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冬日>是梶井基次郎在伊豆汤岛完成的第一篇作品.它和以错觉和幻觉为特征的第一期作品相比,增添了浓重的绝望色彩.同以<冬蝇>为中心的第二期作品相比亦有显著差异,即未完全达到以<冬蝇>为中心的第二期作品中以"暗"为象征的观念上的绝望.<冬日>是梶井文学从第一期向第二期转化的分水岭,是第一期向第二期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冬日》是日本作家梶井基次郎迎来自己文学转折的作品。作品中采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将风景、主人公的心理转变及作品主题的转换联系在一起。在主题转换的同时即承接了以《柠檬》为首的前期作品,又开启了后期作品的主题。《冬日》在梶井基次郎文学中的过渡特质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艺文志派”是东北沦陷时期创作最丰富、活动最频繁、其背景和构成也最复杂的一个文学派别。本文从把握该派成员在一种急于在文学上“造坛”的心态支配下,从最初借助一般日本文化人的力量来发展“满洲文学”到同日伪官方发生联系的历史过程入手,剖析了构成该派主要创作倾向的“写印主义”的实质。本文进而分析了艺文志派4位主要成员从不同侧面对外来文学的借鉴和在不同程度上对民族文化的固守,认为以忧虑低沉的笔调展现“暗”的现实世界和在艺术表现上的“深藏”,成为该派竭力避免自身沉沦和触犯当局禁忌两种危险的努力,而这种努力造成了该派作品思想内容的斑杂和艺术技法的多变。  相似文献   

4.
“采莲”活动在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这一古老活动的影响下,以“采莲”活动为主要对象的“采莲”诗词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大主题.纵观“采莲”诗词发展的过程,从屈原作品中类似“采莲”的作品到近代“新月派”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各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在遵循文学传统惯例的基础上又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中国诗词艺术成就斐然的唐、宋,更是表现的明显,两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在场景描写、抒情特色等方面均表现出相似和不同.  相似文献   

5.
有岛武郎是日本近代文学“白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为探索人生的奥秘而成为基督徒,随着对社会、宗教认识的深化而告别了上帝。但基督教的“罪与罚”等思想意识却是他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同时也是他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有岛武郎的作品中,他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近代社会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与基督教文化的“罪与罚”理念的冲突,提出了人类拯救与自救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医生角色不时地作为一种承担特殊社会意义和负载作家审美理想的独特形象进入文学的视野.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和文学语境的变迁,文学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与内涵亦不断演变.以“医者”形象变迁这一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相关文本,研究西方文学不同时期作品中“医者”形象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从《圣经》神话中医治一切的上帝到现代派作品中接受过医学教育并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医生,西方文学经典中的“医者”形象经历了去神性化的过程.同时指出,不同时期的“医者”形象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医学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作家对医生角色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考察老舍与同时代几位中国作家的关系.鲁迅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韧性战斗精神对老舍的人格构成有潜在影响,并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步深化和强化.老舍作品继承和弘扬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题,并在审美追求上趋于同一.老舍与文研会几位代表作家有着精神和情感的共鸣.茅盾和老舍的共同追求表现在:以不同的风姿丰富了20世纪都市文学的广阔天地,创造了堪称“中国现代史诗”的宏篇巨著.老舍与许地山的宗教意识有着某种契合,其作品与冰心的儿童文学精髓相接近.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中期,“多丽丝·莱辛研究会”先后两次在美国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讨论被喻为英国“当代最优秀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作品的文学主题。专家云集,意见纷呈。笔者认为,尽管莱辛世界知名,作品浩瀚,但纵观其作品,仍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前后一贯的基本脉络,那就是当代政治和妇女命运这两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这是莱辛作品的两个最基本的主题、最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初大陆的留学生文学的创作,由于渐渐由此岸文化融入彼岸文化,而在作品的主题上、心理描写上都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重大转换。在形象的塑造上也出现了不同于“打工仔文学”时期的“新人”,即那些已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留学生。本文对这一创作视角转换的原因及其内容作了分析。认为这一“新人”的出现,是种很可注意的转折。留学生文学或许会以此为契机,最终会成为反映融入彼岸文化后的留学生文学,一种新的海外华文文学。  相似文献   

10.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但他的诗也不乏特色,而对苏辙诗的研究却甚不多见。在苏辙诗中,熙宁元丰变法时期的作品是其精华所在。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辙诗可分为前后两期,彼此不同而又一脉相承,都表现了政争中不屈的精神。苏辙诗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北宋中期文坛,受政治变法的影响,其主流可说是变法时期的文学。苏辙诗又一次证明了当时文学的这一特质,他的诗是变法时期文学的一页。论苏辙诗兼论当时文学的性质,就是本文写作的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11.
浅析《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的两种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者对作品意义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文学能力”(literarycompetence)。不同“文学能力”的读者会从不同的阅读视点来理解作品 ,从而会使作品中的同一意象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这些不同的意象意义同样可以用来解读文本的整体意义。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具有点题作用 ,对该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试从两个阅读视点分析狮子意象所负载的两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以求解析《老人与海》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学体系。中世纪文学历来被认为是“黑暗时期”的文学。中世纪社会初期,由于蛮族入侵后对古代文化的野蛮摧残,基督教文化排斥和敌视一切世俗文化,以及经济穷困、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的社会现实,文学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和束缚。文学同其它意识形态一样,沦为神学的奴仆,大量作品被宗教神秘、来世幻想和禁欲主义的阴影笼罩。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相似文献   

15.
依据作家的写作动机以及作品主题,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至80年代中期,少数民族小说主要追求地域乡土特色;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民族文化特质成为少数民族小说的核心主题;90年代后期以来,自然和文化危机成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普遍焦虑,其作品呈现鲜明的文化生态意识。三次转向背后是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和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内涵的变化,或可以此为启发反思并深化当前的多民族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斯是秦朝唯一在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文人,李斯的作品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作品《谏逐客书》,中期作品七篇刻石文,晚期作品《奏请秦二世行督责书》等。三个时期的作品都有着突出的文学表现,在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水浒传》上梁山入手 ,论述了明清几部奇书都把故事环境置于一个“诗意栖居地”中 ,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深入到人类精神的最深处。作品运用“寓意———反讽”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小说人物行为的否定 ,继尔否定了“诗意栖居地”的存在 ,这正是这几部伟大文学作品所提示的深刻主题 :通向天国的路已经阻断。作品无论在艺术还是思想方面 ,都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张洁自开始创作以来,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亿万读者,20多年的创作生涯,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部历史,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思想意识的交融。文学实际就是古代的神话原型在各个时代的“置换变形”,从“斯芬克斯之谜”、“美狄亚”两个原型意识出发,可以体会到文学的神话主题在张洁作品中的复苏。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由《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首先倡导,台湾文坛上出现了一股“报导文学热”,还不断进行评奖,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那么,台湾为什么会出现这段报导文学的繁荣时期?台湾对报导文学的认识如何?它的功用、特征是什么?它属于什么范畴?指导创作的理论是什么?过去的几年中,在台湾的新闻界、文学界以及高等院校中,对这些问题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研究和探讨这些理论,对了解台湾报导文学的历史与发展,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等待是经验时间的一种特殊形式,文学作品中的等待折射出了不同时期人类的时间观和精神向度。时间从最初的"测度"到直面"本真",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动的阐释。不同时间观的出现也同样起着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时间观的流变反映了文学思考从对外界的关注向内转的演变过程。文学用具体情节和人物表达出了时间与等待这个深刻哲学命题的思考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