.
充分发挥社联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上海社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江泽民《文汇报》编者按1988年10月24日,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出席上海社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这篇讲话第一次系统阐明了改革开...  相似文献   

16.
《九命奇冤》是中国近代的一部优秀小说。如果真正用“形象的图画”和“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那末它在吴趼人一生写过的十八部长篇小说(有的没有完成)中可以说是最好的一部,至少也不应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下。《九命奇冤》最初发表于《新小说》杂志第十二至二十四号(光绪三十年十月至次年十二月)。它写的是清朝雍正年间,广东番禺县梁、凌两家因“风水”起祸,造成九命冤案,大  相似文献   

17.
隋唐广东瑶族分布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瑶族居住广东,历史悠久,分布甚广。长期以来,对于瑶族在广东居住的历史状况,人们均认为,是“隋唐之际,由于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才从武陵、五溪迁移到湘、桂、粤三省的边境的(1963年《广东瑶族历史状况》)。”本人于1979年在《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1979年《学术研究》第3期)中提出:“隋唐之际,粤北早已有瑶族居住”,“其先民在秦汉之际已居住岭南粤北”(见拙文《岭南瑶族来源的探索》,1983年《求索》第4期)的看法.经过几年来的讨论,持此看法的同志逐渐多了起来。如《广东少数民族·瑶族》(1982年广东人民出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徐公豪同志《“莫须有”别解》一文,引据清人俞理初《癸巳存稿》卷三“莫”字条,谓《宋史·岳飞传》中“其事体莫须有”一句,当于莫字断句,即读为”其事体莫,须有。”徐同志再加以发挥,谓“近来言谈中,语末常带一‘嘛’字,含问意,意表惊叹。莫嘛同音,不过今古写法不同耳。举此或可助证俞氏之解为不诬。”此外徐同志还引了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中的两段话,认为这两段话均应于莫字断句。谨按:俞理初对“其事体莫须有”一句的理解和断句,是错误的(详下);徐同志就俞说而加以发挥,训莫为嘛,认  相似文献   

19.
《鲁迅日记》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记云:“上午以陈友生信片寄谷非”,谷非是胡风的笔名,而陈友山就是早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六日《鲁迅日记》中出现过的“冰山”,也就是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彭柏山同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一人为两人,其实应将陈友生名,归合于“冰山”名下。冰山,原名彭炳盛(1910—1968)湖南荣陵人,三十年代曾用笔名冰山、柏山、侯干城、苏生等。一九五二年由部队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宁波《中外新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新报》是宁波最早的中文报纸,也是近代中国早期主要中文报纸之一。但对于其创刊年代,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中外新报》创刊于1854年。此说始于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1815~1887年),他曾写道:《中外新报》“1854年5月创刊,半月刊,每期4页,内容包括新闻,有关宗教、科学和文学的文章。每一卷(volume)共18期(number)。1855年出版第二卷,该年共出版了20期。”①后来,戈公振在其名作《中国报学史》也说:“《中外新报》(原名ChineseandFor eignGazette),为半月刊,于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发刊于宁波;每期四页,所载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