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马克思的交往概念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由这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与生产力、分工、生产方式、实践等重要范畴直接相关,又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共产主义理论密不可分;并且,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两条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都与马克思对社会交往概念的理解有着内在联系.所以说,社会交往理论本身就构成马克思社会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正> 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进到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因而主体也是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之一.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阐述主体,这是马克思研究主体的方法的显著特点.由此,马克思就同黑格尔哲学从脱离人的思维的运动和意识的历史以及费尔巴哈哲学从人的情感生活,去考察、阐述主体的做法区别开来.并且,马克思进而否定以“绝对理念”、“自我意识”和“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等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确定“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主体观上突出了实际活动着的人和人的实际活动.马克思正是以这种唯物的和辩证的观点、方法为指导,去展开对主体的性质、需要及演变等问题的阐述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创造能力和建设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破坏力和毁坏力,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重申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是逻辑与历史的必然.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所蕴含的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是强调人在社会历史规律的生成、发展及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两者的矛盾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和社会交往不断的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着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核心矛盾;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元素。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体人的目的、需要、利益等主体根据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社会历史规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确立生产力标准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而且是人类社会自我改造的力量,它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与现时代的人们不一样,马克思对作为生产力中心的人始终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人作为生产力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是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主体,而且根本在于:人的发展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是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和实现人的主体本质的手段。在创造外在财富的过程中,人的个性、才能及各种主体本质都得到发挥和发展。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强调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可见,生产力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系统,一个在改造自然中实现和发展人的主体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探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以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本质,对于揭开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秘密”,具有根本性的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不仅仅是哲学)的内在相关性、完整统一性,也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整体性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维柯关于人是历史世界创造者和黑格尔关于历史主体是一个能动的实体的思想,并提出了历史决定论,生产力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的生产能力;是人解决自然与社会之间实际矛盾的物质力量.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内在决定论,它在肯定历史规律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基础上,也肯定了人的实践对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了历史决定论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文本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臻  温立武 《北方论丛》2008,25(3):117-120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是基础性概念,实践观是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但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对之进行深入的反思.其实,在马克思的理论探索中,实践既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历史展开所展现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本体地位,还是马克思实践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宋朝光 《江淮论坛》2007,42(1):76-80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产物,其原因,除了历史为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创造了理论前提外,从理论逻辑方面看,那就是马克思始终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发展和批判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统一。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方法论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科技进步对人的价值的影响,是自近代以来就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尽管科技发展对人的价值不可避免的会有某些背离和损伤,但从根本上说是不断拓展的,两者保持着总体的历史同步性.我们知道,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因此,人的价值就是指人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客体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对人类主体发展历史过程的考察中,始终以人类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为逻辑主线,形成了以人类主体精神为起点、以人类主体现状为落点、以人类主体解放为旨归的具有时序性的历史分期理论生成逻辑。这一生成逻辑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在历史分期理论的主体向度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主客体颠倒的不合理现象,探求出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内在规律性,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到科学的理论根据,并为在理论上分析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提供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主要有经济学与人类学的方法、"人体”解剖与"猴体”解剖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这是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留给人们重要的思想财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思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也要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同时还要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以及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事实在正义价值判断中的辩证反映,是作为价值判断的正义对发展着的社会历史的辩证把握和引领,在正义价值与实践事实之间的“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辩证关系,在正义理论的演进中,又体现为个体与共同体,阶级性与人类性,价值性与事实性之间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深刻体现了历史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特质,又构成了马克思正义理论发展的活力,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怀涛 《理论界》2008,(7):85-87
施密特立足于经济学的解读真正接近了马克思思想发生的真实历史语境,正确地阐述了认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追求本真马克思的典范。但是由于其经济哲学方法论缺失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纬度,从而不能真正理解社会历史本质规律和矛盾的内在发展,导致对马克思认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发生偏颇,尤其体现在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认识上动摇在旧唯物主义本体论和主体统摄客体的主观主义之间。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著作中关涉认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得失根源于其经济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旧哲学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到了历史观上就陷入唯心主义,盲目夸大主观的能动作用,忽视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才是历史发展中的逻辑前提.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人才是历史的主体,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终极目标将是为了构建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生活实践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和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们的活动既是受动性活动,又是能动性活动。人作为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体,通过自己的受动性活动和能动性活动同客体发生关系,创造历史,参与社会变革。这样,  相似文献   

18.
陈晓鹤 《理论界》2009,(7):19-21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视角,是我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依据,也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点.社会有机体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机体,要求我们的工作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要求我们重视经济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有机体是由社会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自然之间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要求注重人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袁聚录 《北方论丛》2012,(5):99-103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科恩,将马克思所认定的历史主体解释为类主体,将马克思所认定的生产力发展主体解释为类主体,并围绕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等问题,对马克思的生产力发展现予以解释.科恩的这种解释值得肯定,同时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20.
<正> 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不仅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结构和水平,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要求,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十九世纪大工业发展所造成的资本主义高度集中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因为在这些国家中,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大大超出了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范围,以致经常引起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