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坡肉,浙江杭州传统名菜,因出自北宋苏轼之手而得名。据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尝。他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其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苏东坡第二次贬至杭州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  相似文献   

2.
大文豪苏轼在逝世前满怀郁愤对自己风波险恶的宦海生涯作了一个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编管"黄州是苏轼的仕途由顺向逆突变的开端,在他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黄州苏轼思想由儒向释(佛)道嬗变及其内外原因和本质,对于认识苏轼甚至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轼从公元1094年贬谪惠州至公元1100年离开儋州,在岭海共度过了七个年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里苏轼提到的三州,岭海就有两州。由此可见,岭海的生活和创作在苏轼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思想极为复杂。“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我们从他在岭海的咏物诗可考查出他晚年的思想轨迹。 一 苏轼岭海的咏物诗的主要内容是赞美岭海的琪花佳果,抒发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苏轼在岭海的咏物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岭海琪花佳果都成了他歌咏的对象。岭海荔枝是载誉天下的佳果。据文献记载,最早把荔枝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是汉朝的司马相如。到唐代荔枝成为文学的“宠儿”。白居易和杜牧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苏轼专咏荔枝的诗有四首。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写道: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也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正直官员。他的宦途坎坷,一生都很失意。他曾自题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差不多一辈子都在贬谪中过日子,其中两次最大的打击是被贬到广东,这就是八百九十年前,也就是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一○九四年,他受到政治诬陷,贬谪到惠州;在惠州住了两年多以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一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一一○○年才离开,在岭南先后居住了七个年头。苏东坡是以“罪人"的身份来到岭南的,但是这种打击并没有使他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思想,和长期养成的旷达乐观的性格,加上岭南人民出于对他文章道德的敬仰而给予他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克服了悲观沮丧的情绪。尽管处境  相似文献   

5.
在苏轼留下的二千七百余首诗中,有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王十朋注苏诗序》说:“东坡先生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作为“胸有万卷书”的北宋诗坛大家,为什么要花那么些笔墨追和早他七八百年的陶渊明?本文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正> 一、今存苏诗知多少近读陈迩冬的《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其《后记》云:“今存苏诗,约四千首,是他从二十四岁起,到六十六岁止,四十几年中的作品。”再读陈迩冬的《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其《前言》又称苏轼“所遗留下来的全部诗四千余首,词三百余首”。这样,苏诗总数“四千余首”,就此也成了一家之言。我查阅了现在所能找见的各种不同版本的苏轼诗集,分别做了统计。先将自宋以来有代表性的几种苏诗注本收诗数目列举于下:  相似文献   

7.
论东坡词写景造境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从晚唐五代发展到了北宋,越来越多的词人将审美的目光从绮楼宴饮、院落笙歌移注于大自然的山水风物。其中最突出的,是才华横溢、诗词兼擅的苏轼。青年苏轼扬名诗坛的最早一批作品,大部分是山水纪游诗。而他在中年通判杭州时期初试词笔,就把西湖旖旎的波光月色、钱塘八月卷霜雪的怒潮、七里漱如画屏般的青山碧溪都收摄入他的小令或长调之中。在苏轼词里,通篇或一半篇幅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写景词有这样大的比重,居北宋词人之首位。然而,有关苏轼山水诗的论著早已大量问世,迄今却未见一篇专门研究东坡写景词的论文。为此,笔者撰写此文,试对东坡词写景造境的艺术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苏轼谪黄,在黄州经历了人生的蜕变。这在他的诗词中,有着清晰的表现。为研究他对庄子的接受情况,本文采用文献比对研究法,将苏轼黄州创作的诗和词,与《庄子》一书进行比对。由此,统计出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4%;在黄州创作的诗,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0%。通过释读这些诗、词,发现苏轼接受《庄子》有三个特点:其一,苏轼黄州词接受《庄子》,侧重于消解人生痛苦;其二,苏轼黄州诗接受《庄子》侧重于自新,并以此完成人生的升华与蜕变;其三,苏轼接受《庄子》思想,往往儒释道相结合,尤其是释道相融为一,如盐入水,彼此难分。苏轼对传统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做法,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 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创作活动,前后跨越四十多年,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其时正值北宋政局多变,党争蜂起,苏拭步入仕途不久,就卷入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漩涡.他一生的道路坎坷不平,经历了两次在朝任职——熙宁年初入朝直史馆;元祐初年受高太后器重,骤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又两次被排挤出朝廷任地方官——熙宁四年至元丰二年先后出任杭州通制及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祐、绍圣年间频繁出入朝廷,先后知杭州、颖州、杨州、定州.他还有两次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而被贬斥——元丰贬居黄州、绍圣贬居惠州、儋州.这种大起大落、升沉不定的生活经历,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形成了他复杂矛盾而又多变的思想面貌和艺术风格.苏轼一生的足迹,西起巴蜀、东至江淮、北临冀北、南极岭海,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其历见之广博、交往之深广,均可谓得天独厚.加上其才识之卓绝、胸怀之旷达、艺术修养之高超、笔耕之勤奋,形成了其创作内容的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苏武贬满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遂成古典文学之瑰宝。但苏轼借以抒发怀抱的这个黄州赤壁,却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是否误认其为“周郎赤壁”了呢?抑或如有人所说,苏轼确知其并非“周郎赤壁”,但也不妨暂时借以抒发情怀呢?笔者认为,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北宋诗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阵于江北。而黄州江东西流,无江北。至汉阳,江南北流,复有赤壁山。疑汉阳是瑜战处。”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己经怀疑黄州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了。苏轼自己在《东坡尺牍·与范子丰书》中也说:“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  相似文献   

11.
<正>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晚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除了处理政务,其余的时间可谓竭尽全力从事创作。仅诗歌一项,约有二千五百余首,其中,百余首《和陶诗》,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明显地由豪放清雄转为追求平淡自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苏轼与陶渊明相距六百余年。陶诗经过这漫长的历史陶冶,至苏轼时,被他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为特殊的创作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请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孟祥凯 《快乐青春》2014,(10):24-26
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天真烂漫的趣味,喜画枯木怪石。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由于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之后,那时已过而立之年,结果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8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教诲。母亲成了他最早的启蒙老师,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第,人品、学识都相当好,对儿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化高潮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对宋代和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被誉为“雄视百代”之才。苏轼作品,历代注本和选本甚多,但诗词文合选并注释的集子近年才出现。已出的《苏轼选集》有刘乃昌选注本和王水照选注本。198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坡选集》是为第三种。该书是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的集体科研项目,由曹慕樊与徐永年两位先生审编全稿,谨严从事,历时数载而成。该书  相似文献   

15.
论舒亶词     
舒亶是北宋词坛重要词人,然其词长期以来却被文学史"遗忘".他的词在内容与题材上深化了苏轼开创的"士大夫化"抒情道路,形式上亦显出打破诗词界域,扩大词之表现功能的努力.而他参与制造的北宋"乌台诗案",也间接影响了宋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词话家徐釚十分赞赏苏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包”。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特色的代表作,恐怕要算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这篇词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据记载,它在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文字略不相同的抄本。宋朝派赴辽国的使者,在同宾馆接待人员会晤时,还曾经把苏轼这首《念奴娇》当作谈话的资料。由于这首词的首句是“大江东去”,煞拍是“一樽还酹江月”,以致后人竟将“大江东去”或“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这个著名词牌的代称或别名。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苏轼这首《念奴娇》在社会上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都处于不断地外放与贬谪之中.作为政客的他无疑是失败且落魄的,但同时,任谁也不能忽视他在文坛上"浑视百代"的光华.身兼政客、文人双重身份的苏轼,其文学创作不能不说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在宦海沉浮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词常常流露一种"天涯倦客"式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王韶是北宋开拓熙河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官至枢密副使.其著述颇丰,但<全宋诗>收录其诗仅四首,另据王韶家谱还可补辑诗一首.校录其中两首诗的诗题和诗句,可见王韶与东林寺有不解之缘.他的咏浇松的诗句,更是老将军自我精神形象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方式及社会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武黄州时期四年多的满居生活成为苏学专家关注的重点,本文仅就这一时期苏武的生活方式及社会意义有关问题略陈鄙见。苏城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信州。”这里所说的“平生功业”是政治自嘲,但更是廉颇老矣之后对劝业观的新的哲学审美观照。正如徐中玉先生所说:苏武所谓“平生功业”,我认为,就是指他在这些贬墙之地的作为。正是在贬河生活里,苏武看到了人民生活的艰难,人民真淳朴厚的感情,自食其力的可贵。他认识了人民,而且在诗文中也反映了出来──同情生民疾苦…  相似文献   

20.
谪居黄州之后,身同平民、迹等黔首的苏轼开始重新审度自己的人生意义,他把热情投注到平凡的世俗生活中,以朴素而灵活的思维方式孕育了一种带有平民底色的审美趣味,并创作了一批书写琐细平凡日常生活的诗歌。由于能够寄温情于平凡,寓思致于琐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白体和晚唐体平庸琐屑的流弊,但黄州诗创作态度的率意、句法的简易以及诗歌语言的俚俗等确实客观存在。这类俚而不俗的作品并非苏轼诗风的主调,但却是中唐以来诗歌进程中“日常化”书写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北宋“以俗为雅”这一诗学命题的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