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理论界关于形象思维是否反映事物的本质,以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问题是有争议的.本文拟从思维的生理、心理基础阐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联系,阐释形象思维反映事物本质的科学性.一考察人类的思维方式,应当首先考察人脑生理机制和人类思维的内容.这是因为人脑生理机制是思维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思维活动的场所和物质承担者;同时,人类的思维方式总是受客观的思维内容制约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是什么类型的思维,其思维运行机制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是一种情感思维,它既不同于以概念为中介的逻辑抽象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中介的形象思维.情感思维是以主体心理情感为反思对象的内向性思维,它是对主体心理和情感倾向的自我体验,是一种价值认识.我们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史,可以看出,情感不只是心理因素,而且也是思维中介物.主体情感体验是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的一种哲学思维形式.情感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形式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思维乃至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代爱情诗的文化内涵和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层结构,可简括为:家国同构、天人合一。这既表现为儒家入世与出世,即“兼济”与“独善”之间的矛盾,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也表现为群体道德与个体价值,即“明礼义”和“知人心”之间的撞击,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梁漱溟根源于佛教而又融通儒家的重视生命内在修养的人生哲学 ;认为他外现儒者内实佛家 ,可谓以佛家精神立身 ,以儒家践行济世 ,终至入世的现实情怀和出世的终极托付有机统一。其崇信佛法 ,不舍众生不住涅般木 、出世超世而入世救世的悲心正是他毕生忘我无私献身于社会国家的根本动力。综观梁漱溟一生著述行迹 ,作者更倾向于把他看作一位以儒家方便行大乘菩萨道的圣哲  相似文献   

5.
寇鹏程 《东南学术》2003,(6):108-112
有人认为中国美学的思维取向是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而本文在对中国美学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的审美思维里一直有着一种自觉的主客之间的二元区分,只是这种二元区分不是西方式的二元对立、二元分裂,而是区分后又极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合一.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出路,无非两条:或者“出世”,或者“入世”。“出世”即脱离现实,超凡入圣,达到令人望而生畏的象牙塔之颠,建构自我欣赏的精神图谱,“入世”,即溶化于生活,在各门具体的学科、生活的方方面面闪现智慧之光。本文试就后一条路,提出一点想法。 一、“入世”和“应用” 哲学“入世”的基本起点,是“哲学应用”或“应用化哲学”的终点。换言之,“入  相似文献   

7.
刘良琼 《学术界》2002,1(6):196-200
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专门从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角度 ,来探讨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问题。笔者认为 ,科技工作者不仅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 ,也需要深厚的人文素养 ,而善于运用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则是科技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形象思维"研究领域出现了三种错误观点:(1)仅仅将形象思维视为作家艺术家表达思想的"表现方法";(2)否认形象思维作为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的独立存在性质;(3)认为"形象思维"是一个外来词汇.以上三种观点均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形象思维"既不是一个外来词汇,也不是一个从外国引进的文艺理论概念,它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早在<诗经>中已出现了形象思维方式.在<诗经>文本里,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1)普遍注重了独特意象的精心选取与引比联类的巧妙利用;(2)以借代、借喻和象征为代表的修辞手法的娴熟使用;(3)双声叠韵、叠词、联绵词、咏叹词的句法模式和重章易词、反复咏唱的章法模式的有机运用.三者相辅相成,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光彩熠熠地屹立于世界古典文学宝库里,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类型--求解思维.逻辑思维的功能在于论证,形象思维的功能在于描述,求解思维的功能在于求解,即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求解思维在人类思维中起统摄作用.它是人们围绕问题的目标,选择、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途径的思维.人们在求解思维过程中,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思维材料加以组合,使之形成有序的指向目标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是儒道并举的。学术界一般公认,儒家是入世的,道家则是出世的。入世的儒家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这是较为容易理解的。然而,按一般逻辑推论,出世的道家理所当然地是不可能具有人文精神的。从人文精神的三个基本内涵出发,科学论证了出世的道家同样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贾军 《阴山学刊》2007,20(5):14-16
索绪尔符号论中,"能指"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但是,汉字这种语言符号,其"能指"不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更是一种象征性语言符号,受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意象思维特征,使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审美意象的隐喻性和延伸性,并且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2.
“悬隔判断”是现象学的重要方法论,它意在通过事物现象的“悬隔”获得新的思维理解。意象是诗歌的精气神,它的恰当选取和内涵诠释都离不开诗人或诠释者的能动思维。以庞德诗歌意象为例探讨悬隔判断对于意象选取及诠释的意义,同时亦指出中国古典意象诗对庞德意象诗发展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维山水诗力图创造的是超尘出世的桃源境界而不是佛禅的空寂世界。佛禅对王维及其山水诗的影响主要在思维方式方面。这种影响方式,既与儒道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制约有关,又与王维本人的性格、禀赋有关,两者决定了佛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只能是学理的、艺术的而不是宗教狂热的。  相似文献   

14.
弗罗斯特诗歌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弗罗斯特呈现自然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以拟人化手法、以比喻的手法、集中使用多个自然意象使之互相烘托、自然意象与植物意象互相映衬。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有效地表达了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诗人的诗思。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多为视觉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直观的感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5.
诗人直面万物,在沉思默想中同众生沟通、交流,于是百端感悟,发自内心深处而流于笔端,遂为山水诗。诗人的人格在其审美创造及与人相关的生活行为中生成,并整体性地呈现于他的作品。诗人作为主体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是自我的无意识表露。  相似文献   

16.
苗聪 《学术探索》2014,(6):11-15
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思维方式发生生态变革,形成生态思维方式。这就要认识到,人的思维方式是由产生思考的主体维、主导它的运行方向的观念维和思考认识事物的对象维三维互动结构。只有当这种三维调控结构都被生态关系的生态原理渗透时,生态思维方式才能完整地形成。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由主体维的生态意念与观念维的生态理性相结合而产生的生态思维理念,它可以主导生态思维方式的形成。构建生态思维的基本方法,就是促进这三维结构的生态化。这些方法都会促使生态思维方式的形成。坚持生态思维方式,推动中国的可持续性生态化发展或生态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7.
英国田园诗歌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但长期以来田园诗歌一直被视作消极遁世的文学而没有进入研究的焦点。然而纵观整个英国田园诗歌,不难发现大量诗作中表达出超前、明显的自然意识和生态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田园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客观全面地重新解读田园诗歌,探寻其中蕴含的积极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理解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对田园诗歌多视角、多元化的批评与解读。  相似文献   

18.
许晓晴 《晋阳学刊》2007,(4):121-124
中古隐逸诗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固定的隐逸意象群,用来表达诗人对隐逸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研究中古隐逸诗歌首先需要了解中古隐逸诗人对隐逸意象的运用情况。根据中古隐逸诗意象的特征,可将其分为原型意象、衍生意象与自然意象三类,它们具有不断衍生发展的态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固定为文人表达自身隐逸情结的隐逸意象群。  相似文献   

19.
孙霞  吴翔宇 《阴山学刊》2006,19(5):46-49
《八月之光》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艺术的诗性想象和灵性思维。它的结构是诗性想象之基础,而作家的灵性思维则既是小说思想性的艺术升华,更是美国南方文化的神意飞跃。作品诗化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的自恰性、反复的叙述方式、张弛有序的节奏及意象的组合方式等方面。这种诗化的结构呈现为一种灵性之光,这种灵性就是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麻天祥 《云梦学刊》2005,26(6):46-49
儒教哲学上绍三代之圣,下启孔孟之学,既体现了"天"的意志和道德训示,同时鲜明地流露出对"天与"、"人归"的远古黄金时代的终极关怀.既以天命论证王治,又强调性本之于天,通达于道.如此,天、祖、圣合一,命、性、道合一,对天命认同的外在超越,转向对心性关注的内在超越;由三代的理想,上接天命,并以性为道,以理为性,以心为理,终至"心统万物",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基础上,不断实现自我调适,并系统化、精致化,而以官方哲学的优势,铸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儒家宗教的合理性终极追求,进一步得到思辨哲学的论证.这正是儒教哲学,也是中国宗教哲学继往开来的渊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