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ARS与统计     
统计是人们认识社会、正确决策的强有力的工具。当SARS突然爆发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时 ,统计不仅帮助我们正确认识SARS ,摸索SARS规律 ,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最优的SARS疗法。本文讨论了统计在这几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 4月 2 0日以后 ,中国政府处理SARS疫情的一些做法受到广泛好评。成立最高指挥部 政令开始畅通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防治工作正常运转起来 信息披露逐渐规范 按国际规则办事 与世界卫生组织有效配合 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 ;小汤山医院的迅速建设完成 农村防治措施的切实到位 允诺免费为弱势群体治疗的做法都反映了中国政府是有处理能力和负责任的政府。谈到政府责任或责任政府 ,SARS事件给予我们的最大教益是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理解了政府作为最大、最有权威的公共机构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职能。就像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政府…  相似文献   

3.
SARS阴影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但它的很多影响还很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由SARS引起的我国一些地区的抢购行为就是其中之一。抢购行为是公众恐慌状态下的一种集体行为。许多研究集体行为的理论认为,参与集体行为的个人没有任何理性可言。然而詹姆斯·S·科尔曼(Coleman J.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老年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即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探索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4月至5月我院 SARS 病房收治的24例老年 SARS 患者的临床特点、发展规律以及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6例老年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 SARS 患者死亡,18例患者病情逐渐缓解好转后出院。结论高龄老年合并基础疾病的 SARS 患者,其病情严重,临床进展快,死亡率高,患者应在出现发热症状后及早诊断和治疗,并高度注意出现合并症。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们抵御了二00三年的SARS,但是变种的SARS可能还会卷土重来,而且毒力更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三月二十八日在昆明举行的科学大讲坛上如是表示。  相似文献   

6.
SARS时疫对我国科技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相比较而言 ,把握机遇更为重要。依靠科技战胜SARS时疫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经历SARS时疫考验 ,我们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基于前瞻性、建设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虑 ,特就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切实推进SARS时疫后的技术转移。抗击SARS时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大凡现代战争会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 ,并有战后的技术转移问题。为抗击SARS时疫 ,我国投入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 ,按照投入产出规律必然获得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尽管这些…  相似文献   

7.
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SARS在中国和世界的流行从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变成了具有多重意义的复合型危机,这场危机是对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一次严峻挑战。如何有效解决SARS危机,也是对转型期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一个考验。文章首先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了SARS危机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和三个特点,然后提出了当代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框架,并结合抗击SARS危机对政府功能、媒体与公众沟通、社会网络以及法律框架等四个方面对这个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SARS疫情看国民经济抗危机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爆发的SARS危机在我国由公共健康危机发展成为经济领域的危机。一国经济领域发生危机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处理是否得当。强大的经济基础、完善的经济体系和持续稳定的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在SARS危机面前表现出较强的免疫力。本文在分析了SARS对我国国民经济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三次产业、就业形势影响的基础上,根据SARS危机中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提高国民经济抗危机能力,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建立畅通的国民经济信息机制,积极采取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深圳匹基公司组成的 SARS 核酸诊断试剂研制联合攻关组已完成了 SARS 核酸诊断试剂的研制工作。在经过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严格评审后,成为我国批准的第一个 SARS 核酸诊断试剂。通过对临床样品的考核,所研制的 SARS 核酸诊断试剂用于SARS 临床确诊病例检测的敏感性较高,最早可在 SARS 病人发热的当天检测到 SARS 病毒;其检测特异性为100%,在与世界上第一个批准的德国 ARTUS 公司的 SARS 病毒核酸荧光检测试剂对比中发现,两者  相似文献   

10.
赵新培 《社区》2003,(11):44-44
夏季来临,又到了蚊子、苍蝇大量繁殖的时候。卫生部专家猜测,蚊子、苍蝇有可能成为传播SARS病毒的载体。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害生物防治所副所长曾晓(?)博士认为,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蚊蝇可以传播SARS病毒,我们要把这种可能性降到最低。苍蝇叮食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同样,蚊子叮咬人体通过血液传染的可能性也是不能排除的。大力消灭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人在与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事前预防对于抗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并且采取了大量可行的措施,制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法规。古人预防灾害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农为本的思想;二是积储备荒的思想;三是重视水利的思想;四是崇尚节俭的思想;五是环境保护的思想。而古人为了贯彻"重在预防"的理念,又在发展农业、扩大仓储、兴修水利、保护环境等方面制定颁行了大量的法规,对预防灾害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应该说,中国古代社会发达的农业文明与上述观念和制度的作用是有密切关系的,其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充分认识科技防灾减灾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工作,培养全民科技防灾减灾意识,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建立起符合省情实际需要的、科学完整的、有效的立体防控体系,对于完善我省科技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提高我省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防灾减灾的能力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规划面临的九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2003年春夏的"非典"已给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上了一次生动的城市危机课,但大中城市频发的事故与灾害仍难以应对。要有效推进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事业,必须关注九大问题的研究,在确立城市公共安全的特殊地位、非传统灾害预防、综合减灾建设、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管理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种种误区,建构起中国城市减灾管理的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14.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事件给中国新闻传播媒介带来严峻考验.非典前期中国传媒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党和政府4月20日采取了果断措施后,中国传媒才回归"自我",担负了自己的责任.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建立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才能经受危机考验.知情权和新闻政策的调适等是非典事件给中国传媒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工程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即通过物探技术及时、准确、超前无损地获取地质灾害的有关信息,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实现灾前预警、灾后评估。并列举了浅层地震法、并行网络电法、瞬变电磁法等物探方法在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中的应用实例与效果,说明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物探数据的正反演分析,为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解决了常规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灾害的突发性及措施不及时、落后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论金大中政府关于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朝鲜半岛的长期稳定与持久和平,金大中总统上台后开始构建新的半岛和平机制,其主要政策和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巩固韩美军事同盟关系等措施加强军事实力,以此作为构建半岛和平机制的基础和后盾;二是改善对朝关系,实施以"阳光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对朝柔和政策,以此作为构建半岛和平机制的主要策略;三是加强周边"四强协调外交",密切与其关系,以此作为构建半岛和平机制的外部推动和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一批英文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对20世纪上半叶中美两国在林学领域,从政府、社会到学者层面,从教育、科学研究到救灾防灾,从林学人才、技术、思想、林业行政组织到造林、防止土壤侵蚀与河流洪水控制等方面开展的交流与互动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研究认为,中美两国在林学领域的交流是双向的,美国以中国毁林为教训的做法被中国学者作为警示国内政府和社会并呼吁重视林业、发展林学以救灾防灾的宣传工具,这是在近代中西方交流过程中林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前,受天气变化、森林的过度砍伐与政府的疏于防范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境内时常洪水泛滥,波及范围广,灾情较为严重,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应对水灾,政府与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拔发赈款、广集善款、迁移灾民垦荒、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捐款、捐物、组织义赈等,使灾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置。但是当时东北的局势动荡,治理水患的经费捉襟见肘,官员素质良莠不齐与不尽全力地履行职责等,致使灾况未获得有效的缓解。  相似文献   

19.
人类同非典等突发性传染病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后非典时期"。这场斗争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关怀。面对非典的冲击,挖掘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用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和充满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去直面灾难,审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老路,探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价值,追寻人文精神及其对人类未来命运终极关怀,这一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灾荒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社会繁荣与进步的巨大障碍,它的发生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难以避免的。建国以后,面对频繁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深谙治国之道的毛泽东,从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巩固政权的视角出发强调防灾救荒,以气盖山河的英雄气势辩证地看待灾荒,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对自然灾害的调查研究,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备荒救荒,形成了"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防灾救荒理念。所有这些,对新中国的防灾救荒事业起了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