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是决定文学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之所以愈见萎靡,主要原因即在于内在精神之下滑。文学精神,主要指作品中的文化精神,具体包括国家时代精神、全球时代精神与人类精神三个方面。探寻相关精神内涵,提升相关精神品位,是中国当代文学能够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要想走出低谷,重现辉煌,必须引领民族精神,承担文化使命;作家在创作中要树立文化良知,走向崇高境界。这是当下中国文学价值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我国美育理论与实践中,关于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甚至还未被研究者予以必要的重视,因此造成了一种“重优美轻崇高”的美育现状。瘟疫文学作为灾难文学家族中的一员,凭借其题材的特殊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在崇高美育实践中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分析瘟疫文学文本中崇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考察崇高的诸种来源和生成机制,以明确瘟疫文学在崇高美育实践中的具体价值,从而拓宽人们对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增强美育实践的自觉意识,提升美育实践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崇高既是一种美学形态,又是文学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崇高"的美学意蕴在新时期文学中逐渐消隐了.消解崇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学精神的萎顿.新时期文学崇高的消解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21世纪的文学精神应秉持崇高的品质,有作为的中国作家应树立政治良知,崇尚道德操守,肩负历史理性,在对历史、文化、社会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塑造出崇高的文学艺术形象来. 相似文献
5.
6.
由于市场经济的渗透,传媒文化领域中的消费文化日益增长,并强烈影响着社会整体文化的诸多方面.传媒消费文化对社会文化基础性意义上的改变,使文学生产者与传播者都卷入到这样的文化场景,文学内容与文学审美的方式等随传媒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消费文化重塑了"身体神话",打造了娱乐化审美趣味.文学生产的价值取向与传媒消费文化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翠玲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0):118-120
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健康学的基础上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演法等方法 ,对课程价值与价值取向、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进行系统的研究 ,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席勒把美分为刚毅的美和柔软的美(阳刚的美和阴柔的美),实际上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所谓的优美和崇高。席勒把优美和崇高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由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来看,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可是,优美和崇高所表现的自由是不同的,优美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与和谐之中表现的自由,而崇高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由,席勒还根据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性质把崇高划分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席勒总结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把美与崇高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特征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乌托邦精神与反乌托邦精神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冲突,它在深层体现着人类现实生活的矛盾和焦虑。近代以来无论是保守主义还是激进主义取向,由于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和忽视,都没有实现乌托邦精神的批判重建。立足于中国人生存模式的深刻转换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根基,树立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意识、家园意识和共生意识,能使乌托邦精神真正引领人们走向价值创造之路,成为内蕴于现实生活世界并提升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从永嘉之乱到东晋之初,士人们面对亡国之痛,从学术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儒家思想对于社会政治又重新发挥了引导的功能,从而使士人们积极入世,这也促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关注现实以及群体性、实用性的特点,形成了东晋初期文学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1.
对底层生存困境与命运悲剧的深沉悲悯,对个体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叩问,对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性深度开掘,构成了新世纪散文精神呈现出的几个新的基本走向.新世纪散文风头正劲且正在酝酿新的精神与艺术变革,我们对此有足够的乐观和期待.当然,在散文呈现出的令人目眩神摇的文体狂欢情境中,创作者还应该坚持住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应该坚持散文的理性思索和诗性追求,更应该葆有悲悯的情怀和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2.
报纸文学是指刊发于报纸媒体上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这些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与刊发在文学刊物上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这些不同取向来源于"报纸"这一媒体自身特点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遭遇的困境,主要有三个方面:文学边缘化趋势的加剧;作家价值立场的混乱;文学文体的泛化.与此同时,新世纪文学也在发生艰难的蜕变,主要表现在:先锋作家的转向;向民间文化、文史典籍、传统诗文和方言土语寻求艺术创新的文体资源和语言资源.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是最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乡土作家作为叙事主体,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叙述选择,使被表述的“流动农民”及其流动经验和城市体验呈现出斑斓驳杂的文化色彩与复杂多变的精神向度.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城市文化与前现代的乡村文化,如何理解和评价“流动农民”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及其各种悖谬,所有这些现实矛盾与疑问,都给中国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巨大困惑. 相似文献
15.
朱莉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9-62,70
从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的影响人手,指出文学出现边缘化状态是后现代主义发展使然,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文学创作格局和研究视野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创作格局上,接受主体对创作主体的中心地位进行了颠覆;在研究视野中,理论被偏置,而文化研究渐居上位。但是,处于边缘化的文学同样有其自身的机遇和活力,其出路就在于坚守文学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舍勒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主张德行的复苏,他认为,基督教伦理中那种休戚与共的精神构成了现代人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之一。精神存在于自律性法则和意识层面之中,这使得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意识而独立于自然界。对舍勒来说,真正的道德是以永恒不变的价值秩序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根本性特征是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导致文化分化,文化分化导致文学分化以及文学价值取向的分化。在民主、平等的现代性条件下,文学价值的多样性多元共处、互补具有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注重政治标准而舍弃了对许多文学创作的研究与编撰,现代社会,应该以更包容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一些特殊时期与特殊群体的创作。考察近代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发现其在文学形式、文学语言、文学的"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方向取得了重大进步,实现了新价值观念的传播,诠释了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新道德伦理的产生,加速了旧道德、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宗法文化、家族体系的瓦解,提升了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消费,引起了市民审美情趣的城市化定位,为城市走向新的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2):29-33
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本土性”的旨意,是要求新加坡华文作家,自觉确认自己的生存身份,自觉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担当起在缺乏“传统”时确立传统,在不西不中状况中“整合”传统的重任.“原根性”的旨意,是为了以未曾在“合壁”中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对垒、相抗衡,也是为了对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进行反省与修正.文学中的上述两种文化努力,将会不断重复.这种有意义的重复,将使新加坡华文文学更有个性、更加新鲜.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文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传统的文学模式还在,但由泛文学、畅销书和网络文学组成的新的写作正在成为新文学的主流,它们在本质上是与传统文学惯例相对立的,是反文学的。如何从理论上言说它们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