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5·12"汶川地震后我国31个省区内地企业赈灾捐赠金额和捐赠企业数量的数据,研究分析了我国省区特性对企业慈善捐赠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捐赠行为显著受到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以及企业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赈灾捐款金额和捐赠企业数量成正比;企业慈善捐赠存在政府导向性;捐赠金额和捐赠企业数量还与各省企业网络紧密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给灾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伤亡惨重,中国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纷纷向灾区捐款,一时间掀起捐赠浪潮,也将慈善事业推向高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慈善事业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本文从这次地震的实际捐赠情况出发来分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季度我国GDP增速回落至7.7%,被多位经济学家定义为"弱复苏",而二季度经济运行又面临雅安地震和禽流感这两个"拦路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比,雅安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小很多。不过,地震对于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被证券监管机构公开谴责的事件,探讨我国企业捐赠是否具有伤害保险效应,即企业捐赠是否能够减缓公司丑闻发生时股东财富的损失.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时,相对于前期不参与捐赠的企业,参与捐赠企业的累计异常收益率较高;企业捐赠金额越大,累计异常收益率越高.由此可知,企业捐赠能够减缓公司丑闻发生时股东财富的损失,我国企业捐赠具有伤害保险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来度量企业捐赠能力,并基于A股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捐赠能力、捐赠动机与捐赠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非国有企业的捐赠能力与捐赠水平负相关,且在其寻求政企关系和利益交换的动机更强时更显著;(2)在捐赠能力强劲的国有企业中,捐赠水平与捐赠能力正相关,且在其受到更严格的内外部监督时更显著;(3)非国企在缺乏捐赠能力下的捐赠行为具有资源交换效应,而国企的捐赠行为则没有类似效应。本文的发现意味着,非国有企业的捐赠行为更多受策略性利己动机而非捐赠能力的影响,而国有企业的捐赠行为则更加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6.
慈善捐赠、公司治理与股东财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慈善捐赠,而企业这种利他主义行为会给股东财富带来何种影响却始终没有得到回答。通过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上市公司的捐赠行为,本文发现慈善捐赠对于股东财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累计超额回报率均和捐赠排名正相关,表明了慈善捐赠能够提升股东财富;而对于成长性高的公司而言,其捐款的机会成本较高,企业的捐赠活动降低了股东财富。更为重要的是,慈善捐赠对于股东财富的提升仅体现在大股东非绝对控股和机构持股的公司中,说明只有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够确保企业做出最大化股东财富的捐赠行为。本文的发现为更好地评价和规范企业慈善捐赠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09,(19):27-27
国家电网公司:5·12赈灾捐献12.5亿元 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家电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亿元。在这次地震后,国家电网捐赠数额折合人民币12.56亿元。是所有企业中最多的,其数额相当于排名后5位央企的捐献金额之和。  相似文献   

8.
由于质量控制不当和库存过多导致的浪费是企业管理易腐食品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当前食品浪费严重的问题,建立考虑变质率的动态定价模型,研究捐赠行为下单一定价、两次定价与多级折扣定价三种定价策略对食品企业最优决策的影响。通过数值分析,发现捐赠行为能够提升企业利润且在多级折扣定价策略下效果更为显著,但当折扣次数较少时,单一定价策略对考虑捐赠的企业而言更优;食品最初质量、变质率、打折时间点、捐赠时间点、税收返回比率均是影响企业定价决策的重要因素;若质量差异越大,企业在多级折扣定价策略下的利润会减少,而考虑捐赠行为会使得企业利润呈上升趋势;在变质率越高时,考虑捐赠的单一定价策略会降低企业的利润,但对多级折扣定价策略下的利润影响不大;当折扣时间越接近于捐赠时间点时,基于捐赠行为的多级折扣定价策略会更优;当捐赠时间点越接近于保质期时,考虑捐赠的价格策略会优于不考虑捐赠时的价格策略。此外,研究还表明增加税收返回比率对考虑捐赠下的定价策略不一定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上市公司在汶川地震捐赠中的表现为分析对象,本文重点考察了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捐赠行为的影响,以及其与股权性质、行业竞争程度和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之间对捐赠影响的互动关系。将捐赠样本和非捐赠样本合在一起的回归分析发现,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的捐赠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来自舆论的可能压力明显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捐赠可能性;考虑到公关、广告、声誉等经济动机,这种影响在非国有产权控股以及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上市公司中表现得更加显著;同时,媒体关注还会显著地降低国有产权控股以及行业垄断程度对捐赠的负向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媒体在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显著的正面作用。但是,针对捐赠样本的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关于媒体的各类显著影响都不再存在,可见,媒体关注的影响效果仅限定在上市公司是否捐赠这一决策层面,对于公司决定捐赠后的捐赠水平高低并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我国上市公司在确定实际的捐赠水平时不能科学决策、对有关影响因素和社会预期考虑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0.
黄伟  王旸 《管理评论》2023,(1):257-271
声誉是慈善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声誉受损可能减少其社会捐赠来源,进而影响慈善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使用全国民营企业捐赠调查数据,本文从声誉惩罚的角度研究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如何影响民营企业捐赠行为。实证结果表明,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具有声誉惩罚效应,与其合作的民营企业捐赠金额显著下降,且这一效应溢出至民间慈善组织;此外,在慈善组织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声誉惩罚机制可能失灵,所属行业与政府关系密切以及具有政治身份的民营企业其捐赠金额受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的影响较小,即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对偏公益目的的民营企业捐赠金额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如地区慈善组织发育程度和社会信任程度)以及完善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缓解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对民营企业捐赠金额的不利影响。本文的结论对探索慈善组织声誉受损的微观影响机制以及慈善组织优化声誉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