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仅是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而且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其凝聚力、吸引力,就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一种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价值理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成对客体精神质量的批判和建构,从而真正体现人的本质。它的内在规定性由四个方面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一种目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是一种批判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是一种建构理性。这种内在规定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是因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人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对立,导致了价值目标的差异。这种针对价值目标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就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大学是理性的组织。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探寻理性的历史。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理性的产物和工具,是探索高深学问和普遍真理的场所。鉴于理性、认识论与大学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澄清大学"理性之源",促使大学回归理性,就成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迫切现实诉求。基于上述背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界有两本关于大学理性研究主题的专业著作相继出版并颇受关注和好评,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新华文摘杂志社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的内容是语言及语言作品,而语言是心灵的符号,语言作品是心灵的肖像,所以语言教育的性质就是心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心学"说相对立的语文教育"工具"说,在语言的本体、生成、归属等根本问题上对语言的性质作了错误的认定,也就对语文教育的性质作了错误的认定,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危机.为了纠正语文教育"工具"说的偏失,要以"心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走向,以"着眼心灵"作为语文教育的母题去施教.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论原创首先意味着教育学要成为自身.教育学缘何"殖民化"就逻辑地成为教育理论原创这一课题必需解答的问题.目前的教育学存在着一种狂妄的理性,没有区分教育学的实质研究对象和形式研究对象,成为一门没有限度的学科.其逻辑结果是移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分析框架、思维方式等,从而被殖民化.这是原创性教育理论缺失的前提性原因.教育理论原创的产生需要一种谦逊的理性,谦逊的理性规约下的教育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尊严.  相似文献   

6.
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这一工作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试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途径的拓展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求增强这一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手机功能不断拓展,手机媒体成为发展最迅猛的新媒体。手机媒体独特的运行机制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助推他们理性批判能力发展,其所承载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这些都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使既有的教育方式收效甚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藏教育目的、鼓励学生参与、尊重学生地位等举措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在手机媒体境遇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微媒体"的教育功能、整合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吸引力,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8.
"有教无类"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是教育伦理中最为基础性的伦理价值目标,其倡导的是一种教育公平精神。用教育学和伦理学这种跨学科研究法对其进行论述,阐述了它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对道德主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重新思考和探究"有教无类"这一充满理性和智慧的思想,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实用理性教育观的合理性--从为生存而教育谈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人类的理性是在人类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结成的,人类理性的第一功能就是实用理性。在人类社会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教育首先是要满足作为工具的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在人类正在迈向的学习化社会,更凸显了实用理性及其教育观的合理性。在当今时代,理想的教育的主要形态就是理想的实用理性教育,而诗意的、浪漫的、超越功利的教育只能是作为实用理性教育的必要张力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韩愈<师说>与明末张履祥<处馆说>中"师道"的比较,不难揭示出晚明士人对基层社会教育中"道体下移"的种种感悟.这种"道体下移"实际上反映出了晚明基层社会教育--尤其是经学教育--工具理性的强化.经学教育中对生活理性与理性生活之养成能力的下降,成为晚明基层社会教育的一个困境所在.这种困境的形成,从根本上说,乃是由于晚明社会变迁中"仕途经济"的强化,以及"科举必由学校"的体制效应使然.这种教育困境的濡染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动了晚明塾师自身职业生存伦理,从"传圣道"向"做生意"的潜在转换与异变,这也成为晚明基层社会教育困境深化的一个外在表征所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关怀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品格,体现着教育的本真涵义,是对美好教育理想的关注.教育的实质就是在于对人的呵护与培育,教育关怀应始终渗透于教育现实之中.终极性教育关怀意味着对人的未来、对人类的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这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生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注与关怀,也是一种不仅使人知道"人何能生".还要使人知道"人为何生"的教育,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角度讲,教育精神是科学的、文明的、进步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一种理性的、自主的、坚定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理性的启蒙意识、批判意识、建构意识的体现,是美好的教育理想、教育境界的体现,是高尚的教育品格、教育情操、教育气节的体现;从微观层面上讲,教育精神指有教育理想、教育个性和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这一工作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试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途径的拓展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求增强这一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这一命题放在今日仍然不落窠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国家,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种子理应在这片土地开花结果。研究从哲学角度上的功能、价值、功效概念入手,进而延伸到教育功效理论的研究视域。在此视域下,教育与哲学间的"场域间性"就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与教育活动中的三主体,即社会、个体、整个教育系统间的三种互动关系。这为理性审视我国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索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取得实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能有效地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哲学教育是一种使人智慧但往往落后于生活的反思性教育,科学教育是一种使人充实但往往沉迷于世界的事实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基于哲学又超出哲学、源于科学又超越科学的指向理想的意义体验教育;作为"信仰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政治选择、圣化道德素养、塑造高尚人格;作为"信仰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任务,就是着力培育大学生的信仰感情、信仰态度、信仰行为,从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生存哲学视野中的自由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适合工业文明、为工业社会服务的教育.可以说,传统教育就是"工业化教育".新教育,是信息文明的产物,是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教育.新教育,在技术形态上就是"信息化教育".工业化教育向信息化教育转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西哲学最重要的差别乃在于中国传统哲学没有产生西方哲学的概念形而上学观念,即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所特有的"本体论"。中国哲学具有"受指主义"的精神气质,这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乃至人的精神气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语文教育的哲学气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缺乏奠基在语言的逻辑性之上的独立的理性精神。现代语文教育应呼唤健康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大学的主流文化与"以善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是大学的主流文化,两种文化由于"人化"的本然性和真善美的最高价值诉求而内在融通.两种文化的本质内容通过大学的主流教育即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表现出来并得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融互动、互异互补.两种教育的根本点和本质内涵是"止于至善"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将成为当代教育的理性选择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