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四○年七月,陈毅同志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主力部队过江的时候,当时正是苏南、苏北磨擦和反磨擦斗争进入最紧张的阶段。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诱降之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制造磨擦事件。一九三九年冬,蒋介石在华北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我粉碎后,又将磨擦的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从一九四○年三月以来,华中的反共风云日紧。以盘踞苏北的韩德勤来说,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为了截断我华中、华北的联系,阻止新四军、八路军南北会师,不断挑起磨擦事件,性质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主要部队密切合作,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并为营救张学良做出努力。在鲁南、晋西北、冀中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敌。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反共磨擦,东北军主要将领予以坚决抵制,部分官兵由此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并悍然制造了皖南事变,将反共高潮推向了顶点。作为中共中央在国统区的最高领导人,周恩来通过与国民党当局的谈判,迟滞了顽固派反共的步伐;在"皓电"发表后,及时为中共中央答复"皓电"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具体建议;皖南事变后,领导南方局积极争取国内外舆论,有力地打击了顽固派的反共气焰,为中共在政治上赢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把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向破裂的边缘,团结抗战的局面有被破坏的危险。在民族革命的危急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策略,打退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局面。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简要论述中共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方针策略。  相似文献   

5.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制造的严重反共事件。事变发生距今已四十四年了,但是对这一重大事件中新四军军长叶挺究竟如何陷于敌手,在各种党史讲义、辞书和革命回忆录中说法颇为分歧,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军长叶挺被俘①或军长叶挺及干部多人被俘②。  相似文献   

6.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发展到顶点的标志。如何解决好这一事件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好事变后的国共两党关系,就成为对共产党人驾驭形势并将其引向有利于人民方向发展的能力的考验。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斗争方针,成功地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皖南事变后,群情激愤,全国哗然。中国共产党内表现出几种不同的情绪。有悲观主义情绪,认为皖南事变就是新的“四·一二”政变,国共两党已破裂,主张忍让。有激进主义情绪,主张在军事上立即进攻,以…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这一反共暴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打退了这次反共高潮。这次反共高潮被打退,表现了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提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动,是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关键,并在国共两党关系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1、国民党顽固派插足鲁西北正当鲁四北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之际,在山东以沈鸿烈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不顾中华民族利益,顽固地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沈鸿烈从鲁西南来到鲁西北,挟其地位插足鲁西北,从秘密到公开阴谋分裂范筑先将军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关系。他疯狂反共,制造磨擦,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破坏日益加剧。鲁西北共产党人为坚持独立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一年,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危机的时刻,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下,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违背蒋介石的意志,放弃反共内战,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仲岳的率领下,于十二月十四日在“剿共”前线江西宁都举行起义,全部加入了红  相似文献   

10.
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协定,两个法西斯国家形成军事同盟。侵华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后,德国由于在中国有巨大利益,所以面临如何应对这一事件的问题。出于与日本共同争霸全球的战略需要和维护在华利益的考虑,德国对七七事变采取矛盾的态度:它虽然清楚事变是日本制造的,却不能谴责日本,声称"中立",并要求英美法等不予干涉,主张所谓东亚民族"自决";它虽然反对日本将反共协定运用于中国,却又利用日本的侵略配合其在欧洲的行动;它虽然反对日本发动对华全面战争,但最终出于全球战略配合的需要而对日让步。随着认识到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国,德国转到调停中日战争上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战时期,美国与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有密切关系,其中美国单方面援助蒋介石在客观上成为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能由此推论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起初,美国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曾经不加干预,但是当皖南事变和第三次反共高潮危及到它的战略计划和远东政策时,它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就采取反对的态度并予以制止。美国单方面授蒋促成内战爆发和美国反对内战的矛盾,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2.
豫皖苏边三个月反磨擦斗争,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1941年春,皖南事变不久,国民党顽固派为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公然置抗日大局于不顾,向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大举进犯。面对国民党顽军的进攻,豫皖苏边抗日军民奋起抗击,历经三个月的艰苦斗争,终因顽我力量悬殊,我军不得不忍痛转移,反磨擦斗争失利。此次反磨擦斗争,我军不仅丢掉了亲手开创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而且人员伤亡很大,是仅次于皖南事变的又一次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1931年8月25日西北军留甘部队,“中央”陆军新编第八师师长雷中田在兰州以军事政变的方式,扣押了甘肃省政符主席马鸿宾,此即当时所谓的“雷马事变”。事变背景是冯玉祥1930年联阎倒蒋的中原大战失败后,企图在西北东山再起,重新建立根据地的一幕反蒋军事事变。事变结果,雷、马两败俱伤,冯部残余在西北地区被彻底消灭,蒋介石控制了甘肃达十六年之久。可以说此次事变是冯玉祥和蒋介石在甘肃政治舞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军队于1941年1月6日至13日制造的皖南事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月17日诬陷新四军为“叛军”和取消新四军番号、革去军长叶挺职务的命令与谈话,将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顶点,成了全面破裂国共合作的开端。这一事件发生在德意日三国已结成法西斯军事同盟,世界法西斯势力空前猖獗之际,不仅危及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亦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时代的封闭半封闭模式,固然与毛泽东的中国观和世界观有关,但从毛泽东的本意来说,在建国前后,是要使新中国对世界开放的,尤其是对美国等西方世界开放。这种开放的战略基点就是他欲使中国“桥梁”于美苏及两大阵营的思想。之所以未能遂“桥梁”之愿而被迫抉择“一边倒”,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战争与革命的历史条件,尤其是美国政府顽固的扶蒋反共政策和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1940年1月“晋西事变”结束后,解放区由于日军的“扫荡”和顽军的封锁,再加上吕梁山上选年又是十大灾年,军需无法满足,经济和物资十分匮乏。  相似文献   

17.
阎锡山轶事     
四十二 杨澄源劝阎投诚 1946年,我军为粉碎阎锡山企图配合胡宗南部进攻延安的阴谋,于11月中旬发起晋西南战役,到30日连续解放永和、大宁、隰县、浦县、石楼等县城,歼敌万余人。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初,曾以推行乡村自治闻名全国的宛西自治派,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和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军事行动中,肃清皇协匪军,使日军无可利用之匪类;阻敌新、唐,请缨杀敌,在粉碎日寇侵陕计划中,圆满完成预定任务,从而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当然,宛西自治派在抗战中也曾消极抗日、制造反共磨擦事件,这些是应予揭露和抨击的。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爆发后,共产国际及苏联对事变抱两种态度:一是责难,二是主张和平解决事变。本文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此进行详细分析,认为共产国际及苏联对西安事变的责难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和完全错误的。至于它们对西安事变所抱的第二种态度,看起来似乎与中共中央的主张相同,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是根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的不同,由此产生了两者在如何处理蒋介石的具体问题上的不同。共产国际及苏联想以无条件释放蒋介石来换取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无异于支持蒋介石的反共内战方针。  相似文献   

20.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震惊中外的反共事变,对国内外有深远影响,所以历来是史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打例“四人帮”之后,又发表了不少论文,从观点的论证到史料的分析均出现了不同看法。本文就争论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一)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皖南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当时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下,从客观到主观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