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生态文明之路已走过近半个世纪,从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到生态文明观,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之路的不断摸索,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的理论创新,反映了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生态自觉支撑着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三生”共赢即生态、生活和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共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今后我们必须按照“三生”共赢的原则去发展,特别是在县域社会的建设中,一是坚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同;二是努力打通一、二、三产业,让农民从打通的二、三产业的高额利润中得到合理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积极主张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生态也是生产力;人是自然中多种角色的复合体。同时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对自然权利的一种理性回归。因而,生态文明使发展理念有了质上的提高,成就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经历了从确立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的重大历史性飞跃。人类文明形态重大转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大国责任担当,构成了绿色发展理念演进的时代背景。当前亟需廓清认知误区和实践盲点,深化对绿色发展的统筹方法、核心举措和践行路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面对我国严峻的生态形势,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方针决策生态文明化、生产方式生态文明化和个体行为生态文明化三个层面来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6.
发展理念是引领社会经济朝向新的发展目标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创新应用,是优化我国经济发展路径的指向导。上承中央政府的发展理念规划,下接厦门特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基础上,试图探究五大发展理念对厦门特区城市发展的实践与创新,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厦门发展建设是聚焦新时期战略发展契机,以期推动厦门特区城市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在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工业生产的生态文明等方面存在方法上的局限性、技术上的局限性和效益上的局限性.更新环保理念,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将环保工作的思路由"末端治理型"向"前端预防型"和"全程培育型"转变,对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以人为本"蕴涵着以下三个基本判断:第一,人是目的,强调社会发展"为了谁"的问题;第二,人是关键,强调社会发展"依靠谁"的问题;第三,人是主体,强调的是人的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历了由"谈人变色"到"基本价值"的回归.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人和开发人的过程,是"以人为本"逐步成为引领各项工作的实践理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 现代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必须从这个时代背景出发,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关注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统一协调,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执政理念隐含在政党的执政活动之中,并通过各种执政活动回答“为谁执政”、“怎样执政”和“长期执政”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目的(为谁执政)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手段(怎样执政)的运行结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文明观的升华。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文明理念,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方方面面,需要从理论、实践层面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此,本刊特开辟专栏,约请专家从不同层面对生态文明进行阐述,以期能为生态文明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当代中国的新美育,既要理论上回归“生活美学”,倡导一种崭新的“生活美育”,而且也要在践行上走向一种革新的“观赏文明”,最终其整体的目标就是构建一种审美化的“文明生态”。审美不仅是一种“文明素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人权”。“观赏文明”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感性标志,要从“观赏文明”的建构来走向一种审美化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不是“生态文明”,前者是基础性自然与人类环境的良好基础,而后者则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更高的文明性的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16.
环洞庭湖经济圈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次核心级,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对洞庭湖水质水量依赖性很强。长江三峡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工程,但是其运营后,改变了其下游的水周期,直接导致洞庭湖生态水位下降,进而引发长株潭城市群"水危机"。如果把岳阳城陵矶(洞庭湖的长江出口处)建设成现代化港口,"港""闸"合一,对接三峡水库,是遵循客观规律行之有效的对策,更是对接三峡工程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17.
文明的“脚步”与自然的“印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绵亘漫长的原始文明中,人类运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顽强地向自然界抗争,通过艰辛的劳动为后世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铺下令人缅怀的基石。农业文明的社会生产力一直处于低速发展中,对大自然的改造是温和的、渐进的,对自然资源有限的利用和不自觉的保护,为以后工业文明的巨大发展留下了一个充足的资源空间。工业文明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狂织式的飞跃发展,膨胀了人们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宏愿,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强硬的、猛烈的、超量的,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应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文明──既开发自然又保护自然的新文明,只有把人类文明推进到生态文明阶段,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是要树立生态环保价值观念,二是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经济,三是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四是要强化环保制度的实施.常德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也落实到了城市绿化、亮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这为其他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五生"指生物、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五生"理念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面临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观念,其以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构建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五生"理念的价值取向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五生"理念的实践诉求与归宿,"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过程当中如何运用“飞地经济模式”实现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新难题。文章首先对飞地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飞地经济”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战略中的定位。然后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引入一个包含经济—生态—资源—社会等指标的政府目标函数以确保“飞地经济”模式实现可持续运行,并量化政府目标函数值以使合作双方政府达成互利共赢。最后总结出“飞地经济”模式实现互利共赢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立足本地优势、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规范政府行为、加强顶层设计、激励性与制约性制度相结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