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柏春 《学术研究》2001,3(11):65-66
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基础,从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证明了劳动的价值,并澄清了学术界的种种误解.从而科学地说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乃至于一般劳动者工资报酬的实质及其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向传统回归的叙事--张扬电影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扬是"新生代"导演的代表者之一,其作品多为小制作,高票房回报,为国产电影的生存提供了一种商业选择,一种有希望的运作模式.本文从"叙事分析"入手,兼以电影文化学、市场学对文本的查验,分析张扬电影商业成功背后的叙事模式.至目前为止,张扬的电影可分为两期,初期作品采取"分段叙事",在对本土渊源及外来影响的借鉴中开辟薪的商业电影之路;发展期,他重寻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家庭伦理片"传统,试图以传统来包容现代,虽有创新,但文本之中存在裂隙,反而暴露了一些不可调和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所指/能指的符号学批判:从索绪尔到解构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的所指/能指图式建立起结构主义的语言观,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引起解构主义学者的发难。解构主义提出能指的漂移等话语,把文本视为一场能指的自由嬉戏。能指互相指涉,意义不断地被后移,从而否认文本有确定的意义以及稳固的结构。解构主义展开的符号学批判,将文本带入到一个无尽的开放性和永恒的运动中。然而对所指/能指的解构并不意味着解构主义站在了无可争议的位置,我们必须对此作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生活总体物化趋势下,通过方法论来反思学科知识之弊服从于人文社会研究的自我批判要求。因此,哲学反思不应该仅仅通过主张总体性来提倡跨学科策略,而必须包含对总体性自身的反思,其中包括对"统一科学"自负的批判。本文的目标在于阐明总体性声称的基本困难,并以"经济学帝国主义"之例指出"统一科学"的问题,强调必须同时尊重学科知识有效性和超越学科思维的禁锢从而维持人文研究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向度,并在此基础上主张具有严格边界的学科知识发展与外部批判共举的"后学科思维"。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精神与反乌托邦精神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冲突,它在深层体现着人类现实生活的矛盾和焦虑。近代以来无论是保守主义还是激进主义取向,由于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和忽视,都没有实现乌托邦精神的批判重建。立足于中国人生存模式的深刻转换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根基,树立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意识、家园意识和共生意识,能使乌托邦精神真正引领人们走向价值创造之路,成为内蕴于现实生活世界并提升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思想。他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的批判 ,显示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 ;他对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 ,显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他对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 ,并不是要否定人性的内容和人道的精神 ,而是要将其纳入唯物史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自治权是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一种超过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特殊权力,从而形成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目标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利益的保护兼顾,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偏重于自治民族的设置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统一与自治”而不是“集权与分权”,才是自治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治权的配置和行使以不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统一为基本前提.权利和义务是矛盾的统一体,缺乏义务约束的自治权,会助长民族意识,消解国家认同.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水平,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分享国家权力,能够超越自治的边界,加强国家认同,进而上升到对多民族国家的共治范畴,更有利于国家认同和国族建设.  相似文献   

8.
批判与超越--从民本论和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是对民本论和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区别的关键在于以什么人和人的哪个方面为本以及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是全体人民群众。它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虚幻性,赋予了现实与时代的内涵。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张一兵 《河北学刊》2012,32(3):6-13
在1844年以前,赫斯将"资产阶级社会"称为"金钱贵族制",并把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直接运用到对现实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中来,提出了所谓货币是人的交往类本质的异化的观点。在他看来,正是这个颠倒的金钱世界,造成了更加普遍的剥削和奴隶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赫斯开始关注现实中的劳动,但并未用哲学人本主义的逻辑来描述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劳动状态,而是使用了比较准确和实证的概念: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  相似文献   

10.
价值作为一种主体维度,与主体天然共存。价值认同自然走向主体认同。而此主体并非抽象的主体,而是"现实的个人"。此意义上的认同自然不是能够在与"现实"相异的抽象中建立的,只能诉诸于与"现实"相一致的具体,即在"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中建构起来。回归"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价值认同面临的诸种困境自然呈现并得到妥善的安置:价值认同由"现实的个人"来承载;认同在"生活"的场域中构建;认同以现实的利益凝聚在一起。在"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中,价值认同从抽象的争辩、空洞的说教走向现实生活的重建与变革中,在拒斥抽象、走向具体中为自身铸就现实根基,同时,也把价值在抽象中的空洞演绎重树为人类自身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11.
张岱、王思任与俞平伯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平伯的散文得益于晚明张岱、王思任等名士派的小品,但不是着意去模仿和沿袭,主要是两者间一种异代同声的感应共鸣。其成因在于各自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名士在心理特征、生活趣味和行为方式上的相近,以及文化传统的铸造。庄谐杂出、充满清高绝俗的静雅闲适之趣,是他们散文创作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过去,电信曾经是远古人类仰望星空的幽幽梦想;现在,电信实现了独占通信市场的辉煌,已融入人类生活与生存的最基础层面,并将人类带入到信息社会时代;未来,电信技术将向更高的层次演进,电信业务将向更广的领域扩展,由此将导致电信的色彩越来越淡,进入到“似”电信而又“非”电信的后电信时代。电信变革为后发国家提供了超越的机会。只要有心而为、勇于创新,便不难提升我国在电信事业中的地位与影响,实现电信强国梦。  相似文献   

13.
“章法”是明清小说评点家从传统“小学”引进的结构概念。起结章法属于古注语的篇法 ,表现小说叙事的层次特点 :遥对章法近似古汉语的对比修辞 ,表现了章法的层面 ,构成叙事的情节和话语关系 ;板定章法指明清小说中一些特有的语言表述形式和描写技巧 ,形成小说的程式化叙事。章法概念与字法、句法统一在文本的叙事结构中 ,形成了文本叙事的语言表述层次 ,又与建筑概念和戏曲概念共同建构出小说叙事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14.
胡军 《学术界》2002,(1):185-195
冯友兰的哲学观是中西哲学融合的产物 ,是由反思、方法和境界三个部分组成的。他认为哲学是反思 ,是对思想的纯思 ,而思的方法是逻辑分析方法 ,通过这一方法就能得到毫无经验内容的既“空”且“灵”的境界 ,使人进入“天地境界” ,使人得到比宗教更高的精神价值 ,所以他提出要以“哲学代宗教”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效用内涵演化追溯、批判与反批判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逻辑分析的假设前提,是整个西方经济学大厦的基石,自从其诞生以来伴随经济学不同流派乃至其他学科的批判与反批判而不断演化.其中,"经济人"的理性即追逐效用最大化之"效用"较古典政治经济学愈来愈狭窄,走上了物质化的不归路.解决"矛盾",或拓宽效用内涵与变量系统(建立广义效用函数),或进行工具主义方法论辩护,或坚持效用固有内涵,认定其作为工具性假设的必要性、科学性,承认其应用范围的限制性及局限性.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现实下,坚持效用内涵似不合时宜,拓宽效用内涵可以获得万能的解释力但实际上陷入了无用论的境地.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区分经济学研究的不同视角,从而需要各自的效用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草创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中,费尔巴哈哲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真正起本质作用的则是马克思自己开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在这一心路历程中,《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的难事是最初动因,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开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秘密和诞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草创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张文娟 《齐鲁学刊》2004,(6):110-111
基于张洁一贯的女性主义立场,《无字》无疑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历史性作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经过了执着呼唤理想真爱、寻求女性方舟庇护、揭开两性温情面纱、切号母亲历史的脉搏,张洁的作品是一个诠释两性以及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序列,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窥见张洁对文学和现实的二重世界进行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康德哲学的一个核心工作是论证自由,这一工作有两个相互衔接的路径:一个是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进行的论证路径,我们称为"知识论进路";一个是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进行的论证路径,我们称为"伦理学进路".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通过澄清范畴的起源(Ursprung)与权限(Beflugnis)问题,一方面确立了范畴的先验性(a prioritaet),从而完成为一切知识奠定先验性基础的工作,另一面也确定了范畴的客观界限,从而限定了以这些范畴为基础的一切知识的客观界限.而知识界限的限定,在根本上意味着把"人"从知识主体与感性身份中解放出来,维护与捍卫了人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作为自在存在者(das Wesen an sich selbst)的"自由者"身份.  相似文献   

19.
丁堡骏 《江汉论坛》2006,3(7):33-37
萨缪尔森是西方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头面人物,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学界,他不仅以新古典综合理论而著称,他更以疯狂攻击和诬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转形问题而扬名。在萨缪尔森发表的几篇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转形问题的文章中,1971年发表的《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一文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分析向世人说明,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吹捧为学术大师的萨缪尔森,在价值理论上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一窍不通,甚至对普通的代数学知识也一无所知,是一个极端的斯拉法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范晓丽 《齐鲁学刊》2007,1(4):124-12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的彻底性即实践能力的思想。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存实践行动的理论,有着深切的生存指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纬度:首先它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次,它以有生命的人的个体性存在为前提和基础,是对人本身的批判和反思;再次,它是一种历史批判和对整个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