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社会平衡度"是对公共事业建设中的内、外在关系状况的总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握好公共事业建设中的种种关系的平衡。支持以"社会平衡度"视角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上的资源配置和一般均衡理论以及行政管理理论中的公平合理原则。政府应确立以"社会平衡"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和行为模式,科学定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社会发展投入增长的机制,确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平衡协调;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推动"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等方式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2.
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以多元合作治理的形式实现社会共治。[1]笔者结合西安市社会管理现状与问题,提出西安社会管理网络化治理模式。该模式以"赋权参与、以人为本、合作共治"为治理理念;以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为治理主体;以信任、协调、整合和互动机制为治理机制;以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弱势群体,完善社会运行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社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等为治理职能;以"1+1+4"组织管理结构为组织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社会建设的概念以及社会建设的主体、原则、目标、保证、动员机制、重要手段等作了初步界定,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建设中关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区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几个主要方面。认为要改变目前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状况,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应当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好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个体等治理主体相互合作协商是解决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5.
该文认为社会政策应体现社会包容和社会公平的理想,然而中国现行公共福利制度规则实际上具有排斥性。由于公共福利制度和社会网具有相互补充的福利功能关系,因此宏观社会政策应当协调公共福利制度与社会网的发展,努力消除其排斥性,建立有效的桥梁性机制和组织,促进各种社会次系统之间的有机整合以及相互开放,从而实现社会包容的政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政府、市场、社会以不同机制参与平安协会的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治理。政府凭借国家公权力的强制力对平安协会的发育与成长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市场通过自愿机制参与平安协会的建设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通过志愿机制参与平安协会的建设,借助平安协会这一平台,社会组织、企业、公民能够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的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打破了传统政府管理的一元格局,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格局,推进了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组织只有保持与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为自身赢得更多发展资源与空间。社会组织自治力量的成熟,不会形成对政府权威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对外援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促进国际交流、承担国际义务、树立国家形象的战略意义.社会组织是参与对外援助的重要社会力量:能够直接承担项目,为政府分担工作;能够协助政府执行项目,提高对外援助效果;能够配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扫清对外援助障碍;能够向受援国民众宣传政府主张,促进民心互通.当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体制机制协调度欠佳、社会组织数量少且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社会组织在对外援助中作用的发挥.为此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协同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援助中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加快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可以增加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力度,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非政府组织的重大意义,力求形成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伙伴关系,增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优势,拓宽非政府组织的协调沟通机制,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中国社会公益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也有效推进了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但是社会公益组织发展仍存在独立性不够、政府对社会公益组织的准入控制过严与监管过松现象并存、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易呈现不协调状态等问题。为此,应从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自身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即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组织,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公益组织自身的组织与能力建设。同时努力协调社会公益组织与各方面的关系来促进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H村的实证调研,农村社会矛盾预防机制主要存在利益协调、利益表达与权益保障机制等三种类型。这些机制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也很显著。未来的建设方案可从建立社会矛盾预防机制的组织机构及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改进利益表达机制、强化利益保障机制与创设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东路街道社区的"社区建设"活动中,特定的居民结构、建筑结构和组织结构分别作为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人的因素,发挥着构筑社区公共空间的作用.在上述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居民委员会的传统角色正在发生转换,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预示着社区有可能成长为"后单位时期"新型的社会组织空间.  相似文献   

12.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北京市C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为例,探讨了枢纽型社会组织以策略性自主超越结构性自主,推动对称性、共生性依赖的均衡基层社会系统建设的创新实践与逻辑建构。C组织的多元策略核心在于通过组织培育、社区增能、商业协同、科技支撑等方式与基层社会紧密相连,尤其寻求与国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由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政府权力优势主导的政社关系,成为政府、社区、企业之间的中介,并联合三者形成合作制衡态势。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均衡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理想模型是建立党的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行政支持,依托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专业社会组织体系和互助合作-社会经济体系,实现党领导的更广泛的居民共治。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设是指按照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行动,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福祉、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当前我国现代化正处于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才能加以解决,加强社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建设面临包括民生事业建设在内的九大任务,加快社会建设同时需要建设战略性的工作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依据对社会组织的实证调查资料,描述了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障碍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和组织自身的问题;探索了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机制,社会组织培育与社会工作、志愿者队伍、社区建设和社会领域党建的关系,并尝试建构整合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社区建设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建设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5.
社会系统的变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像任何事物都是以变化的方式存在一样,社会系统结构也是以变化的方式存在的.社会系统结构的变化、变迁状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被理解为社会系统的变结构存在状态;社会结构转变过程可以用社会整合函数、社会选择函数、社会协调函数进行描述;社会结构的转变和演化过程具有超越演进的特征;而社会的协调机制则是对结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的组织性因素和自主性因素的辩证关联的有机统一.研究变结构理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与落实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预期制度模糊导致"规制过剩"与"规制匮乏"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不足导致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强制性制度变迁职能错位导致监管过剩与监管不力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利益机制偏差导致"非营利性"和"利益驱动"并存。优化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与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为制度变迁奠定思想基础;完善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制度变迁提供外部环境;加强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制度变迁提供内部保障。  相似文献   

17.
乡村社会信任是建设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一直以来,社会组织的整合、协调、提供服务等治理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随着社会组织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与多元主体互动过程中对增强乡村社会信任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经过对舒城县“救急难”互助社的实证调研发现,社会组织在提供临时救助服务、化解乡村社会矛盾、协调保障社会利益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与此同时,基于村干部“嵌入”与制度化渠道的建立,社会组织提供了构成信任生成的4个要件,互助社的发展实践与乡村社会信任提升呈现为一体化的过程。对互助社的发展探索可能会为重新建立起乡村社会信任关系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受试者集体交涉权的产生是传统医学模式发展至现代新医学模式的一个必然结果。基于社会资本立场,受试者集体交涉权的产生也是公民参与理性发展的结果。受试者保护问题的提出深刻反映了医学模式转变、生命伦理规范革新等医学伦理方面的新进展,要求加强建构主义意义上的制度建设,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表达渠道和诉求机制。组建受试者自我组织是落实受试者权益保护的重要途径,它将在信息披露、沟通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机制及协调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是受试者自我组织当前发展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及其协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表现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在拉大和利益冲突激烈化。对此,必须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调整的原则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统筹兼顾,互利共赢。为此必须建立社会协调机制。具体为:政府协调机制,市场协调机制,社会协调机制,道德协调机制和对话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新型政社关系、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途径。长沙市政府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建立了政府买单与社会运作机制、绩效考评与经费资助机制、规范管理与专业队伍服务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应完善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制度激励机制,增强社会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制定规章,构筑购买公共服务的透明机制和合理的监督机制,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平等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