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书法铭文装饰砚台,是端砚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端砚铭文书法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端砚作为书法载体的特殊性,以及端砚之外人们对汉字的特殊情感和书法情结。由于端砚自身的名贵,加上名人雅士的题刻。再加上铭文书风的多样,三者相互辉映,使得端砚上的书法别有一番生趣。  相似文献   

2.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传承1 300多年的端砚文化自成体系,包括了与端砚有关的各个方面,是端砚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及其间反映的文化观念、历史传承、价值认同、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的整体呈现。端砚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精神包括: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重视生命本体;致用利人,反对奇技淫巧;对传统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的认同;行业神崇拜体现出来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端砚民间传说的文化解析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研究端砚的历史演变、制作技艺、鉴赏收藏、保护情况、端砚文化中的传统精神以及端砚民俗等方面的诗词和论著较多,而有关端砚的民间传说及故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将端砚民间传说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中来考察,使之成为端砚历史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端砚作为文房器物,对历代文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端砚引兴文思,文学赋予端砚以文化品格,并在交汇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端砚诗、赋”作品。本文由此开展,重点从“天地之精——端砚诗赋中的生命精神”“巧匠——文质相杂的工艺观”“守拙——端砚特质与端人品行”“比德——流光溢彩的石品与人生德行”等四个方面凸显端砚诗、赋中所蕴含端砚精神及其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5.
孔昭凤 《百姓生活》2013,(11):47-48
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相似文献   

6.
端砚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在端砚上镌刻的砚铭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审视端砚业现状,传承、弘扬端砚的人文精神将对振兴端砚工艺、提升端砚文化品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就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端砚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可以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发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的节日。它起源于春秋 ,兴盛于魏晋 ,至宋代以后逐渐衰落 ,但它的民俗习惯在许多诗文中保存了下来。文章试图从古代诗文的记载中勾勒出这一节日的民俗盛况。春秋时期它是人们去邪去秽、男女交游的好时节 ;魏晋时人们在这一天郊游宴饮作诗 ,由于皇帝的参与 ,民间习俗也上升为皇家礼俗 ;南北朝时则增加了骑射的内容 ,这些习惯一直传至唐代  相似文献   

9.
产于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在唐代时始闻名于世。此后历代都将端砚作为贡品进行开采。清代以后,随着民间社会风水意识的深耕化,关于端砚的开采,出现了所谓"矿脉"与"龙脉"之争。其中的纷争既有合理的部分,保护了农业与生态环境;也有出于维护私人利益、控制地方资源而展开的"风水"争斗。士绅、乡族团体与政府的对抗,并最终获取胜利也直接反映了晚清以后绅权的膨胀,及其对地方社会控制权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肇庆本土作家,钟道宇以小说"赏砚",通过通俗化传奇化故事的讲述、端砚美之特质的描绘、立体丰富的"砚痴"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展现端砚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1.
清水祖师是福建安溪人的守护神,祖庙位于福建省安溪县湖内乡的清水岩.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切入,以深度访谈法,探讨清水祖师信仰传入台湾后的在地化变迁.研究发现:首先是庙名的转变,台湾清水祖师庙逾80%不以“岩”为名;其次是神格的转变,清水祖师的僧侣形象,在台湾被淡化了,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祗之一;再次是神迹的不同,台湾虽无祈雨传说,却流传着落鼻显灵事迹;复次是信仰族群性的流变,清水祖师信仰传入台湾后,与保仪尊王、定光古佛、保生大帝等神祗的祭祀有重迭现象,呈现跨区域及祖籍性的变迁;又次是仪式的差异,台湾祖师庙无固定的祭祀仪式,有些祖师庙同时有道教道士与佛教诵经团,此与福建相异.惟灵验性是两岸清水祖师信仰的共同元素,它是信众崇拜清水祖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青莲教是清代流传于江西、四川及云南等地的民间宗教,一般认为渊源于罗蔚群(即罗梦鸿),肇始于黄德辉,代表人物有吴紫祥、何若、袁志谦、杨守一、徐吉南、彭德源、林芳华等,他们具备直接师承关系,而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宗教教派.  相似文献   

13.
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是个经典的民俗传说。但牛郎织女何时七夕相会即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何时合二为一在学术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七夕节具有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巩固家庭的稳定等功能。在社会转型期七夕节遭到冷遇有传统的断代、社会转型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民俗的自然变迁等原因。  相似文献   

14.
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代以来就流传着的端砚制作始于唐武德的成说并不确切,在《苏轼全集》中见不到这样的论定。相反,苏轼以重金购得东晋王羲之使用过的古凤池紫石砚。清宫内府收藏、乾隆皇帝钟爱并珍玩的东晋王原有的璧水暖砚,实际上也是端砚。从可以认定或者有待认定是端砚的晋代砚品统合观察和考量,端砚最晚在东晋前期就已面世,这比端砚面世于“唐武德之世”的说法提前300年,从而拓展了端砚历史研究的空间。广钦  相似文献   

15.
"端砚叙事"是钟道宇试图重构岭南文化诗学的切入点。他在有关采砚、雕砚、藏砚、养砚等系列故事的讲述中,重新挖掘岭南先民对自然、社会、历史、道德、人格、情趣、韵致等诸多方面的心灵体验、情感诉求与价值评判,并重构了一种天人合一、道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存的多元的岭南文化。  相似文献   

16.
端砚不仅是肇庆市传统文化特色产业,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艺术的典范。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出发点,探讨加强端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针对端砚保护理念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转变端砚治理理念、强化端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完善端砚区域保护体制、革新端砚保护手段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对工匠的考察一直是非遗研究的重要内容。行业内工匠群体的流动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趋势、市场走向和行业兴衰。通过考察国家级非遗项目端砚制作技艺近几十年来在一个村落中的传习方式,以及这一技艺对村民的生计模式的影响,进而分析村中工匠群体的市场意识和工作心态,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侧面思考端砚制作技艺的发展瓶颈,探讨相关的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8.
端砚行业的从业人员是端砚制作技艺作为西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戢体。同时也是“活”的瑞砚文化及其端砚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从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等地端砚制作作坊的从业人员为例,可以探讨影响传统手工作坊的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寻求谈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法并提出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行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个类型.新中国成立前,端砚行业拜"伍丁"为师傅,每年举行祭拜"伍丁"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活动被取消,2006年复办.复办拜师节,祭拜仪式规模更大,但恢复的是仪式,而非信仰.仪式的恢复是走向信仰的起步.行业神崇拜所体现出来的祖先崇拜、尊师重道等传统观念对于复兴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优秀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和民俗美不仅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它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在新的世纪,如何继往开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和民俗美精神,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刊出的四篇文章,是从美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民俗的当代建设问题所作的探索分析;同时,这些探索分析也极有可能引发对于当代中国美学建设问题的思考。我们诚恳地希望美学界和民俗学界的同仁予以关注、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