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发展实践的新变化,尤其是中国等新兴援助大国扮演的新角色,正在对传统国际发展思维与模式产生冲击和挑战。在国际发展主体上,发展中国家是落实发展政策与实践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发展援助的对象;在国际发展进程上,民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民主次之;在国际发展路径上,发展中国家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找到发展的最佳通道,西方道路不是万灵药;在国际发展机制上,现成的援助体制有诸多弊端,新兴发展援助国的新鲜经验和成功故事对国际发展富有启发。总之,当今国际发展理念与政策的变革势在必行。中国在发展援助领域的新角色、新实践为国际发展增添了新理念、新活力,带来了新图景、新希望。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国际发展援助与受援国进出口贸易相互影响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以受援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为研究对象,利用其1996—2016年接受援助的相关数据,构建贸易引力模型,研究国际发展援助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发展援助对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进出口贸易皆能产生显著影响,但对援助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其对受援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可见,国际发展援助给援助国带来的收益更大。同时,实证结果发现,用于反映运输成本的指标"两国间的距离"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进出口贸易会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中国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南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应侧重于改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以减少两国间的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3.
国际社会对发展援助的作用和效果一直存在争论,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战后巨额发展援助并未能帮助受援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却给受援国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以彼得·鲍尔、丹比萨·莫约、安格斯·迪顿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发展援助失败论"和"发展援助危害论"的观点,认为发展援助损害受援方政府治理能力、滋生并助长受援方政府腐败问题、抑制受援方吸引投资进而减缓经济增长,并建议国际社会应该以渐进但坚决的方式取消发展援助,改之以发展国际贸易、加大直接投资、利用国际资本等途径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观点揭示了发展援助未能取得预期成效的部分原因,并阐释了发展援助对受援国的负面影响,但在发展援助短期内无法全面停止的现实情况下,创新援助方式、改善援助效果、提升援助效率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迫切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吸纳外援、对外援助这个主题,大多是从国际形势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及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进行考察的,而本文试图从邓小平对外援助的外交理念及其获得的实效这个角度进行考察和阐明,以突破原有思维视角.在此,主要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国际援助外交思想中的积极主动的思想理念、他的现实的国家利益视角及其外交思想中的道义色彩.同时,本文用大量数据和事实来说明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是中国作为受援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效.当然,中国作为援助国所倡导的援助原则及实施的力所能及的援助对于修好国际关系、开展多边外交的意义也不可小视.最后,提倡各援助国进行以发展援助为核心的对外援助,并建立相应的互利合作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以保障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提供对外援助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对外援助总额巨大、援助方式多样、援助对象广泛。在实施对外援助过程中,中国一直注重于人道主义和外交方面的考虑。应当适当调整援助政策,将对外援助与经济合作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由于国际经济地位的转变使得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对外援助存在过高期待,求中国承担更多的援助义务。但从性质上而言,中国的对外援助是一种基于自愿、立足于平等的发展中国家闻的舍作型援助,援助并非中国的国际义务,提供对外援助以不妨碍中国自身发展为前提。实施对外援助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彰显大国地位、加强国际经济话语权,同时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对外援助金额和影响的扩大,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对外援助这一议题,并在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文章试图对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和发展研究机构的中国对外援助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分析其视角和关注要点,以为国内学者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整体而言,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对外援助概况的客观介绍,对中国对外援助方式和影响的评价,以及探讨中国在国际援助体系中的作用及与传统援助国的关系和未来.  相似文献   

7.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后60年来,作为推动发展重要手段的国际发展援助的发展磕磕绊绊,成败参差,毁誉交织。本文以发展援助指导思想与实践的互动为线索,分析了国际发展援助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试图廓清人类对于发展的认识不断全面、深化的过程,以及发展援助对于发展的作用和局限性。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将建设和谐世界作为中国外交和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目标,国际发展援助思想和实践的演变对于中国的对外援助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发展援助效果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发展援助作为发达国家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手段,自从其开始形成就受到各方的质疑。质疑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发展援助的效果方面。从不同学科视角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相互矛盾,甚至同一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也不能达成一致。主要的观点大致上可以分为援助的有效性,援助的无效性以及援助有条件的有效性等三个方面。文章从分析路径、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三方面综述了国际发展援助效果的研究,介绍了发展话语之外的关于国际发展援助有效性的人类学讨论,并简要论述了发展研究效果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对外发展援助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扩大。目前,欧盟对外发展援助已成为国际发展援助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成为发展中国家所需外援的主要来源。其中历史渊源是欧盟对外发展援助的最初动力,政治、经济利益是欧盟对外发展援助的根本动力,地缘安全战略利益是欧盟对外发展援助的直接动力,全球利益则是欧盟对外发展援助的外在动力,欧盟对外发展援助就是它们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釜山宣言》是继《阿克拉行动》和《巴黎宣言》之后,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又一重要宣言。虽然该宣言突破了《巴黎宣言》的部分内容,将一些新的援助主体,尤其是将金砖国家和一些私营部门以及NGO纳入其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和行动计划,但无论是OECD-DAC国家还是新兴援助体都面临严峻的挑战:OECD-DAC国家在如何在新的国际援助格局下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实现与新兴援助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以及新兴援助体如何利用在新的国际援助体系中的身份和影响力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以推动国际援助向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都是目前国际发展援助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际发展援助和中国对非援助的政策沿革进行梳理,可见中国对非援助的政策发展脉络和国际发展援助的历史沿革紧密相连,中国也逐步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发展干预为特点的支持性援助体系,为有效援助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路径。文章采用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态度项目数据和2016年非洲晴雨表对于中国对非洲影响力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非洲公众对于中国援助的效果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在对非援助中不应盲目扩大援助规模,应该考虑优化援助的效果,特别是将援助用于与非洲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用最少的开支取得更大的成效,从而真正推动受援方民生改善,提高非洲的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非援助的实践经验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中国对外援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沿革的回顾,说明中国对非援助的发展脉络与中国对外援助的政策和历史沿革紧密相连,援外实践也在过去50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发展干预为特点的支持性援助体系,为有效帮助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同的模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发展援助方式的变化,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在形式、援外管理体系以及与西方社会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合作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外援助是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一种互助互信互利合作。它遵循着南南合作的基本精神与原则,体现着中国的国际责任与道义,其历史演进始终与南南合作历史主题的阶段性嬗变相一致,始终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复兴进程相契合。在理论特色上,中国对外援助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为思想渊源,以新中国重大外交理念和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相统一为政策取向,以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为最大特色,以"南南合作"而非"南北关系"为根本性质。就实践经验而言,始终尊重受援国的发展议程和自主选择,始终坚持对外援助的"发展"和"民生"导向,始终注重对外援助的务实、廉洁和高效,始终坚持平等相待和真诚友好的优良作风,始终坚持力所能及和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这种南南双向互助互援模式,通过推进南南合作具有了某种世界体系层面意义,通过展现相对更高的发展有效性推动着国际援助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援助协调性是保证援助效果的重要前提.二战后,国际发展援助效果并不理想,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援助在战略、政策以及措施等方面缺乏协调造成的.目前,国际社会对发展援助协调性问题日益重视,但国内对该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尚未系统展开.文章从协调性概念入手,对国内外关于援助协调的研究进行回顾,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国际教育援助的发展受发展观的影响。迄今为止,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经济增长观、社会发展 观、综合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几个阶段。在不同发展观的影响下,国际教育援助也体现出不同的关 注重点和援助战略。此外,受发展观演变的影响,国际教育援助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向 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实现了从“硬件支持”到“软件建设”的转型;援助的方式从“项目援助”转向“部门援助”和 “计划援助”。  相似文献   

16.
张鹏 《国际论坛》2012,(2):45-50,80
伴随着世纪初国际体系的剧烈变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更加强健的角色。作为"传统"援助方和"新兴"援助方的典型代表,欧盟与中国就外援"条件性"乃至发展模式等议题展开了竞争,这尤其表现在双方2006年以来援助非洲的过程中。本文首先从学理上对外援"条件"和"条件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分别概括了欧盟和中国在条件性议题上的立场与实践,进而重点分析了欧盟的质疑以及中方的回应,作者最终对双方达成"中欧共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给予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美国对外援助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迫于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的压力,需要大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经济下滑,国际收支平衡危机频仍,面对国内尤其是国会的反对,无法获得太多的援助拨款。针对这一状况,肯尼迪政府调整其对外援助政策:一方面将援助类型从以军事援助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援助为主,确立了经济援助,特别是发展援助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提出援助负担分担政策,要求西欧及日本等盟国分担援助负担。这些调整使得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开始走向制度化,并为以后美国政府以及国际援助体系的对外援助政策确立了基本框架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应对气候变化是法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借以追求大国地位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减排压力小,能源转型优势突出,法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信。法国以"集体安全"理念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为指导,在重视国内气候治理的基础上形成了健全的气候外交机制,既通过联合国、欧盟等多个平台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也以非洲为主要对象,通过技术输出、鼓励公司参与等方式持续推进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援助。在赢得国际赞誉的同时,法国的气候外交也面临着诸多隐忧和挑战,国内利益团体的抵制、对外援助资金的短缺,势必对法国的气候外交形成牵制。  相似文献   

19.
冷战与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缘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发展援助政策在冷战高峰时期形成,它成为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本主要探讨美国发展援助政策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冷战在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深刻理解战后美国的外交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际援助既是外交行为,也是经济行为。在外交和政治目标之外,援助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学术界和政界曾一度迷信对外援助给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正面影响。然而,现实中巨额的外援并未给第三世界受援对象带来期待中的可喜变化,学界开始反思,有一种倾向认为援助不仅未能给经济带来正向影响,反而有损经济增长。然而,这类结论有矫枉过正之嫌,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考察援助未能有效促进增长的内外因素。这些探讨都试图找到对外援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消弭了援助本身和受援对象的特殊性;在研讨援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都倾向于从受援对象方面来寻找原因和证据;现有的研究建立在传统援助的数据基础之上,忽视了来自发展中的新兴援助者的援助实践,而新兴援助者正给援助与经济增长提供越来越多正相关数据,有望推进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