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的话     
这篇《京沪两地晚清、民国小报的语言文化现象》探讨的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中国文学语言的走向,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复杂多元的文化景象。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新文学运动是从语言革命开始的,即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口号为旗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1921年以后白话文逐渐成为中国语文教育、书面交流的主要工具。作者的学术专攻是研究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媒体小报,她所描述的北京小报使用的口语白话、上海小报使用的松动文言,无论从白话还是文言的发展历程上看,都是很重要的现象。媒体语文为社会语言的反映,又必然成为文学语…  相似文献   

2.
<正> 《孽海花》是晚清著名的谴责小说。一九○五年初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学者纷纷进行考证与索隐。晚清近千部小说绝大多数已湮没无闻,而它却受到读者欢迎,获得人们好评,原因何在?首先,是因为它在内容上具有鲁迅肯定过的“揭发伏藏”,“纠弹”“时政”的批判倾向,在艺术上有“结构工巧,文采斐然”的特点。除此而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如阿英同志所指出,它“表示了一种很强的革命倾向”,“李伯元、吴研人亦不得不屈居其下”。鲁迅先生与阿英对《孽海花》的分析评价,符合作品实际,故一向为人们所赞同。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有些评论认为它并不反对封建统治,只是“对于封建制度的个别方面有些牢骚”;并指  相似文献   

3.
《孽海花》历来被公认为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小说在表现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中,都不同程度地隐含了对于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与揭露。试图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官员的昏庸无能、上流士绅的风尚三方面来分析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曾朴的小说“孽海花”,虽然原订计划六十回,在最初出版时只完成二十回,最后也只续到三十五回为止,(重印单行本时,仅收三十回,以下五回,散见于“真美善”杂志)但是它在许多优秀的晚清小说中,比较真实全面的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前三十年晚清政治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当明显的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思潮。在艺术形式上,它不但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吸  相似文献   

5.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似乎已成学术界的定论,然而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解构恰恰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命名谴责小说时,因为它们与《儒林外史》艺术表现上的密切联系,认为它们没有达到讽刺标准而堕入"谴责小说";然而,《老残游记》《孽海花》都很少使用讽刺技巧,而是以抒情与浪漫著称。从文类上看,《老残游记》是游记体的抒情小说,《孽海花》则是浪漫抒情式的历史小说。将《老残游记》《孽海花》从"谴责小说"中抽离出去,显然代表着一种整体方向上的估价,即不能以讽刺与谴责的眼光来审视《老残游记》《孽海花》,因为那样会偏离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谈文通过对郭汉民先生《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一文的简要评析,分析了晚清社会思潮逻辑起点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作者宏观上对社会思潮梳理的准确性。原文立足于晚清社会转型这一时代特征,在注重每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过程的同时兼顾其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思潮研究的整体性构成原文的一大特色。此外,笔者从思潮的概念界定及其范围、鸦片战争对经世思潮的影响、关于“立宪”和“革命”的表述问题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190 2年 10月 ,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正式拉开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序幕。梁启超高屋建瓴式的理论倡导对新小说的兴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但也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偏颇。而此后梁启超及其友朋在《新小说》上开辟了“小说丛话”专栏 ,以笔谈的形式继续就小说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组笔谈的主要论点回应、发展、补充了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更重要的是许多观点与梁氏迥然有别 ,对梁启超的小说理论起到了纠偏、修正之作用。考察“小说丛话”的具体理论主张 ,对深入、全面地发掘晚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资源 ,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孽海花》在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独特性,恰在它超越了"谴责小说"的概念所包含的一般主题和叙事方式.并指出曾朴的《孽海花》,在历史小说的意识和叙事方式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规范,代表着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9.
山东画报出版社在读书界有一响当当的“品牌”———《老照片》 ,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 ,观照 1 0 0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老照片》出版发行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老照片》成功出版发行的启示下 ,该社又推出了以《老照片》形式表现晚清社会的《晚清遗影》(山东画报出版社 2 0 0 0年 4月出版 )一书。在本书中 ,孙燕京、史革新等史家结合当时遗留下来的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 ,以简约平实的八九万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晚清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 ,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特定转型期社会所发生…  相似文献   

10.
历史固然是由各种偶然的人物和事件组成,但都受其内部规律支配并具有螺旋形前进的发展趋势。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冲击着中国文艺思想时,“小说界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十世纪的一、二十年代,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小说观又一次进行了革命。如何说明这两次革命的内部规律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从“公性情”到“人的文学”——现代小说文学观念的形成晚清“小说界革命”究竟给中国现代小说贡献了什么,现今学术界的答案是:把小说列为文学正宗的地位和把小说的社会作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确实,作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的《论小说  相似文献   

11.
《老残游记》为我国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语言基础主要是晚清口语,这些语言成分有不少是清代甚至晚清才出现的新词或新义,它们在近代汉语词汇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玩意儿”、“这么些”、表乞讨义的“要饭”、表女儿义的“姑娘”等。  相似文献   

12.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都市文学笔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救火、消防水龙及其他 追溯现代上海这个城市的发生,伊然已成为热点。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去,晚清小说首当其冲会被摄入视野。单是所谓“四大谴责小说”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三种,关于早期上海的描写,逛外滩,看跑马,吃大餐,打弹子,听戏园,林林总总就有不少。还有狎邪小说,以苏州、上  相似文献   

13.
晚清著作反映了一八四○年鸦片战争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这七十年左右的时代特征。欧美以及俄、日殖民主义者用炮舰打开了闭锁的古老封建的中国大门。在海通过程中,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起了极大的冲击作用,汉语不得不大量地吸收外语的成分。因此,在《晚清文选》和《晚清文学丛钞》这两部书的收词工作中,如何抓住这个历史特点,处理好外来词的选收问题,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关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的英明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不断革命”的过程。这种观点引以为据的就是马克思曾经说过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其实,这种看法是离开了马克思和思格斯“不断革命”论的原意,是不正确的。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论的科学内容,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既区别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有限目的,又不同于一切社会改良主义者的革命停顿论。因此,“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比较集中提到“不断革命”思想的著作和文献,主要有下列几篇:《论犹太人问题》、《共产党宣言》、《匈牙利的斗争》、《恩格斯致燕妮·马克  相似文献   

15.
《孽海花》的作者曾朴虽然在文学史上以晚清小说家知名,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重登新文坛,创办真美善书店与《真美善》杂志,并通过自己的创作、翻译和出版活动参与到新文学建设之中。在真美善时期,曾朴自觉融会自身的中西文学修养,创作了小说《鲁男子·恋》,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的小说《肉与死》。在《鲁男子》的作品主题、言语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曾朴既受到《肉与死》的启发,又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从中可以看出曾朴创作与翻译活动的自觉对话。  相似文献   

16.
在《文心雕龙》的拟人化文学结构观里有“辞采为肌肤”一语。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刘勰是把作为“肌肤”的“辞采”置于作为“神明”的“情志”之下,并反对华丽文辞对情感表达的妨害。但通过对六朝人物绘画中传达神韵、摹写形象等理论的分析会发现:受古代有机生命化哲学思维的影响,并基于六朝特殊的美学意识,六朝文学艺术领域里普遍存在既强调情感蕴藉,又重视形式美感,并借助形式来表现作品情感蕴藉的倾向。受此影响,《文心雕龙》中的“辞采为肌肤”既表明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存在基础,又体现了文辞独立的审美价值,且认为文辞对思想情感有积极的表现作用。只有充分重视《文心雕龙》中语言形式观的复杂内涵,才能对刘勰有机生命化的文学结构观有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晚清白话文兴起概况本文试图从汉语史角度切入思想史,通过“白话问题”这一语言现象来透视晚清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揭示晚清文言白话的“中心边缘”位置移动的思想史意义。当社会的思想发生大的变动的时候,一般是对...  相似文献   

18.
《女娲石》是晚清一部未完成的政治幻想小说,描写了中华大地上一场由“国女”领导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所谓“国女”,本来是指兼具尚武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以此为武器主动投身政治生活、承担政治责任的女公民。然而,我们却在小说中发现,国女实际上是男性理想人格在女性身上的重塑。性别革命被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强势话语架空。本文试图厘清此种困境产生的逻辑线索,并指出:困境的根源是隐蔽在小说中的男性价值,而男性价值恰恰来源于“国女革命”的创作者——小说家。  相似文献   

19.
五四白话新诗运动的崛起,如同五四文学革命的总爆发一样,它是由多种因素的能量酿成的。从诗歌本身的内在裂变来看,它既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趋向,又直接承受了晚清“诗界革命”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仅就韵文(主要是诗歌)的体式革新而论,竟达五次之多。即“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又为五言七言,二大革命也。赋变而为韵之骈文,古诗变  相似文献   

20.
重读《范爱农》是为了重新认识有计划的个人史写作,如何处理作为背景或事件的社会政治史。“信史”这一晚清至民国重要的学术思想问题深深扭结在鲁迅文学作品中,《范爱农》所呈现的记忆与遗忘、纪实与虚构是鲁迅对于这一问题的独特回应。《范爱农》内容涉及范爱农的个人史、辛亥革命史实以及晚清革命会党光复会的历史。其中,对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中如何择取和改写,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价值提炼和认识历史的方法。重读《范爱农》不仅为了呈现文本的丰富性,而且是对深嵌在中国近代知识转型中的、自身包含着复杂张力的鲁迅文学的一次回溯与再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