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砚台的出现可以溯源到上古时期,那时的研磨器可称为中国砚台的雏形.随着文字的演变与发展,书写活动的日益频繁,出现了专门用于书写的书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其发展是一个从追求实用功能到追求审美情趣的过程.文章阐述了砚的起源以及歙砚的历史演变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游德富 《老友》2014,(12):55-55
正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必备的文房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砚台的实用性越来越被艺术观赏性所取代,成为人们的观赏品、收藏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注意。时下,人们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产于广东端溪的端砚,产自安徽歙县的歙砚,产自山西绛县或江苏宝山的澄泥  相似文献   

3.
品读咏砚诗     
俗话说:"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用砚、爱砚、藏砚,留下了许多咏砚的佳诗妙句,砚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砚添光彩。砚有许多别名,屡见于诗人笔端,唐代文嵩在《即墨侯石虚中传》中以砚拟人,说砚姓石,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又称砚为"即墨侯"。宋代王迈在《除夜洗砚诗》中就这样写道:"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相似文献   

4.
中华儿女收藏家联谊会,於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1月5日在北京古玩城亚运村市场举办《中国古代砚台精品展》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高研班部分学员油画精品展》。本次砚台精品展,是从新石器时期的磨盘磨棒—砚之祖到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几乎包罗了砚的各类品种,对观众了解砚的历史和品赏见识古砚精品,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次展览特邀闫家宪、柏岳、王鹤滨、徐福海、杨志彬等京城藏砚名家的藏品共计100馀方。《油画精品展》的作品出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高研班的部分学员。画家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表…  相似文献   

5.
父亲收藏砚台,每方砚台都有一段故事。在父亲的藏砚中,有一方长方形的铁砚,是在西安市的一个旧货摊上淘来的。这方铁砚当时锈得很厉害,连卖主也认不出它的真面目。父亲买  相似文献   

6.
杜以会 《山西老年》2008,(11):43-43
砚台简称"砚",亦称"墨海"。古以瓦为砚叫"瓦砚",后常以石为主,称"石砚"。砚台在我国历史悠久,产地很多,甘肃省临潭县的洮砚、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河北省易县的易水砚、山东省的鲁砚、安徽省的歙砚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然而著名的砚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和西洋画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其特点,这和作画的物质基础,即工具和材料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我们先说笔。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毛笔的品种很多,从笔的用途来说,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彩色笔等等。从笔的性能来说,可以分为硬毫、软毫和兼毫三种。硬毫的特点是有…  相似文献   

8.
残碑断碣是文人治砚的重要材料,黄道周断碑砚即系苏轼墨妙亭诗碑残片雕琢而成.以古代碑刻为砚,是士人崇尚古雅、尚友古人的风尚使然.黄道周以断碑为砚,尚友苏轼,体现的不仅是黄道周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认同,更体现了对其人格和人生志趣的仰慕.黄道周殉难,其断碑砚辗转流传,后来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吟咏.后人珍视黄道周断碑砚,既是因为苏轼的书法、人格,也是因为黄道周“文章气节两不亏”,同样是出于尚友古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就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端砚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可以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发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始于宋代时期的合川峡砚雕刻技艺,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合川峡砚曾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中国十大名砚”.然而,这一重庆市级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传承状况堪忧,其保护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分析了传统技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并将合川峡砚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合川峡砚“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合川峡砚生产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历代的解说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实在书主要用来指称书法之后,中国书画的真实面貌一直都是书画同体。这种同体低层次的表现是使用工具材料上的一致,较高层次是笔墨技法的一致,最终则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道法自然"上取得统一。实践表明,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书画一体的。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文辞书的编纂一直沿着传统的轨道滑行,陈陈相因,没有大的突破。外向型学习词典又承袭内向型语文词典的体式,难以脱胎换骨。使用元语言方法,不失为一种创新策略。而元语言方法的使用有赖于元语言工具的研制。在元语言工具尚未研制成熟的情况下,增强元语言意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萍踪侠影“昆仑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昆仑奴"是唐代以来的中国人对生活在南洋一带某一人种的外国人的一种称谓。昆仑奴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园艺、耕作、训兽、音乐、武术、医道、鉴宝,尤善水下功夫。他们从遥远的南洋来到中国大陆,卖身为奴,为主人履行各种繁重的劳作,甚至有时还要为主人而牺牲。但在主人心目中,他们不过是工具、武器、玩具而已。昆仑奴形象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且在国内它们还要直接面对在中国本土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的竞争.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要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借用竞争情报管理等先进的手段来营造更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氛围,取得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评价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评价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传统观点把它看作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新近又有观点把它看作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篇。两种观点均为笼统分析,难免偏颇。教会学校在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和作用。与定性分析相比,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教会学校的具体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话剧(1900~1930)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新剧”、“爱美剧”和“普罗剧”等话剧样态和田汉的南国社及南国戏剧运动,它们犹如一面面艺术棱镜,折射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前后等革命历史环节的夺目色彩。作为中国20世纪早期革命运动的艺术反映,话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充当了革命和启蒙的文化工具,并逐步完成了它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将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戏剧艺术理论和表演风格,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这既是书写中国现代文艺史的一个基本维度,也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在与河水、海水的交往中制造出了乘浮水上的工具,也相应地造出了许多跟舟船有关的事物名称语词。本文运用语源学的方法,通过系联同族词对部分此类语词的得名之由进行了考释,并探讨了相关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有其自身的机理,理由是环境问题、环境事件和环境治理与政治之间存在关联。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机理体现在政治层面上即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逻辑,主要表现为中国民主政权形式影响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政治可行性影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对以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了辨析和比较 ,提出“语文即语言的文化”的观点 ,旨在揭示语文既是语言工具学科又是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从而矫正语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种种偏颇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人们为了更形象更贴切地表情达意而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手段。而研究客观规律的医学理论,如果采用比喻却未必贴切和恰当。因为医学需要客观、准确,而这是比喻无法做到的。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素问》中存在大量比喻,要深入研究中医经典,无疑需要研究这些比喻,虽然它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最终只能借助它们理解中医理论,而不能作为科学规律来求证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