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按照现行的法律,环境民事权利缺乏充分的法理基础和救济基础.本文从介绍环境权的产生中引出环境民事权利的界定,分析了在民法修订时充分考虑到环境民事权利的必要性,并对通过在民法中特别规定的方式保障公民所享有的这方面权利.  相似文献   

2.
肖峰 《兰州学刊》2003,2(4):132-133
本文以"人性恶"这个形而上的命题为基础,从民事权利行使的角度,对民法相关基本理念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民法理念根源于"人性恶",并与民事权利行使紧密联系,对后者的指导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与民法的生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民法的理念与制度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观推动了民法的转变,民法应当在理念与制度层面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化拓展,但民法的生态化不能背离民法的私法属性。  相似文献   

4.
民事权利概念具有价值性和规范性二元属性。学界对这一术语有两种主要的不同理解和使用偏好:着眼和侧重于价值属性的使用和理解趋势;着眼和侧重于规范属性的使用和理解趋势。为了准确和规范地使用该概念,建议用"民事权利"来概括前者,而用"民法权利"来概括后者。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既要考虑自然因素,也要考虑人为因素,而法律制度尤其是民法制度更要引起重视。我国传统民法在环境理念、权利、制度、原则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需进一步改进,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当前环境问题中民法弱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问题的民法应对策略以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法所固有的弹性为民法的"绿化"提供了路径,同时其不变的秉性使得民法的"绿化"不可能走得太远,只能在民法的已有框架内进行.重新解读诚实信用原则,发展公序良俗原则,重构所有权的内容,改造旧有的环境侵权责任理论,扩张合同的附随义务,建立环境合同制度、环境物权制度和生态型环境侵权制度,这已成为民法"绿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古典宪政主义时期,基于自由主义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宪法基本权利体现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民事权利体现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二者在权利客体上有重合部分,但在请求权内容上则是相异的。在现代,出现了宪法基本权利适用范围膨胀的趋势,其典型代表“宪法第三人效力”已涉及到传统的民事领域。对此,宪法学一方面要对相关理论与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应谨守宪法规范的界限,确保宪法和宪法基本权利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8.
李洪霞 《社会科学家》2006,(Z1):115-116
胎儿是婴儿的前提,只有保护好胎儿的利益才能保护好婴儿的利益.法治社会的今天如何保护胎儿的利益,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性要求,只有赋予胎儿一定民事权利能力才能谈对其利益的保护,只有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才能更好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来论述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人格到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与民事权利能力是内容一致而实质不同的法律上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那种试图将统一的民事权利能力划分为一般民事权利能力与限制民事权利能力以期解释实践的理论在宏观上欠考虑、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是没有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的错误论断.坚持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不仅具有政治意义也是符合法律理论的.  相似文献   

10.
司法公正是民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法的性质在程序上的必然反映,但由于我国司法公正的缺失造成了民法功能的部分丧失,不利于创设的一个有序的市民社会,因此我们应通过对民法的法典化,以期实现其与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市民社会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学精神就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是教育家尤其重视的教学目的。民法的教学过程中,育人的理念与法律精神是息息相关,甚至是将法律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法学类学生的民法素养,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本文将通过阐述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的内涵以及培养目的,表明民法精神在民法教学中培养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提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民法原则是民法规则的本源和基础,它可以弥补民法规则的不足与局限,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法官裁判个案的法律依据。在全无民法规则的情况下适用民法原则裁判系争案件,实质上是裁判者依据民法原则所内涵的价值、精髓在自己内心里形成包含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的民法规则,然后将之适用于系争案件。虽然存在民法规则,但当适用其裁判系争案件会产生极不适当的后果时,需要放弃该规则而改用民法原则裁判案件。其他的情形是,运用民法原则补充不完全法条,或者限缩或扩张民法规则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等方面基础条件的制约,完全以惩罚性的思维立法,采用了"刑事兼理民事"的治理模式,加上以道德治国为最终的价值追求,所以当代西方式的民法观念及其民法体系难以见容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此种差异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中国古代对法的谦抑性认知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民法结构的这种独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不能与不为"的智慧哲理,正是中国古代民法这样的结构模式才凸显出了中国法律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4.
邢玉霞 《东岳论丛》2012,(3):181-184
近年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有关生育权问题的争论日益激烈。这些问题的背后涉及一个关于生育权的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生育权的本质属性问题。以民事权利的视角,通过对有关生育权性质的各种观点进行梳理,阐述了生育权是人人自出生时即享有的一项人格权。在理解这一性质时,应当注意生育权的享有不同于生育权的实现,男女(夫妻)生育权平等,生育权是有限制的。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关于法律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观点是评价民事立法成败、衡平民法"移植"限度的基本标尺.唯物史观影响着司法改革的方向,引领着司法观念更新的路径,并可以有效地防范民法学术研究中"西方话语"泛化之现象.民法实践中时而出现的与国情不相吻合的规范、背离生活的"机械司法"以及学术研究中的"主观臆断",事实上与相关主体忽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有着一定关联.当代社会以市场经济、全球化为载体的经济结构已广泛构筑,并阐发大量直接制约民法价值取向的法权关系.当下的民事立法、司法及民法学研究更应自觉遵循唯物史观,主动适应变化着的以经济结构为重心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6.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不存在范围,也不存在法律或章程对其进行限制的问题。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殊性实指其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相比所具有的特点,而从民事主体资格这一角度来看,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则没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创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各方面都要协调行动的、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本文拟从民法的性质和基本原则方面入手,论述民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污染物大量排放、全球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等,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意义.因此,在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成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推进社区公众低碳生活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通过分析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困境,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农村学校建立环境教育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
袁日新 《理论界》2007,15(5):86-87
从传统民法到现代民法,始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民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具有了崭新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格权保护的强化;弱者权利保护的加强;国家强制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