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497份辽宁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采用mlogit模型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环境与其年老后的定居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环境越好,越倾向于年老后在城市定居;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质量和人均居住面积的提高,年老后定居城市的概率上升;邻居类型对农民工年老后的定居方式没有显著影响;在县城务工的农民工比在省城务工的农民工更可能在年老后定居城市;与女性农民工相比,男性更偏向于年老后回农村居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年老后定居城市的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否增强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意愿和能力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途径之一。根据贵阳市农民工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个人综合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满意度对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所在地与打工地距离越近,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城市居住时间较长,全家迁移,住房条件越好,已婚,对收入水平越满意、对工作环境越满意的农民工,越倾向于长期留在打工城市。且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倾向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代际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农转居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演变的必然趋势,已成为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南昌市青山湖区、新建区的城乡结合部和若干农民工集中求职点进行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专家的咨询意见初步推断出影响农转居实现的因素,主要来自经济、教育、心理及社会四个方面.为进一步探究这四方面因素对农转居实现的影响程度如何,基于调研的原始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转居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月均收入、教育水平及社保覆盖情况对农转居的实现呈现正向促进作用,而回家次数则与农转居的实现概率呈反向关系,其中月均收入和社保覆盖情况对农转居实现的影响程度最大.最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共政策,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农转居.  相似文献   

4.
基于 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 201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居住隔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居住隔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大型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明显。居住隔离通过影响城镇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间接影响个体城镇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适应状况,进而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和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提供重要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进程中规模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晚婚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基于推拉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百村调查”数据和全国宏观经济发展数据,通过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深入分析城镇化因素在微观、中观及宏观层次对农业转移人口初婚概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首次外出务工时间与男女两性的初婚概率均呈正相关关系,首次外出务工距离则与之呈负相关关系;(2)务农显著提升初婚概率,且对女性影响更大,农业年收益仅对男性初婚概率有提升效应;(3)老家房屋价值、在县城是否买房对初婚概率影响显著;(4)村庄离县城越远的男性初婚概率越小,户籍地地理位置、第三产业占比、人均GDP及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均对两性初婚概率影响显著,初婚概率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降低。由此,优化个体就业模式、提高家庭及地区城镇化水平、给予低收入群体适当的购房补贴等,有利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初婚概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原来狭小、阴暗的旧屋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居住环境的改变不仅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人的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据统计,人的一生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住宅内度过的。如果一个人活75个春秋,那么,他大约有50年是在居室中生活的。可见,住宅对人有多么重要。按照国际规定,人均居住面积最低水平是8平方米。研究表明,居住面积越小,住宅内的细菌总数越多。有人曾做过测定,当人均居住面积由3平方米增加到4平方米时,细菌总数减少三分之一,如果增加到人均8平方米时,细菌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镇人口正飞速增长.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需求和有限的城市住宅用地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在人均居住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改善居住者的居住环境刻不容缓.合理的家具设计是改善这一情况的可行方式.研究基于狭小居住空间的家具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参与主体,其参与意愿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全市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为深入了解京郊农民对城镇化的意愿,作者借助北京市农村改革与发展观察点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针对京郊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流转、转移就业、农转非和上楼居住等关键问题开展农民城镇化意愿调研。本文重点针对京郊城镇化进程中农转非和上楼居住两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推进京郊农村城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9年从广州、福州、郑州和武汉四个城市实地收集的764份数据,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构建理论假设,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析“新户改”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户籍转换意愿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越符合经济理性、权利歧视规避和承认渴望的动机特征,其愿意转换为城镇户籍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对这些动力作用机制的偏离或“抑制性”越强,其保留农业户籍的倾向性越高。该发现证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动力机制在农民工户籍转换意愿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突出作为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属性的农民工个体在户籍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追逐导向、权利维护诉求、社会承认渴望的逻辑行为特征,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的多元动力结构和复杂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购买住房是农民工融入城镇社会的最终目标。通过对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居住在出租屋里362名外来农民工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房租、生活成本(不含房租)、居住人数、住房满意度等4项指标是影响农民工在打工地城镇购房计划的显著因素。房租越高,越愿意买房;生活成本越高,越不愿意买房;出租屋内居住的人数越多,越愿意买房;对出租屋的满意度越高,越不愿意买房。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进城,大多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廉租房内,形成了城市中的农民工聚集区,即棚户区.调查发现:居住在棚户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总体生活状况较差,对于棚户区环境、自己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的要求非常低.改善棚户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应三管齐下:一是加强改造与管理,强化棚户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自治社区,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区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三是建立社区社工服务站,拓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阶层的主体,他们对市民化的强烈愿望与尚未准备充分的城市相关改革之间错位严重,"准城市化"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影响和阻滞了中国城市化的正常发展与国内需求启动的进程。以启动内需为着眼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意愿、生存能力等因素,应按照"东小西大"原则,积极推进优势县域城镇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从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住房和社保问题,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影响村镇人均住房面积均衡性因素的看法,应用洛伦茨曲线,探讨人均纯收入对村镇居住区人均住房面积均衡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洛伦茨系数进行验证及分析,结果认为目前人均纯收入对人均住房面积的总体差异影响不大,人均住房面积处于较绝对均衡状态,政府不必担心人均住房面积差异性的问题,同时作者指出在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异下,由于人均住房面积较绝对均衡,投入单位住房面积的建造成本差异较大,这造成村镇住房面貌、质量差异悬殊,因此这较均衡状况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住宅的建设,政府在村镇居住区规划时应该扩大人均住房面积差异,不求人均住房面积均衡,力求注重村镇景观和提高住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省402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对农民工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及退出条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揭示出影响农民工承包地退出意愿的显著因素。研究表明,对农民工土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分别是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城镇定居意愿、人均耕地面积、地区经济状况、村距最近县城距离、农田灌溉条件、农地流转情况等,据此提出了促进土地承包权良性退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推进城市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城市化的重点则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由于历史、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工资待遇、劳动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市民待遇缺失。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填补法律法规空白和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保障农民工市民待遇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也是推进城市化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剖析番禺区及大岗镇政府在出租屋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方面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以屋管人"的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构建了番禺区及大岗镇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指标体系,并对政府管理服务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政府管理服务流动人口的机构逐步增强,人员逐步增加,公共服务支出逐年增加;2007-2009年,番禺区及大岗镇流动人口人均公共服务支出在1 000~2 000元左右,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人均支出与人均GDP的比例在3%~5%左右,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人均支出只相当于其创造财力的1/7~1/4;政府管理服务经费主要来源于"两费一税"的返还。提出实行制度创新,加强对农民工及其家庭的管理服务将是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农民工的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及其社会环境的探究,进行了对改善农民工生存困境的思考,认为必须要关注农民工的职业健康和创建安全的劳动环境,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及其构建农民工的新形象,为农民工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出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问题是实现农民工自由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