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都市化进程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所谓都市化进程,是指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它是城市化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在现代化的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下,都市化进程成为人类需要认真思考的世界性问题。都市化与城市化的共同之处是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从自然向社会、从农业地区向城市空间的流动与聚集。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流动与聚集的规模、流动的方向与聚集的空间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都市化进程迅速波及中国。都市化进程加剧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一是农民进城依然压力巨大;二是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的矛盾升级;三是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冲突;四是城市盲目扩张与科学发展的冲突。要使之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一是必须对当代以都市化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有清醒的现实意识,这是发现问题的主要与根本矛盾、实现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并由此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前提;二是结合中国国情理顺“都市化”、“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并根据不同地区、城市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当代都市美学范式为当代文艺、审美难题的求解提供了新的视域、思路和切入点.欧洲城市化的进程与现代美学崛起的进程重合在了一起.审美主义与商品化、都市化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接受美学的产生有着不容忽视的都市化背景.20世纪中期的都市化进程在多重维度上为接受美学的诞生奠定了前提、基础,接受美学与消费美学息息相通.从后现代大都市的美学旨归入手可以更恰切地理解今日世界文艺、审美的创新时尚,与消费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和欲望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迅速的城市化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除了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但迄今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即在文化层面上的人文—审美生态与精神—心理环境等问题。在都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与精神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或在很大程度上都涉及到主体精神生态的“和谐与不和谐”及心理情感的“愉快与不愉快”,因而成为相对纯粹的美学问题。当代中国美学面临的是一个具有二难性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主体的想像力与个性正在都市文化中走向越来越严重的异化与沉沦,因而它一个重要的批判任务是如何重新拯救人性中固有的审美想像力与诗性智慧机能;另一方面,由于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对都市审美文化的隔膜与敌视态度,因而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启蒙任务是如何培养出当代个体生命对都市文化健康的审美趣味与判断力。  相似文献   

4.
都市化进程既是理解与确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处境与历史坐标,也是引发当代一切理论问题与学术研究转型的总根源,构成了中国文论在21世纪延续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时代背景。对都市人精神、情感与心理问题的关注,不仅体现出城市发展进入到以人的精神为本这一更高层次,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文学学科、特别是美学、文艺学等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研究对象与领域。在都市刺激与传统温床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特别容易形成对都市化进程的逃避倾向,其后果是直接丧失了文学对都市世界的反映、认识与批判功能。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社会与文化理论与西方城市社会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先进观念与科学方法,可以为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与发展奠定总体性的理论框架与价值理念,以及在许多方面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法与工具。  相似文献   

5.
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依托于规模巨大的人口与空间、先进的生产能力及富可敌国的经济总量、发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与信息服务系统而形成的都市社会正在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6.
都市化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都市化的滚滚洪流,作者对其理论上众说纷纭的论述和实践中纷繁复杂的举措科学地加以分类梳理,并结合多年来中国的都市化实践经验,对未来我国推进都市化的战略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城镇化的概念解读和战略分析为基础,《2013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梳理和解读了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十大焦点问题:一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出台,在发展观念和模式上解决了一些关键和重大问题.二是极端气候频繁引发灾害事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演变为“如何在城市中生存”.三是新旧问题相互缠绕形成综合型“城市病”,深度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应急和通变能力.四是国际市场环境不断恶化和国内市场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弓箭型”轮廓日渐清晰.五是史上最严“新交规”与“免费新政”试水.六是养老金“空账”引发了全民担忧.七是违禁药物渗透到蔬菜水果,“吃什么”重新成为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八是文化产业产值“虚胖”、创意缺失、内容贫乏等深层问题浮出水面,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各界瞩目的新方向.九是我国传媒发展的三个关键词:“结构调整”、“收益增长”、“互联网狂飙突进”.十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成为解读城市文化症侯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都市化进程业已成为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都市空间成为都市化进程的载体和表象,都市空间的形象化表征、都市空间生产的结构性与解构性,不仅意味着对都市化进程中文化、经济、科技地位及其价值关系的重新定位,也在凸显文化价值属性的基础上昭示了新的美学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9.
周立波一生从事革命文学,潜心文艺创作,而且在关学理论方面,同样取得了卓著成果。他关于文学的本质与特性、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文艺民族化和群众化等论述,不仅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也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而这些,都是他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中国民族文学传统与湖湘文化的培育和滋养下,经历现实火热斗争生活的锻造与洗礼的成果。周立波建立了新中国的政治美学,成为芙蓉国里绽放的一朵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0.
当代环境美学不仅重申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性,还把以环境为对象的环境艺术,以及由人类所设计、创造出来的一切环绕之物,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是对仅仅专注于艺术审美问题研究的现代美学的极大拓展和扩充.环境美学将当代生态思想引入美学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处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环境状态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审美不可能与价值取向、利害关联毫无关系,从根本上颠覆了审美无利害这一支撑现代美学的主导审美观念,从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上达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以及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沟通.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分离基础上的审美静观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倡导一种人类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审美介入模式,不仅强调人处于环境之中,对环境的审美需要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共同参与,还特别强调环境审美经验的社会性及其与日常经验的相通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乃至超验性价值的迷恋,使审美活动重新回归其与人类日常生活本来具有的密切联系,重新恢复了审美活动的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11.
朱易安 《社会科学》2012,(10):167-175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竹枝词出现过一个创作繁盛时期。它的重要标志是将重心转到对大众层面上的生活文化的歌咏。这种转型,不仅回归了竹枝词作为俚俗形态的本位,而且从形式及内容上反映并迎合了近代化过程中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属于韵文学创作的竹枝词,经历了千余年的创作,能在近代形成新的创作热潮,并且转型成为都市文学的一部分,与它所拥有的民歌属性和诗学中的乐府传统有关。从传统韵文学的现代转型与生存的角度,来看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并把竹枝词看作都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文化基因和文化要素的存在的角度,重新审视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一个全新判断。就文艺美学研究领域而言,这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艺学美学现代化之路上的各种曲折,更有助于我们清醒理解文艺美学的未来发展之路。随着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以关注文学实践之审美特性作为最重要学科特征的文艺美学,也承担起立足文艺现象,关注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从文艺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看,当代文艺美学研究在事实上采取了更具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的“核心—分支—边界”的“辐辏式”多元体系建构方式,反映了文艺美学与时俱进,为文学艺术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理论依据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都市美学在都市计划学领域的运用,建筑景观科学的发展更具现代审美性,都市景观设计和规划也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景观的设计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其现代性理念突出表现为人文意识、审美取向和科学法则;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现代的、科学的、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构成了都市景观计划的现代性和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4.
周文杰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75-78,218
每个时代的美学都是人学,都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怀,都是由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决定的。而一个时代的美学,不仅会塑造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而且会决定这个时代的民族走向。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诞生在人类生存遭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压迫的19世纪,今天,面对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的意义失落与精神焦虑,建构有现实内容、民族形式的"游戏美学"为当代人提供意义坐标与精神家园,无疑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也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暮色中的工厂:都市化进程中的审美景观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林 《人文杂志》2007,7(2):89-9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正在被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取代。在都市化进程中,作为传统城市化进程主要实践方式的现代工业受到巨大的冲击,被当代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都市经济要素所替代。在都市化进程中,现代工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实命运:一是边缘化,现代工业作为人类生活支柱的朝阳时代正在成为历史;二是景观化,是指工业生产空间同自己固有的“生产内容”与有限的“实用目的”剥离,在都市化进程中通过文化创意等审美生产程序使自身再生产为新的都市景观。正是在大都市的财富、人口与剩余时间的基础上,占据着庞大都市空间的废弃厂房才能现实地完成新生的历程,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商业流通、文化创意与艺术生产的重要空间。如果说,前者可以用“暮色中的工厂在远处闪着光”作隐喻,那么后者则是“暮色中的工厂成了都市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都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与"城市群"是"十一五"规划中的两个关键词,也是都市化进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面对"城市群"与"新农村",我们既要看到两者的矛盾,也要看到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于都市化进程在加剧农村与城市在人口迁移、资源分配、文化消费等固有矛盾的同时,也为它们在更高的历史平面上综合解决城乡之间的紧张与危机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与先进的实践框架.因此如何处理好"新农村"与"城市群"的关系,认真地研究两者的内在关系原理与外在实践框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些人把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本末倒置;不同美学流派之间的论争没有共同的前提;中西美学转化与对接变成杂糅;美学被一些人狭隘、歪曲理解为"快感学"、"美丽学",造成美学泛化并导致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应该走以民族化为本的多元化之路;美学对话应该以本民族的现实为基础,而不是套用西方的某个抽象概念;西方美学可以借鉴,但应避免把中国美学变为"西方美学再阐释";针对美学泛化和歪曲异化问题,应该强调美学的哲学学科性质,使"感性学"真正努力做到使人的感性认识完善。  相似文献   

18.
耿波  李东瑶 《社会科学》2013,(4):178-186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观念是一种时间美学的建构,时间美学因为忽视了"时间"与"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迷误。"生产"神话的终结引导马克思主义进入到都市空间时代。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着从时间美学向都市空间美学的嬗变,都市空间美学以同时包含主动—被动内涵的个体为审美主体,与"他者"共在游戏,同时包含着政治否定和个性解放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是对康德美学在都市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与其它各种美学理论的撞击、对话与交流中,由一元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综合,从而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主导的当代中国美学多元共生、兼容并蓄、多样统一、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与特点。其研究宗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与中国化问题则是其研究的重心;而"回到马克思"与继承、发展、综合创新则是研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