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写实主义”是80年代末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在90年代即将过去的今天,人们回视这一文学现象时,却发现“新写实主义”从来就不曾得到过准确的描述,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曾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实这一现象的命名就很混乱,曾有过“新现实主义”、“新现象小说”、“生态小说”、“后现实主义”等不同的称呼,而“新写实主义”一词的流行无疑与1989年《钟山》杂志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并取得很大影响相关。而更为混乱的是对“新写实小说”范围的界定。在批评家笔下,各路作家都有人被圈入“新写实主义”旗下。这不免令人感到困惑,也表明了人们在…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展现世俗化的生活,“为生存”的写作姿态取代了“为人生”的文学追求,知识分子放弃了对生活的批判和审视,体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与屈从。而在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代社会,新写实小说宣扬的世俗价值观越来越大行其道。我们应该审视和批判新写实小说透露出来的世俗主义价值观,以“入世”的精神积极建设我们当代社会传递正能量、发挥动力作用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郑新安 《中州学刊》2006,(5):270-272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着力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刻画。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叙述的挖掘。“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着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这个话题不知不觉已延续了六、七个年头,至今仍然不见消歇.“新写实”从八十年代从容地跨到九十年代,一直占据着小说创作的主流地位.尽管“后现代主义”的话题在中国文坛上已经出现,但小说创作的重心还没有“后”移.显然,“新写实”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注的、为现实时代所决定的、有牢固现实依据的创作倾向或文学流向.尽管人们对“新写实”聚讼纷纭,但“新写实”的基本因素仍然在继续发展,并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6.
先锋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的重要一脉。即使在先锋小说内部也存在着观念、审美形态及语义分野鲜明的不同类型,“元小说”就是一种在叙事形态、意识倾向上相当前卫,反规范、反传统意识相当突出的一类小说。本文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元叙事”:一种是以西方的解构主义哲学为背景,在叙事策略上对传统叙事规范进行大胆的“戏仿”或拆解,其语义则是反本质主义的。另一种以“新写实小说”为主,其特征是通过弱化作者对文本的干预,从而达到还原生活原生态的目的。这两种类型的“元叙事”形态迥异,但其文化功能却是一致的,即都形成了对传统小说主题如历史进步论、理想主义等的龃龉与对抗。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相对于它以前的文学思潮来说并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对生活原生状态的“还原”,对情感要求的“零度”处理以及与读者的“对话”姿态,都不难在以往的小说中找到先例。新时期文学最后终结在“新写实”这样的“烦恼人生”、“一地鸡毛”之中,实在是新时期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很不情愿接受的事实。“新写实”犹如薄暮时分的晚钟慢鼓,实在不嘹亮,不让人振奋,带着更多的惆怅和感伤。  相似文献   

8.
<正> 崇尚写实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艺术传统,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小说的“写实”艺术从史家的“实录”中脱胎出来而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需要小说家创作实践的不断超越和理论上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写实”的程度与水平,是衡量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小说艺术本体而言,《金瓶梅》在“写实”上有着题材拓新、艺术升华和历史超越性的意义。一、《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不重“写实”,叙事描写游离于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文坛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新写实主义”。先是有一批中青年小说家,如刘恒、朱晓平、李晓、王朔、刘震云、叶兆言、池莉、方方、苏童、格非、余华、李锐等,创作了一批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与近年来我国文坛“先锋文学”有区别的、所谓表现生活“原生态”的小说;尔后有人在理论上加以概括,称之为“新写实主义”;继之则有的刊物,如《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推波助澜。于是,一个新的创作流派悄然而颇有影响地在我国文坛崛起,并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对于这一文学流派的创作,褒贬不一,在理论上也颇有争议。因此,如何看待这一创作流派的出现,怎样评价他们创作的成败得失,成为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就小说界来说,90年代似乎显得尤其热闹。以《钟山》为阵地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还未收场,其它一些刊物又相继亮出了自己各不相同的小说旗号。有趣的是,这些刊物的小说旗号都是以“新”来标举的,诸如“新状态”、“新体验”、“新市民”、“新历史”等等,大有“乱...  相似文献   

11.
一不管人们视新写实主义小说为白猫还是黑猫,大概都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几年领风骚于文坛,最能引起读者瞩目者,当是非它莫属了。一些刊物辟出专栏,为新写实小说搭台演出,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范式和角度,纷纷参与对新写实小说的批评。从理论上来看,新写实小说只是人们在谈论这一文学现象时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各家的说法是不尽一致的。对于写实主义,人们并不陌生,它亦即现实主义,是realism的两种译法。“新写实主义”冠之以“新”,我们在寻究它的艺术张力时,自然要从这个“新”字入手。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小说风行文坛之后,小说家似乎普遍地追求那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写法,平淡人生,平淡故事,平淡讲述。“原汤原汁”“反抗虚构”,“叙述情感隐匿”等等,即便未被列于新写实圈内的作家,也如同被这只无形的魔手抚摸过,很少有人能漠然置之。为意义而营造,为意义而虚幻荒诞好象已是昨天的潮流,昨天的故事。让人不禁疑惑,眼下的小说,在“写实”的墨香中,真的就“实”到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不能动弹?“实”到徒具别无歧义的一种解构:“还原生活”?我们的读者是否因了某些评论的关系正在产生错觉:以为小说虚构的本质业已丧失?应该…  相似文献   

13.
变异中的凸现典型──谈《女巫》的人物性格丘峰从8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风靡着“新写实小说”、“寻根文学”、“先锋派小说”等,使文坛充满具有活力的创新意识,但在这些新观念、新方法、新思维的风潮下,有些人在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上走入了误区:有的人认为文学只...  相似文献   

14.
大凡读过新写实小说的人,都会普遍有一种异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真实,赤裸裸的真实!面对新写实小说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谁都会惊奇地感到,以往裸露在外的观念消隐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自身的朴拙;刻意杜撰戏剧性冲突的传统手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色彩缤纷的生活原色;沉于内心世界和远古梦幻的情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实的大地和大地上的风景;传统的均衡、和谐、严谨的美似乎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惮于“恶”、  相似文献   

15.
“新现实主义”小说延续了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手法,真实地描述转型期现实生活,平实地描写经济大潮中处于困境的人们的复杂关系,是90年代文坛上涌动的现实主义浪潮。其不足在于缺少对所写故事的理性思考,缺少对题材的提炼与开掘。  相似文献   

16.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浅析池莉小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关注城市底层市民的庸常生活,表现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揭示他们卑下的地位和坎坷的命运,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乐趣,肯定他们的世俗欲望和世俗追求,用各种艺术手段去表现小人物的“烦恼人生”。她的作品被称作是“过日子”小说。本文试从小人物的烦恼、婚姻爱情两方面去分析池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浅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渊源李香枫80年代末,小说创作中引人注目的新趋向,莫过于"新写实主义"浪潮。最先是理论批评界开始注意到某些属于现实主义艺术形态的小说创作的新变化,并在阐述和评论这些新变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新写实小说"的种种特征和看法。嗣后...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写实"意向为其极富个性化的文本写实方式创造出必要的前提与内核,在此基础上也就出现了诸如池莉的直白式写实、方方的理想式写实、刘震云的隐喻式写实和刘恒的宿命式写实等生成于新写实小说内部的多元的"写实"表达路径。本文选取池莉、方方、刘震云和刘恒等四位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及其文本作为个案,试图从"写实"意向与文本表达的角度审视之,力求重新认识新写实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写实小说,从总的文学精神来看仍属于现实主义大范畴,是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深化,是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相异的一股潮流。“新写实”的出现,是一批写实型作家审美意识调整的产物。如近期发表的高晓声的《触毒》、赵本夫的《走出蓝小河》、朱苏进的《在绝望中诞生》、《范小青的《顾氏传人》等。这些作品站在时代高  相似文献   

20.
当代武汉作家的小说创作与武汉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方方、池莉的那些被人冠以“新写实主义”的作品问世后,文学批评者发现了她们创作上的地域性风格,并给以“汉味小说”。“汉派作家”等名号。但令人困惑的是:诸多论者都认为武汉的文化特征是“世俗”与“繁杂”,论及作品的“汉味”时也只是多从风俗、民情、方言等外部形态进行总结。也就是说,地域文化特色不明,作家创作中关于地域文化的把握又呈表象化,那么,“汉味小说”的特色与价值又如何能生发呢?在此,对武汉文化性格的剖析和对创作主体文化情怀的观照就成为本文的主匕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