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的"学校语法"在中国的日语教学中功不可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语法不严谨的缺陷逐渐表露出来。文章从日语语法中最关键的谓语——动词分类入手,联系传统语法中没有得到体现的语法——"时态"、"体态"、"情态语气",分析各类动词的使用原则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形容词是各语言中构成方式最为多样,语法特征也各具特色的部分。从语言学的视角审视,中、日、英文形容词无论是在形态方面,还是在活用与语序规则上都各具特点。尤其是日语,除了有与中英文名称相同的形容词外,更有词义性质相同而形态及名称不同的形容动词。通过对三种语言形容词的对比和分析,探究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是对比语言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以汉日同形词“再三”为研究对象,基于语料库实例,从共现动词、语法功能、复句前后关系3个角度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与“再三”共现的动词语义大多和表言语、思考、交际的动作行为有关,在非自主动词的共现上日语比汉语明显,该差异可从两种语言的认知模式上找到原因;在表转折关系复句中,日语[再三]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再三”;汉语进入“V+再三”格式中的动词在音节和语义上有选择限制;日语[再三]的否定和肯定形式表相同义,但生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日语中有几种比较难的语法现象,特别是在母语中没有其概念,体系上又没有学到的时候,首先必须从理解概念和体系入手,必要的练习和试行错误是不可缺少的。自他动词作为其中之一经常被学者们拿出来进行研究。尽管如此,就连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习者也经常在与自他动词相关的语法方面频繁出错。本文先将自他动词进行分类区别,然后主要从作为补助动词的存续态与自他动词的关联方面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日本文字是以中国文字为基础创造出的,因此至今日本语言中仍有许多汉字、语法、及习惯表达方式中存留着中文的痕迹.但是,从语法形态的角度来看,日语和中文却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不仅如此,日语当中还存在有超越语言体系界限、独一无二的特点--对有生物和无生物的词语在动词使用上的区别对待.而且,因为这种区别性,造成在表达方式上有许多特殊的性质.本文以有生物和无生物的区别为基础,分析了这些表达方式的规律和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6.
敬语是体现日语特点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日语的敬语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敬语的使用规则严格,并有多种表现形式。敬语接头词、接尾词是日语敬语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含有表示尊敬和表示自谦两种意义。在有关日语敬语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章著述都偏重于固定句型、敬语动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的研究,而用敬语接头词、接尾词来表示敬语方面的论述甚少。本文着重叙述了日语敬语接头词、接尾词的种类、作用、适用范围,并举例说明了各类接头词、接尾词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7.
日语动词有多种分类方法,除传统的分类方法外,还可以以日语结合价语法理论为基础对日语动词进行分类。根据该理论,日语动词可以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各类动词根据其支配能力及支配的必有格成分的不同,所对应的句式结构也有所不同。将该分类方法导入日语词汇特别是日语动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日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的授受表现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其中尤以动作授受表现中的「~てあげる」最为复杂,稍不注意就会给对方造成失礼的感觉。在实际运用中,日语学习者经常误用进而有意避开。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授受动词的指向性、说话人的发话立场、授受表现所隐含的恩惠意识、内外有别观念等不能充分理解和正确运用。应该在掌握授受表现语法规则的同时,挖掘语言深处隐含的日本文化及日本民族的心理特征,培养活用基于谈话场景、人际关系的各种待遇表现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德语条件句,即Konditionalsatz中,动词有时使用直陈式,有时使用第二虚拟式。这两种语式意义不同,该用某一种时就不能用另一种,用错了就会导致语言交际活动的失误。因此,在使用条件句时正确选择动词的语式极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选用动词的语式呢?语法书中虽有一定规则,但大多涉及的情况不够全面,因而往往不足以解决问题。事实上,影响动词语式使用的因素有多种,常常需要全面考虑。本文拟对这些因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现代汉语的"有"已产生完成体用法,但在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和完成体的表达》中提及的四种语法格式中仍不是完成体用法。"有"作为完成体肯定标记应满足以下条件:一,位于实义动词前;二,不依附其他语法形式;三,意义完全虚化。应审慎对待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有"。  相似文献   

11.
理性与非理性由语言决定,符合某种语言的语法、语义学及语用学等基本原则的话语,对于其使用者来说,就是真理,就揭示了世界的“客观规律”。这个事实说明,语言的“语法”对于事件或生活方式具有构成意义,语言具有创造世界的功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运用语言理性创造出来的一部杰作。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语言理性苗基本原理,并且把该原理运用到创作实践,批判性地综述了哲学史各家学说,提出和论证了实体学说和潜能与现实的理论,充分显示了语言理性的公用效力。  相似文献   

12.
在事务性文体的写作研究中 ,人们常用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对事务性文体的遣词造句进行规范 ,从而避免事务性文体写作中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语用的角度 ,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个方面 ,对事务性文体修辞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梳理了对语言模糊性根源的研究,分析了古典范畴理论在语言范畴化中的缺陷及其原因;根据罗什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泰勒的语法范畴理论,认为语法范畴具有模糊性;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提出语法范畴化的理论,剖析了语法范畴模糊性的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4.
俄汉语祈使范畴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祈使是俄汉语共同使用的语法范畴。俄汉语祈使范畴的语义基本相同,但语用功能相差较大。汉语是分析语,俄语属于综合语,富于形态变化;汉语动词无体的区别,俄语动词则分为完成体动词、未完成体动词和兼体动词。体是俄语动词的核心语法范畴,与态、时、式、人称等其他语法范畴相比,体处于特殊地位。在祈使句中动词体的不同,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同。另外,动词祈使式的人称还受到亲疏关系、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篇文化对比分析三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语学习者在正确使用目的语语法规则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目的语的语用能力。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讲,习得目的语的语用规范比习得目的语语言形式规范更重要、更困难。本文试图以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的理论为依据,对三类语篇实例进行文化对比分析,从而验证“过渡语篇”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6.
"意义单位"必须从词汇层面转移到句法层面上去考虑,即"意义单位"不是静态的词汇性单位,而是动态的句法—语义单位。"意义单位"是语言使用中形成的惯例化语言构块,有如下三个特点:(1)按照已知的句法规则生成;(2)属于线性语法;(3)明显受到汉语节律的影响。汉语"意义单位"分十级,呈现为从"语素"到"核心句"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17.
角色参照语法对于汉语的解释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语法在语言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角色参照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的局限,从语言结构中句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出发,设计了一种以语义和语用为中心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框架,以期对不同类型的语言的语法结构做出解释。简单介绍了角色参照语法的主要内容,然后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角色参照语法对汉语的解释功能。最后,得出了角色参照语法对于汉语的各种句型,包括单句、复句、和特殊句型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教学中,人们一接触到句子分析这个概念时,多是从传统的语法分析入手,依次找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和宾语,然后再找出定语,状语和补足语.在谈到句际关系时,又多从结构和逻辑的角度出发,将句际关系大致界定在并列句,复合句和从句这几种有限的语法关系上.谈及语言,人们都知道语言是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的语法(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直到现在,人们才渐渐认识到离一层次的语言教学(篇章语法和语篇分析)对于学生了解语言的机理十分有益.Vivian Zamel认为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构语"能力要比语言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现代的语言教学应该超越传统,不能仅仅局限于"词与句子"水平上的英语教学,而应该通过具有具体语境的语篇(完整的单位语段)来进行教学.本篇文章拟对语篇分析中的"小句关系"以及其对意义层面上的英语教学的启发作用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误分析”进行探究,阐述了语误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生通过发现语误来摸索语言规律,语误纠正的过程就是语言学习进步的过程,并以实例详细说明“语误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意义;同时还提出一些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语误分析”来指导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语言接触性演变通常指的是通过目标语的某一些语言特征迁移,促成源语系统特征的增加、减少、替换或保留。近年来另一种接触性演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即:目标语的自身演变趋势渗透到源语中,促使源语沿着同样的演变方向发生"共变"。在走向濒危的贵琼语和汉语的接触过程研究中,我们除了观察到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迁移的事实,也发现了一些接触性共变的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