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文明演进是在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中完成的。伴随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媒介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凝结成了不同的消费文化。从前现代满足生存必需之消费,到从众心理的现代大众消费,再到表征意义的后现代符号消费,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看待媒介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正负效应,存在着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两种态度。  相似文献   

2.
胡鹏林  朱维 《学术论坛》2004,(3):104-107
在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向过程中,文化研究以反对文学艺术的自律为契机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和现代与后现代的断裂处,文化研究必然出现种种弊端。知识分子为了改善边缘地位,利用文化研究使自己重返中心,这也使得文化研究染上功利性和偏激的文化情绪。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和存在的缺陷中可以看出,彻底的边缘化是知识分子和文化研究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3.
韩若冰 《东岳论丛》2015,36(1):61-71
日本动漫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后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直接影响日本社会消费文化而生成的结果。而由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文艺作品而衍生出来的角色、角色消费和角色市场则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日本符号消费的典型表现。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发展和角色消费异化的消解,日本动漫角色消费模式逐渐从"物语消费"转向重新"组装"角色元素的"数据库消费"。这种角色消费模式的自然建构不仅反映了日本动漫文化产业的开发深度,而且也给动漫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理论家鲍曼认为,后现代性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的性质和消费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自由依赖于其消费能力,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特点,社会控制模式以诱惑取代镇压,消费者被难以逾越的消费欲望的霸权所统治。因此,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欲望是一切流动性和不确定的根本原因。流动的后现代性中的消费方式并没有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也逐渐消失殆尽。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只有通过寻求个人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和个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文艺大众化"问题,走过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历程.在启蒙时代(现代),文艺大众化是少数知识精英"化大众"的口号,体现的是精英阶层高雅的审美趣味,具有脱离群众的倾向.后现代,由于经济、文化、政治的原因,"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它颠覆了启蒙时代的文艺大众化的精英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转变.当然,后现代的"大众化"并不完全等于文艺的大众化,它是资本刺激消费欲望、实现增值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体系中存在一种内在矛盾:从他的后现代基本理论上看,他有支持消费文化的倾向;但从他的后现代艺术来看,他又是极为推崇先锋艺术的,这就体现了他的无奈.一方面,利奥塔认识到了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仍希望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7.
刘春阳 《兰州学刊》2012,(11):91-95
新世纪以来,融合了武侠、动漫、科技、网络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玄幻小说成为网络文学的领跑者。玄幻小说的一统江湖,与消费社会里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市场化逻辑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之间断裂的一种表现方式。更为根本的是,玄幻小说的出现与繁荣,反映了社会整体世界观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现代社会理论家们的批判正在迫使许多社会学理论家们重新考虑他们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预设 ,去重新关注那些从事后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分类、流通及消费的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后现代主义者们所创造的许多理论观念正在逐渐地被整合到社会学中去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文化变迁代码 ,也同样在阐述和叙说一种新的变迁的社会秩序 ,因此作为关注人性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学不可能漠视后现代理论的发展 ,社会学必须以自己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后现代理论。  相似文献   

9.
为阐释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态势,鲍德里亚使用了"类像"这一关键性术语。类像化将消费社会带入审美社会、泛审美社会,是对传统审美、现代审美的整体转型。碎片化、即时性的形态特征和海量复制、重组拼装的形成机理,决定了缺失"审美内容"的类像对于后现代审美的顺应与契合。"超美学"是类像化成就,它在审美对象、审美本质、审美效应上有悖审美的原初本意,是对美学的偏移和背离。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与西方发达社会相似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后现代的文化消费主义。本文选取了“历史题材、怀旧意识、金庸神话、小资情调、身体文化”五个主题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坐标来描绘消费社会的文化地图,探讨文化消费心理与意识形态格局。本文认为,文化研究有助于知识精英把握日渐模糊的文化地图、应对文化转型的现实挑战、尝试建构后现代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1.
张筱薏  李勤 《学术论坛》2006,1(9):35-38
传统经济学奠定了对消费的最初界定,即消费即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然而,消费不只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离开使用价值消费的经济学视角才能深入到消费的本质,消费文化就是对使用价值消费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在消费主义流行的时代则走到了一个极端,又带来某种后现代的弊端。文章以此为线索,厘清了消费、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并力图梳理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深广的社会文化视角考察审视了社会心理学目前正面临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实证主义方法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向强调理论和方法之多元性的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转变,并视其为一个更大更深远的人类知识及文化转变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分析了关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构想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启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当代都市建筑广告内容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商品消费、身份象征和社会权力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所蕴含的后现代因素,以及这种因素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在当代都市建筑广告中,现代都市已经不仅仅是外在建筑的简单组合,而是种种现代和后现代因素的组合,从而构建出一个多元、模糊、流动的现代都市空间。这种都市空间的视觉想象背后,隐含着消费、象征、权力等多种后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14.
管宁 《人文杂志》2004,(6):110-114
本文从消费文化语境的角度,运用后现代理论,分析论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美感形态的变迁.认为在中国初露端倪的消费社会中,文学创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写作已日益走向商业化,从而深刻影响了文学的美感特征,显示出明显的物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人类审美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阶段.审美文化要么是后现代的,要么是前现代的,而它恰恰不是现代的,审美文化能够越过现代这一中间地带而在前现代与后现代遥相呼应、首尾衔接,其原由盖在于这两者都被日常生活内容所充盈.后现代审美文化的去分化趋势表现为"内爆"现象,它是信息、意义、经验的引爆,是形象、符号、象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固有界限被夷平.审美文化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元素,它像一种粘合剂渗透在众多领域之中,将林林总总的生活内容粘结起来,使得这些相互分隔的领域之间达成交流、跨越、沟通、综合,这一特点恰恰与后现代去中心、去边界、去分类的时尚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迄古至今,虽然人类消费模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一直到后现代社会它才发生了彻底的质变。消费模式的伦理嬗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后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逐渐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消费从生产的附庸转变为重心地位;二是在消费行为的价值选择上,从勤俭节约到消费正当,乃至奢侈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对其符号价值的消费。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理论中,对大众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向。在这种语境中所理解的“大众文化”,主要是从它生产的条件和消费群体及其消费方式着眼的。它的生产条件包括3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产品被快速地复制;二是文化生产的主体掌握和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三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心理基础。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大众消费文化的方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有意义的生产。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及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是商品化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是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则是当代社会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的产业化方式。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也制约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桂林旅游业也不例外。从伦理层面上,如何改变消费伦理理念,构建新的消费伦理观,即从消费主义到消费伦理的转变,从不可持续的消费伦理观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伦理观转变,是促进桂林旅游新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提倡适度消费、节约消费,提高桂林旅游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是当今西方文化领域中出现的一股最新思潮。它的出现,意味着旧观念的彻底崩溃。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刚刚进入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初期,对后现代主义的若干概念不乏模糊、错误、甚至相互混淆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概念稍加澄清。一、后现代状况“后现代状况”一词.最初是李欧塔的PostmodernCondition一书的书名。此书名在我国的译法有“后现代环境”、“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条件”等。后现代状况是指现代社会后期出现的酿育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状况。李欧塔在提出“后现代状况”时,主要考虑的是后现代的知识状况。未…  相似文献   

20.
西方工业革命演绎了一幅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两大阶级对立、无产阶级文化批判与社会革命的历史图景.现代社会的发展造就了文化批判现代转向的当下境况.孕育于又超越于“现代性”的“后现代性”再演绎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批判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