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视听作品的创作方式和传播途径较之前发生了巨大转变,网络短视频应运而生,成为继文字、图片、音乐之后风靡全国的娱乐新形式.二次创作短视频在短视频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现行著作权法规定之下,二次创作短视频却引发了一系列权利冲突问题.高举“合理使用”的“免死金牌”,二次创作短视频从未停下脚步.纵观合理使用的内涵与外延,将二次创作短视频完全纳入合理使用辐射范围不切实际,纠纷解决过程困难重重.基于公平与效率原则,兼顾在先作品著作权利与二次创作行为的积极性,建议在司法实务中,运用“四要素检验法”帮助判断是否构成合理使用,构建新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和区块链智能合约,力求在源头解决权利冲突.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的广泛使用深刻影响着网络生态,重构了传统文化,催生了新型文化.把握短视频对网络空间的影响,审视短视频给网络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的价值和困境,是促进短视频健康发展的必然逻辑.为实现短视频与网络生态的相融共生,须从理念向度、主体向度、内容向度和方法向度等四个方面着力,以理念为先导引领短视频守正创新,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短视频提质增效,以质量为保证优化短视频内容供给,以技术为依托重塑短视频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3.
视频论文起源于电影研究,是在文字写作力有未逮之处发挥影像表达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学术文本。随着影像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的升级与普及,今天的视频论文已跃出电影研究的专有领域,介入对更普泛的社会文化议题的探讨,正在成为跨学科的学术表达范式。这些学术表达的实践,令人瞩目地发展了影像表述的逻辑性、精确性、系统性、抽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松动了图像文本与语言文本之间的壁垒。在此意义上,视频论文的兴起可谓是图像文化新时刻的标志:一方面,它以图像文本所达到的理性深度和思想容量,解除了图像文化与无序化、浅表性、缺乏反思、娱乐无度等负面品质的捆绑,揭示出媒介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在理解图像文化上的误区;另一方面,它在对技术媒介的运用中实现了文化的创造性,从而使图像文化成为构建数字技术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尽管视频论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为我们观察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共生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固然深刻地改写了文化,而人类也从未停止吸纳技术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从未停止为技术赋予美学属性和伦理属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媒体技术能有效弥补远程教育存在的不足。利用流媒体技术存储教学中的视频类素材,使用Microsoft Producer将电子教案与教学视频素材同步,生成流媒体课件,解决了视频和授课讲稿播放时同步难的问题,使流媒体与远程教育达到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Internet上多媒体应用已经屡见不鲜了。例如,在Internet上现场直播体育赛事和文娱演出,收看电影、电视片段,收听电台广播等。由于多媒体数据,特别是视频和音频数据的特殊性,多媒体流技术(Multimedia Stream)也就应运而生。本  相似文献   

6.
从《漂亮女人》到《馒头血案》:戏仿作品的合理性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经典判例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1994),从美国著作权法§107的四项因素出发,为各级法院如何处理《漂亮女人》这样的戏仿作品的合理使用抗辩,提供了一个详尽的经典的分析框架。胡戈的视频作品《馒头血案》是否侵犯电影《无极》的著作权,中国现有著作权法难以裁判。而美国合理使用理论、“漂亮女人”案的判决,以及著作权制度的基本宗旨,为我们处理戏仿作品的合理性问题,提供了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无疑丰富了电影创作手段,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美学空间,使人类制作影像的能力发挥到顶峰,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然而,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创制者和观众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技术统领电影主流地位、制造电影奇观的同时,如脱离适度走向过度,必将是人文精神的坠落,也就等于电影丢却了灵魂而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8.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经典判例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1994),从美国著作权法§107的四项因素出发,为各级法院如何处理<漂亮女人>这样的戏仿作品的合理使用抗辩,提供了一个详尽的经典的分析框架.胡戈的视频作品<馒头血案>是否侵犯电影<无极>的著作权,中国现有著作权法难以裁判.而美国合理使用理论、"漂亮女人"案的判决,以及著作权制度的基本宗旨,为我们处理戏仿作品的合理性问题,提供了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9.
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移动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以BAT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着手布局电影产业,为电影产业注入互联网思维,实现了传统电影产业链的优化:电影融资众筹化、电影制片大数据化、电影发行电商化以及电影放映多屏化.不过,单个环节的优化无法激发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互联网电影企业应致力于打造020电影闭环生态圈,并开展电影全版权运营,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链升级,以此实现产业间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10.
远程教育专业人士需要担任多重角色.其中之一是教学设计者,然而,反映教师在远程教学课程中运用不同类型设计元素观念方面的文献很少.笔者议论,远程教育教师.为了成功地担任一个教学设计者的角色,需要理解并且运用一些重要的教学设计元素.对远程教育技术特性的考虑是重要的教学设计元素之一.该论文回顾了与关于如何使用两种主要的远程教育技术(英特网和双向视频)从事教学相关的最新文献,为教师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这两种技术从事教学提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亚亨 《中州学刊》2008,(3):227-229
根据沈从文的小说<丈夫>改编的电影<村妓>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小说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电影的成功让更多人了解了沈从文.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村妓>与小说<丈夫>在创作主旨、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村妓>的改编很多地方体现了艺术性与娱乐性结合的特点,使用当代人的理念和思想来表达原著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些对于小说的电影改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影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审美特征与技术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现代电影的许多美学性质都与其技术的特性有关.本雅明从新异而深刻的角度发掘了电影由技术特征而形成的审美特性:摄影机的精密纪录技能推动电影加强了认知功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对世界的认识:胶片剪辑技术不仅加强了影片叙事的艺术性生动性,而且暗中应和了现代生活快节奏、多时空变动的特性,从而使"蒙太奇"手段成为影视作品乃至整个现代艺术的常用手法;此外,纪实电影的普泛化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现实生活的意义,电影以陌生化手法将生活世界呈现于人,使日常景象生发出原型或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是电影艺术与网络媒介相遇而开启的新的电影可能世界.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态,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微电影兴起的媒介技术基础;在网络媒介技术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文化”以及“微文化”生活方式,又进而构筑了微电影生成的社会文化基础.以网络媒介为生长基础,微电影在创作、生产、传播、审美欣赏、艺术时空和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开始突破传统电影工业模式的限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一系列新特性,不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形态,而且深刻地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试论数字特效影像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特效已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它丰富了电影的形式美学与叙事策略.数字特效影像不仅没有消解电影艺术的"真实性",而且将电影的"假定性"延伸到了人类的情感空间,许多使用数字特技制作出来的镜头,其美学向度,均指向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情感.数字特效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满足影片潜意识情感诉求的美学特征、基于创新的叙事功能化特征、超越影像内容的符号性特征、烘托影像主题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主流电影在类型整合、意识形态言说、市场营销等方面为创建具有民族品格的国产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全球化语境下,新主流电影的在地化表述,立足中国电影本土经验,借助电影市场融合资本、变革技术,实现了艺术、商业、意识形态三方面的整合创新.新主流电影的在地化表述从主体意识、审美逻辑、民族文化精神传达等方面探索了全球化时代下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为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形态与观念.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传统电影而言,"真实性"是重要的美学范畴,电影的发生与发展表明,构成传统电影美学基础的真实性概念具有多重内涵,但数字技术带来的电影影像特性和叙事策略变化,使得电影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当前数字电影创作弊端的根源在于将工具理性目的化和价值化,而数字技术本身从创作动机、原则和艺术表现力来看,都并不意味着电影真实性的消解,在充分的主体性创造下反而能够展现更加丰富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技术至上的美国电影愈加热衷于借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来刺激观影者,但其电影叙事、主题关注、人物塑造等方面却呈现出由传统的技术崇拜向反技术崇拜的价值观转移。作为美国电影主要类型之一,灾难片在新世纪见证了“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的发轫和粉墨登场。以《后天》和《2012》为例来审视电影“反技术”叙事,从技术地位在电影文本内外的嬗变、电影文本技术“能指”符号以及电影场面调度来揭橥美国灾难片中所蕴含的技术价值观,进一步对“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加以界说和阐释。  相似文献   

18.
奇观不仅是一种视听感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其最大特征在于它的非常规化呈现.当前,在技术发展的强劲推动下,视听影像的奇观化特征日趋明显,成为电影区别于其他媒介及艺术形态的方法与路径之一.事实上,奇观不仅在实践层面,更在理论层面上对电影艺术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影像奇观作为一种具有区别意义的内容与形式,是电影的内在特性之一,从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层面推动着活动影像不断变革出新.本文将从奇观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形式及技术等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式大片的发展时间短暂,尽管成绩值得肯定,但同国外大片的差距明显.中国大陆电影软实力的提升策略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应当致力于强化影片主题的美学化处理,加强中国电影美学传统的传承和开发,加强电影制作技术与文化品位的探索.建议调集电影剧本创作的最强阵容去研究和实践,加大中国电影对外推广和传播的政府扶植力度,将电影的"文化折扣"变为文化优势,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电影的外推模式.  相似文献   

20.
电影产业有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特征,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其研究进展的系统讨论和追踪几乎没有.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影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讨论,从电影的产业组织、票房预测、盗版和技术变革、合同实施和融资决策,以及影院的空间竞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梳理,给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我国电影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给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