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现在住的地方有些特别,是二十几年前安置部队离退休干部的一处3层楼房。因此,整栋楼居住的几乎全是老人。为了照顾年迈的姥姥、姥爷,4年前我搬到了这里。特殊的经历使得老人们生活富足,也使他们生活节俭简单。周末的时候,儿孙们会从不同地方赶来,院里车辆来往着会热闹一会儿。平时缺少人声的院里显得异乎寻常的安静,大部分时间老人们都独居,邻里之间也很少走动。  相似文献   

2.
魏尊 《新天地》2012,(8):20
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中有位九斤老太,在她眼里,一代不如一代,时不常地为子女儿孙们担忧。而因为一次偶遇,我忽然有种为这位著名的老太太翻案的念头。清晨,我捏着一个灌饼在医院院内的石椅上吃,有个老人蹒跚着,抹扫了几下椅面儿,一屁股坐了下来。"这灌饼要是加上肠儿,横是得三块多。"老人瞅着我手里的灌饼说道。  相似文献   

3.
离休后,虽已步入老年,但还有耄耋老父住在万荣老家,使我牵肠挂肚,经常往返乡里。今年元月,父亲寿终正寝,终年95岁。像这么大年龄的老人,近五千口人的我村没有,邻村少见。父亲善终后,乡友邻里,齐声赞誉:“儿孙孝顺,老人有福!”我自己更是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4.
老兵 《老友》2014,(4):24-24
正据报载,有一对老夫妇,子女成家立业后,按照当地的习惯做法,早早地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儿子。后来,老人突发中风住院,两兄弟却不愿负担医疗费用。出院后,老人多次找两个儿子协商解决住房、看病欠债等问题,均遭拒绝。无奈之下,老人将两个儿子告上了法庭。当初为儿倾囊而出,现在落到如此境地,老人十分后悔。父母对儿女的爱往往是无条件的,是属于那种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儿女的爱。但是,民间又有这样的说法:父母养子孙容易,子孙养父母不易。我  相似文献   

5.
刘世斌  段文芝 《老友》2011,(9):65-65
对于写回忆录,人们通常都会认为,因为人上了年纪,又有了空闲时间,便喜欢回想一些过去的事情。而对张世元老人来说,他写回忆录主要是给家人看,他想给儿孙们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2002年3月29日,是翼城县中卫乡南上卫村残废军人胡富德79岁生日。这天,儿孙满堂,亲友云集,老人红光满面,高兴得合不拢嘴。乡亲们都说:胡老汉活得长寿,活得开心,全仗着儿孙们的一片孝心。胡富德老人一生坎坷,少时国内狼烟四起,战事不断,他毅然参军,转战南北,后光荣退役回乡务农。20多年前,老伴先他而去,老人生活起居由儿子、媳妇照顾。儿孙们事事顺从老人的心愿,做饭先对老人口味,家里不顺心的事从不告知老人;尤其是已成家的两个双胞胎孙子大军和小军,对爷爷格外孝顺。今天你给爷爷送碗韭菜饺子,明天我给爷爷…  相似文献   

7.
《山西老年》2015,(4):66
编辑同志:3年前,72岁的母亲因病治疗出院后,我们6个子女就老人赡养及老人财产处置问题达成如下协议:由我将老人接回家中一起生活,并负全责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赡养老人、直到为老人养老送终。老人的两居室房产归我所有。2014年3月,母亲因心脏病复发再次住院后,医方建议老人做心脏支架手术,需安3个支架,并告知整个手术费用约10至16万元。我与其他5个弟弟妹妹商量,提出手术费由母亲支付一半,其余大家分担。可弟弟妹妹认为当初约定明确,  相似文献   

8.
时下,不少老人的经济条件较好,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精打细算,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钱,不知道关爱自己,却把钱财都花在儿孙的身上。我的一位老友即是这样,节俭过度,一门心思都扑在儿孙身上。退休10多年还穿着单位发的工作服,舍不得买新衣服。为儿子装修新房,跑上跑下,自己累得脸色蜡黄。老伴为女儿看孩子,血压高,天天失眠。  相似文献   

9.
莫把真心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一门心思空打算,子孙自会有他们自己的福分。注解此句是从"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演化而来,语出元关汉卿杂剧《蝴蝶梦》。  相似文献   

10.
百姓信箱     
《百姓生活》2008,(1):62-62
全家老少都喜欢看《百姓生活》◆订阅《百姓生活》已一年多了,当我收到每期《百姓生活》时,她如同一块磁铁,深深吸引我一口气就读完好几篇。每期《百姓生活》都使我受益匪浅,有些佳句我还做了记号,抄写于笔记本上。不但是我这个古稀老人爱不释手,连我的儿孙,一看也不肯放手。  相似文献   

11.
张鸣跃 《社区》2012,(8):53
李秋林老人今年73岁,老伴去世早,自己身体一直不好,多病。儿孙们想尽了办法,但效果不大。2008年9月,保姆带老人去公园玩了半天,这个公园老年娱乐的设施很齐全,从早到晚都有老人们的各种自发活动,歌舞笑声不断。那天之后,老人每天都提出去公园玩,但多了个要求:让保姆送他到公园门口,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凑在一起,常常会叹息:“老来难!”是啊,人到老年,腿脚不灵,眼花耳背,但更主要的是难在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然而,我从不加入他们的行列,因为我有一个知情达理的好儿媳。 儿媳裴彩云是1982年过门的。当时家境并不好,老伴体弱多病,我家又是独子,22岁的彩云毅然与丈夫共同担起养活全家的重担。  相似文献   

13.
在以色列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有一个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二一添作五"平分给了两个儿子。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独自一人日子容易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有这个想法,又怕哥哥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中,人的死亡只是物理上人体的消灭,其人格会在其后世子孙的身上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已故者与其子孙形同一体,并通过子孙对自己的祭祀来享受子孙的供奉;同样地,作为子孙的父祖,已故者也将自己在家族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和财产转归子孙继承。按照夫妻一体原则,寡妻得以取代亡夫在家族中的原有地位,成为夫的人格的延续。中国家族法中的继承植根于对血脉这一自然事实的遵从,秉承了最朴素的自然法思想,它其中所蕴含的法理思想和人生观念,仍值得我们后世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老人·家     
静一 《新天地》2017,(1):4-5
新年伊始,对天下所有的老人道一声:老人家,新年好! 老人家,老人家,老人即是家,家即是老人!老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你看,即将来临的春运大潮,无不指向同一个方向:家——一个老人所在的地方! 老人是一个家的根本 一个人不论岁数大小、样貌美丑、距离远近、成就高低、身份尊卑、财富多寡……只要老人尚在,在老人眼里就永远都是孩子.一个人可能同时兼具老人和孩子的角色,既是儿孙们的老人,又是老人眼里的孩子.每个人都会由年轻人变成老人家,而老人家也无不打年轻时过来,所以,尊敬爱戴老人,即是尊重爱惜自己.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14,(9)
正老人特别是空巢、孤寡老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久了,不仅会产生各种愁情,而且会形成种种禁闭,容易导致其走向悲观消极的死胡同。要走出孤独,最好的办法是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不仅使老人活得有目标,再次展现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能融入社会群体,让自己的精神欢愉起来。  相似文献   

17.
光晋 《老友》2008,(2):40-40
每年春节,是姑姑最开心的日子,这段时间,儿孙们都在身边,她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姑姑今年74岁了,姑丈已去世多年,膝下有5个儿子,10个孙子孙女,可谓儿孙满堂。可是,每年过了正月十六,儿孙们南下广东后,家里便只留下一个5岁的孙女和她相伴。一个是留守儿童,一个是留守老人,姑姑又住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儿孙们  相似文献   

18.
老人与假日     
近与家人相聚,谈及邻居老人的节假日接待儿孙的忙碌,令人生出许多感慨。是的,已经离开父母成家立业的子女,双休日便携自己的儿女去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本是人之常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老人自然也会感到高兴。但是,如果子女只是动口不动手,甚至要求过高,这样天长日久,日渐衰老和经济并不宽裕的父母恐怕就会从高兴转为忧愁,一提到双休日和过节的到来就会紧皱眉头,甚至离家出走去“躲”这节假日了。所以,还给老人们一个安静的节假日,看来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子女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了。当然,如果这节假日给老人送去的…  相似文献   

19.
记得在十几年前,社会上讨论过人心冷漠的问题。当时,一位老人到自由市场买菜,心脏病发作,倒在地上,因为没人管他,大冬天,被活活冻死了。试想,如果那位老人是你我的父亲,我们会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唐装     
去年冬日的一天,当父亲穿着崭新、鲜艳的唐装,走进照相馆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70 多岁老人脸上荡漾的那份快乐和喜悦。父亲如同小孩过年一样开心的神态,引来了周围不少人羡慕的目光,顿时把我也感染得快乐起来。我没有想到,一件新衣服会让老人如此开心,而使老人快乐竟是这么简单和容易。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和往年的初冬一样,我陪父亲去做过年的衣服。因为前些年一直是做中山装,所以这一次也照旧选了他称心的毛料,做了一套中山装,并且还买了合适的鞋。陪他去取衣服时,我试探着说:“爸爸, 要不您变个样,也和电视里的老人一样,穿一件唐装试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