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和谐社会在中国的提出是在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无疑会推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创新的又一着力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政府应当注重行政体制的优化和完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论民主行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政府行政管理的主导作用。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政府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行政理念。以人本行政理念为指导,必须选择民主行政模式,民主行政模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行政模式。落实人本理念和民主行政,必须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3.
行政效能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无疑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构建“精干、高效、协调、廉价”组织体系;健全政府运行机制,达到“公开透明、规范有序、便民高效”目标;提高公务员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勤政廉政”队伍.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行政区行政”管理模式导致环境政策执行不力,陷入执行困境。寻求有效的治理途径以提升环境政策执行力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武器。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跨域治理对提升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力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不力主要表现为执行主体身陷冲突难自拔、跨界环境问题难治理、区域联动机制难理顺以及跨域事务难协作四个方面的困境。因此,应通过鼓励多方参与、完善执行机制、健全合作机制、培育行政文化等,提升环境政策的执行力,走出环境政策执行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的利益多元化,转轨经济的复杂性,科学发展观要求地区间的协调、和谐.民生的改进需要地方政府间的共同努力,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公共经济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因而地区间的政府通力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当代社会经济的众多跨域治理模式中,日本广域行政颇具特色,且其政府主导下的公共经济管理模式与我国有些相似。文章从日本广域行政视角,分析我国现实跨区划政府间合作中的问题,提出“跨区划公共经济管理”理论,并初步探讨构建这种管理机制的关键因素及其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6.
WTO对政府行为的要求来自体制,它要用自己的法规原则来约束成员政府的行政效能,规范实施行政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更新一国条件下的行政机制,多层面促使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发生变革.“入世”后行政管理模式,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调适对策,明确“政府角色”的工作定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无限政府”的行为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规范的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推进政府行为公开化,大力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技能,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行政垄断从根本上伤害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摇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把破除行政垄断提高到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并不过分。反行政垄断必须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重要任务。行政垄断的根源在于政府权力的失控,反行政垄断必须首先规制政府行为。为破除行政垄断,建议针对垄断企业采取会计、审计监督社会化、公开化,实现垄断企业工资核算的社会平均化和垄断利润社会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部各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滞后的问题已是制约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级政府必须在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上有大作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加快体制创新系统建设,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立健全政府预警和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能源富集区作为一类特殊的资源型区域,面临着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和区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低碳发展背景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能源富集区科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然而在能源大规模开发进程中,能源富集区环境行政管理严重滞后、环境治理的资金和技术历史欠账沉重、跨区域环境行政协调机制缺失、跨区域环境一资源一体化监管系统缺位等问题,表明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创新性地构建跨区域环境行政协调机制成为紧迫的制度需求。明确能源富集区环境行政协调机制的总目标;尽快设立晋、陕、蒙、宁能源保障特别经济区;构建能源富集区环境一资源一体化监管系统;清晰界定环境行政管理相关各部门的职能体系;明确跨区域环境行政协调机制利益调整的核心内容,以环境行政协助制度为突破口,构建能源富集区环境行政协调机制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服务行政一直被强调.政府管理权限的多样化与行政执法人员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私人参与行政应运而生.它顺应和谐社会,符合民主行政、和谐行政的理念.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应实现国家担保责任,对私人行政进行监督,更好地实现“官民”合作.  相似文献   

11.
构建责任政府和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成为“引咎辞职”的法理基石。根植于西方公务员的“引咎辞职”,对于我国来说是个“舶来品”。通过行为动力、责任承担方式、接受程度、适用范围等方面的中西比较发现,西方国家“引咎辞职”长期以来都是依据“价值理性”状态在运作的,为了实现“引咎辞职”本土化,以便适应中国的国情,从而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互动,可以从:“引咎辞职”程序化、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正确定位官员责任、加强培养责任意识、完善追踪保障制度等角度出发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12.
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随着日本城市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 ,尽管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所促进 ,但也加剧了城市道路的拥挤和城市环境的恶化。这给市民的健康、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等都带来了危害。因此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减少和消除汽车交通堵塞 ,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保护城市环境不受破坏就成为日本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不得不面对的时代性危机,并构成了环境法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基础和前提.现代社会法治推行的普遍化,使得法律成为当代社会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手段.在法治社会条件下,环境法处于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核心地位.同时,面对复杂多样、形态各异的环境问题,环境法往往置身于事实、规范和价值的交汇地带.结合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试图对环境法的问题立场、学科导向及其实践指向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环境公益纠纷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纠纷形式。为维护社会公益,解决环境公益纠纷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课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对传统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针对我国传统民事诉讼在排解环境公益纠纷上的程序障碍,建立价值与规则独立为一体的全新公益制度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新疆作为我国离海洋最远的内陆省份,其自然条件本身较为恶劣.在构建和谐新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下,加强环境保护成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而环境意识的增强,又是保护环境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要素.文章以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对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意识的必要性的阐述,探讨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意识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税收作为一种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之一得到许多国家重视和运用 ,并取得良好效果。我国环境资源状况的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税收制度 ,以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环境事件的社会影响,当前的环境治理呈现出"短平快"特征,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事件-应急"型治理范式。太湖蓝藻事件后,清湖围网养殖被问题化。虽然问题化机制迅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过密化养殖问题,但也暴露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多元化污染源中,作为"罪魁祸首"的工业污染依然未得到根本遏制。"事件-应急"型治理范式是末端治理,污染事件发生前缺少初端预防或监管不力,污染事件爆发后一刀切地"关停并转"相关弱势产业。这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问题。只有实施"预防-控制"型治理范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进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资源的不可再生和环境的恶化成为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观赋予包装设计以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它不仅要求包装设计与环境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包装设计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基于循环经济的北京市工业固体废弃物 再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市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更是成为制约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之一。通过对北京市近年来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再利用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新时期基于循环经济的首都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模式,以求对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国际法语境下的“环境难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军华  李若瀚 《国际论坛》2011,(1):14-19,7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环境的日益衰退,"环境难民"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最严重的危机之一。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环境难民"并不能获得"公约难民"的资格和待遇。相应地,"环境难民"所指称的"因环境因素导致的人口被迫迁移现象"引发了国际法对该问题的多层次思考。为此,应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完善国际法的建设,为解决"环境难民"提供合理的国际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