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学者散文"的崛起与命名,以及20世纪散文创作实践都为以主体的"职业身份"类别为研究视角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同时以"职业身份"类别为研究视角,散文文体存在着带有共性的话语倾向:学者的散文侧重学识、思想与智慧的自主表达;诗人的散文侧重意象营蕴出的诗情与诗意外化,小说家的散文则呈现出个性化生活叙事的客观传神描写、思想张力与精神极致的追慕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子诚学思想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表现在:"仁"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义"所强调的主体人格的"自我完成"是践行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中"所包含的"惟中贵和"的精神是当代核心价值观中承载的和谐思想的根本要义;"正"所主张的"清正廉洁"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指向;"公"所蕴含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诗的"散文美"理论是艾青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代表并凝聚着诗人一以贯之、毕生追求的诗学理想,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造性贡献.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两姊妹.诗歌引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艾青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做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  相似文献   

5.
萧红和迟子建是东北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情是她们作品的共同底色。但当以死亡作为切入点,关注黑土地上人们的生存样态时,两位作家一个更多地描述非常态的死亡,一个表现常态死亡;一个凸现了死的苦难,一个营造了死的温情;一个体现出惨烈的哀伤之美,一个彰显着超然的和谐之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创作主体人生经历、审美意识及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发展中,散文字句篇章等形式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唐宋以来,散文在篇章结构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唐宋派能够通过学习唐宋古文,总结出散文篇章的"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唐宋之前,汉代则是文学创作中字词运用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七子派学秦汉文只看到字词之丰富,体现于创作中只能字拟而句摹。前后七子与唐宋派设定的学古目标不同,但学古的趋向存在一致之处,茅坤、王世贞等都很注重作家之意境、风格与"法"之关系,他们所谓"法",即能体现作家审美风格的修辞法则,其理论本质是对古代散文审美的自觉。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审美视角来研究一个作家对于文学的意义.庐隐小说的意境建构是基于重建"爱"的王国,而庐隐散文的审美的原生态是作家真实告白.小说创作中具现的是庐隐身为现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呐喊,通过主动建构心中的爱的理想王国,形成浓烈的小说情感化意境;散文创作中的庐隐却是面对不同人生情感阶段,用散文笔调对生活进行哲学阐释,形成流丽的真实告白意境.  相似文献   

8.
<老子>文本所蕴涵的生命境界、人生智慧和人格精神三个方面,从形上和形下、体与用的关系层面,诠释了宇宙、自然与生命之间所具有的层级关系.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是宇宙之"真","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是自然之"善","美之为美"的人格精神是人生之"美".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在社会历史文化中所彰显出的"德性"精神(人生智慧、人格精神),对于消解社会生活与人类世界的种种矛盾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晓风散文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华传统哲学的滋养.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儒道精神及释教与老庄相结合的中国禅宗文化底蕴自始至终渗透于张晓风的作品中,她的散文既体现一种浓厚的故园意识与理想的人格追求;又体现老庄思想中的虚无恬淡与养气守神、逍遥自在的审美精神与人生情怀;同时,又兼有释家以宗教精神为主的人对自然的爱好,追求禅定式的艺术思维和参禅领悟的意境,达到了中国禅宗人与宇宙冥合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散文创作生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坛中较早触及生态美创作的作家之一。他在散文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一种审美的生态思想:在微观上,他刻意描摹自然的原生情态美,展示生态的生机与活力。贾平凹描摹自然生态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客体化(人的自然化),即将自己移入对象之中客观描写自然,展示对象的美,很少抒情,二是客体主体化(自然的人化),即通过对客体结构形态的描摹,抒发主体的诗思哲情。在宏观上,他努力创造“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表现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发展关系:生命和万物的同一是贾平凹“和谐”艺术世界的亮点。这种独特的和谐文化意识,主要源自作家人生过程中习染的两个方面,一是作家生活的古朴淳厚的“商州”文化濡染,二是受中国人传统宇宙意识的制导。从现实超越性上,他批判“工业文明”的生态悖论,追寻着人的生态本真:工业文明虽然给人类带来丰美的物质享受,但无限膨胀的欲望又将人类带入破坏和谐关系的悖论,使人陷入“自掘坟墓”的险境。  相似文献   

11.
美的生活范式的追寻--论凌叔华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叔华的散文创作通过独特的审美想象,借助于对自然和人情的抒写,构筑了一个自我的精神空间,从而获得心灵的诗意的栖息地。与此同时,凌叔华以绘画之技融入作文之艺,营造了清淡素雅的意境,传达出和谐、静穆、圆融之心境。本文主要从以上两方面探讨凌叔华散文创作,旨在论证凌叔华散文创作纯粹是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表达了对美的生活范式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以来的女性散文创作,随着世纪末的文化转型、体制转型和多元价值取向表现出空前的活跃并体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作家解除了长期的心理束缚,以女性的眼光和“女人”的叙事法则,审视社会,感悟人生,袒露心灵轨迹,标识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观的主导思想,渗透到传统吉祥图案设计的多方位、多层次中,它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理念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如"鸳鸯戏水"、"吉祥如意"、"鹤寿延年"、"年年有余"等,充分展示了传统吉祥图案回归自然的题材美、意境美、造型美,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诗歌意境建构审美功能 ,在于能以所成之诗象空间与谐动之力 ,将审美者的生命经验加入其中 ,并延宕其感受时间 ,实现生命信息的交流与共感。因此 ,诗歌意境建构重要因素的语象系统应有充分的导引力 ,其所含信息就要新鲜 ,富有生命活力 ,富有启迪性 ,从而构成体现“空—舞—道”结构的诗的意境。这种以体认宇宙的生命活力为审美指归的意境建构 ,乃是东方艺术精神的体现。中国诗歌意境美可分为壮美与优美。壮美的意境 ,必有雄浑壮阔的语象系统与体现生命强力的刚猛之舞 ,必有广阔的空间 ,成大境界 ;优美的意境 ,必有轻柔恬静的语象系统 ,以及体现在生命自由和谐的曼婉之舞。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散文为大家所熟悉的是平易疏畅、纡徐委婉,极富阴柔之美的"六一风神",而他的另一面,多于年轻时所作、体现其刚正忠直个性,既接受司马迁传记文学"好传畸人"手法影响,又深受韩愈雄奇奔放文风熏陶,所形成的雄奇劲健,深得壮大阳刚之美的散文风格,虽非欧阳修散文风格之主导,但独具特色,别有风貌,共同成就欧阳修散文多元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16.
涂承日 《学术探索》2004,(12):99-102
儒家崇尚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多方面渗进与影响,含蓄蕴籍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学所追求的艺术极致与理想范式。受"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诗教说的形成、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及形神写照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 ,现代作家们自觉而执著地探求着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这种探求成了现代散文的一大重要主题。我们把这一类散文称为“人生美文”。人生美文成功地展现了“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在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反映了他们怎样由苦闷而思考 ,由思考而奋起 ,终于在生活的实践和磨炼中 ,认识了人生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步一步地从狭小的“自我”走向国家、民族的“大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 ,这些美文还对整个生命途程中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心态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生美…  相似文献   

18.
散文的空灵美是散文文本所具有的令人心灵荡曳超逸的美学特征.空灵闪耀着主体意识的光辉,具有超越现实的品性,是文本潜存和所能生发的精神空间,空灵标示着文本的精神含量和美学高度.作为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表现,人类精神最自由的展示方式,散文是写实的又是表现的,直说的又是暗示的,而尤重表现和暗示,散文的空灵美正是散文内容和形式诸因素综合规定的产物.在物欲横流,道德混乱,精神恍惚,守望迷失,诗性衰弱,文学创作媚俗化、低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探讨、张扬并践行散文的空灵美,对深化散文研究,丰富并提升散文的精神含量和艺术品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虚实"相融的和谐美和"意境"美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典范,为语言的简约美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评价标准.它启示我们语言的简约美是明晰美、准确美和简朴美的和谐统一,可以通过新、旧信息的合理安排和语境暗含的适度控制来实现;在语用中则具体体现为交际者语量的减少,语义信息量的增加,语量的减少和信息量的增加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12-115
苏洵自称其文"得乎吾心,成于自然",而实际上,苏洵的文章也有刻意锤炼的一面。他文章中对立要素的平衡与统一是一大特色,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苏洵之文,确具构思之功。这一特色表现在风格、修辞、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具体展示为犀利与委婉、雄刚与温淳、工整与变化、凝练与生动的统一。这种对立统一使苏洵散文呈现出平衡美,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散文而别具风貌。苏洵散文之所以具有这一艺术特色缘于苏洵所处的文道和谐的政治时代、置身的三教合一的思想环境和自身的落拓旷达的性格气质,此三者的合力造成了苏洵散文风格、修辞、结构和语言的两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