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历来囿于“关心渔民、歌颂新中国”一说。此说集中见于周振甫先生的《毛主席诗词浅释》一书。周先生解释“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为:“大雨中‘白浪滔天’的海上景象,是波澜壮阔的,是非常雄壮的,诗人具有阔大的胸襟,所以爱这种雄壮的景象。”却将“秦皇岛外打渔船”从上韵(句)中取出,与“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合为一韵句解释,因而“知向谁边”是诗人看不见渔船,流露的是对渔民的关心之情;  相似文献   

2.
反评吴小如先生对我的批评靳极苍《名作欣赏》1997年第1期,刊载了吴小如先生文章,反对我对周振甫先生关于“五鹿”和“观鱼”的解释,辩论出真知,我很欢迎。可是奇怪得很,吴先生引了我解释柳亚子先生《七律·感事呈毛主席》的前四句后,批评我说:靳老批评周振甫...  相似文献   

3.
胡安康同志《“漫道”质疑》(贵刊83年第一期)一文,对“雄关漫道真如钦,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句中之“漫道”认为应是“漫漫征途”或“漫长的道路”之意。这是不妥的。因为:第一,若把“漫道”解作“漫漫征途”,与“雄关”构成“一对并列的偏正词组”,那么“真如铁”则必是对“雄关”和“漫道”的共同修饰语。用“真如铁”修饰“雄关”,形容其坚固,是可以的;若修饰“漫长的道路”,则准成立。第二,据我所知,对“漫道”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枉然说”或“徒然说”,如周振甫《毛主席诗词讲解》、《语文学习讲座》1965年28期中的有关解释、长春1967年刊印的《毛主席诗词讲解》的补注均持此说。这种解法,完全可以。另一种便是解作“莫说”、“不要说”。“十年  相似文献   

4.
<正>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公与之乘”一句,我对课文后边关于此句的注释有异议。请看课文后边的注释:[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词,他,指曹刿。(见初中课本第五册)很显然,此句的注释是把“乘”当做动词“乘坐”讲了。我以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乘”(shèng)在古代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相似文献   

5.
《诗经·小雅》的《采薇》诗,末章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诗话家作为反衬的例子。例如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评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周振甫的《诗词例话》更具体地指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士兵回来时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描写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偷句、袭用与点化等手法,既有抄袭的嫌疑,也有继承的关系和推陈出新的美学特征。 (一)偷句。所谓偷句,也就是后来作者基本不作改动,用“偷窃”的手段将前人的名句切入自己的诗词作品里。这种情况反映在诗作里,除个别是运用得好的,或是用来评诗之外,常常被人认作行窃,或者是游戏笔墨。例如,《古今诗话》载有一个笑话,讲的是宋时名僧惠崇的故事。一日惠崇作了一首《题杨云卿郊居》的五律,其中一联“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特别自负,拿来给人看。他的师弟嗤之以鼻,即写诗嘲讽:…  相似文献   

7.
王润民 《老友》2012,(7):16-16
退休后,我告别了繁忙的工作,步入了东篱采菊的悠闲生活。2003年.我幸运地买到了一本刚出版的黄志浩著的《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黄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这本书是他积多年教学经验之作.对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为了在自学中领会释义.我又买了一本《古代汉语词典》。循此,我开始了对古代诗词知识的系统自学。  相似文献   

8.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一成语,用来鼓励人们多多读书,以求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宋太宗赵光义很喜欢读书。公元977年,他命令宰相李日方主持编辑一部百科辞书。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编出三大部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特别是《太平御览》,前后编了六年,全书分五十五个类别,共一千卷,总字数达四百七十八万。它是我国古代最富有学术价值的巨著之一。据说,宋太宗很喜欢《太平御览》,他每天要看三卷,如果因为事忙当天来不及看,第二天一定挤出时间补上。有的大臣对宋太宗说:“陛下要处理国家大事,又要阅览这部大书,实…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五年前后,一向高喊对古代文化遗产要“砸烂一切”、“彻底决裂”的“四人帮”,突然对古典诗词发生了“兴趣”,江青多次吟咏唐宋诗词,张春桥在暗室里写下《有感》;“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梁效”几乎同时在七五年二月抛出了三篇评论古典诗词的文章,即《论刘禹锡的政治诗》(载《红旗》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刘诗》),《论李商隐的无题诗》(载《历史研究》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李诗》),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8,(5):4-5
蓝天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弟,家里的大人大多不看书,最早的文学方面的熏陶来自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念过书,他每天晚上给我讲,讲的多是《西游记》,还有一些公案,但是讲得多了,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于是,蓝天野上小学后不久,有一次书店拉了一车书去学校卖,蓝天野的祖父就吩咐孙子买几套书回去,“他看完给我讲,当时买了《水浒》,还有一些民间的说部,都是说书人传下来的书,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除了祖父,蓝天野的父亲也识字,“我印象中他很聪明,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  相似文献   

11.
在讲到茅盾的《虹》的时候,一般都会提起《虹》没有完稿的事,因为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虹》在结构上存在着“头重脚轻”的问题,而且它的不是结尾的“结尾”因此也显得很是草率、粗糙。可是,没能续写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深究。作家自己有过解释。笔者看到只有在邵伯周先生的《茅盾的文学道路》一书中,有过专门的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毛泽东诗词与古代诗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作者认为:毛泽东从陆游的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毛泽东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源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斑竹一枝千滴泪”源于刘禹锡的《潇湘神》和《泰娘歌》。毛泽东的诗词既源于古人,又高于古人。此外,作者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人墨客,大都有一种“月亮情结”。可以说,那一轮千秋明月照彻了诗坛古今,与中国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多元化,与《诗经》六义一脉相承,极大地拓宽了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也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4.
我在《关于阿 Q“革命”的初探》(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三期;(下简称《初探》一文中,针对那种对阿 Q 性格中“革命”因素渲染过份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阿 Q 不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阿 Q 在鲁迅笔下是一个否定的典型,对于阿 Q 的所谓“革命”也没有抱任何赞扬与肯定的态度。马冀同志对此提出了批评与指责(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四期《也谈阿 Q 的“革命”及其典型性》;下简称《也谈》),这是正常的。因为,我的一些看法,如在《初探》一文开头时讲的那样,是很不成熟的,有些观  相似文献   

15.
“处”字在唐宋词中,一般都是作“地方”、“处所”解,表空间概念.有时也作“际、时”解,表时间概念.对此,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已有论述.这里我们要讲的是“处”字的一种特殊用法:一身同时兼二任,既作“地方”、“处所”讲,又作“时、际”解.且看几例:李珣《南乡子》:“相见处,晚晴天,  相似文献   

16.
我爱读毛主席的诗词,尤其喜爱《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首。它们分别作于1925年和1936年2月。在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0首《毛泽东诗词选》中,从1925年到1936年2月这11年间作有20首。这11年对毛主席一生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这期间从在湘赣组织秋收起义到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其中经过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可以说毛主席的鸿鹄之志和伟大抱负已初步实现。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期间可以说毛主席诗词的总体风格和成就已基本形成,其意义和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它们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的思想风格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隐形的翅膀     
《士兵突击》是去年很“火”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讲的是士兵许三多在军队里所经历的事,宣扬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电视剧很长,我没看完,但第10集我看了两遍。其中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炎热的夏日,许三多双手紧抓单杠,手臂和腿绷得直直的,整个人以单杠为轴心飞快地旋转着。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已有40年的历史,订阅贵刊已有12年,我很爱看这本来自家乡的《专业户》,出于职业的习惯,我最爱看贵刊的“专业户特写”、“致富经”、“良种介绍”,还有开办不久却办得很好的“曝光台”栏目。近几年来,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宣传品种时往往只讲优点,不讲缺点,更有甚者竟欺骗勤劳善良的农民朋友,以劣充优,以  相似文献   

19.
从刘耀辉的新闻作品看“天府之国”四川前进的脚步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邱沛篁在我的印象中,刘耀辉同志是一位很勤奋的新闻记者。继近几年他的《张蓉芳传》、《人生的价值》和《新闻写作》三本著作正式出版后,现在他的《新闻作品选集》又问世。我以为,这是很值得祝...  相似文献   

20.
刘敏美 《源流》2023,(3):30-31
<正>儿时的我对党的印象很朦胧很模糊,在懵懂的我心中,党是一件件动人的革命故事和一个个伟大的英雄人物。依稀记得那时我很喜欢听长辈、老师给我讲水口战役中动人的故事,如《一块银元》《提前割稻谷送红军》,有时会陪家中的老人一起看他们那时代的革命电影,黑白的画面在电视机里一幕幕放过,但是不灭的历史情节在我心中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