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包身工》是夏衍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的一篇报告文学。文章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县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这一鲜明而深刻的重大主题的体现,除了作者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在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外,还得力于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一、用精心选用的词语和句式展示包身工的悲惨境遇开篇第一句作者就告诉读者:包身…  相似文献   

2.
《包身工》是夏衍同志一九三五年写的一篇优秀而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现在流行的有两种文本。第一种是原著《身包工》,可以一九七八年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小丛书中的《包身工》版本为代表,全文近一万字。第二种是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第五期上刊登的《包身工》一文,全文不到七千字。这种文稿,当时全国不少报刊转载,目前尚在流行。例如山东师范大学附设自修大学一九八二年八月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所用的就是这一文稿。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及一九八○年三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歌中含蓄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形成一种杜诗特有的“意在言外”的语境和审美空间,从而避免了径露直白的直抒胸臆,同时加以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这就赋予其诗歌摇曳多姿、跌宕起伏、言浅意深的恒久魅力.而这种“言此意彼”的含蓄的表现手法很显然是受到了儒家经典《春秋左氏传》中“春秋五例”的表现手法的影响.“春秋五例”是对“春秋笔法”“比兴手法”所开创的文史系统的继承和发展.杜诗中含蓄的表现手法和对“春秋五例”的自觉运用形成了杜诗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哭嫁歌”——《妈妈的女儿》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广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在我国民间文坛上独具特色;诗中所展示的“三美”——风情美、含蓄美、悲情美,尤其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5.
“文明戏”,又称“新剧”或“文明新戏”。这是清末时上海学生受外侨影响,引进欧洲戏剧的产物。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的现实性,二是形式的创新性。文明戏的出现,是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背景,从事戏剧的人旨在以此“启迪民智”,实现“社会教育”,传播“革命思想”。因此,多数剧目——如《黄花岗》《猛回头》《社会钟》《共和万岁》等大都取材于现实,配合社会革命,政治宣传色彩极为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艺术形式上,则彻底否定传统旧剧的固定程式和表现手法,以对话、动作以及写实为表现手段,并且  相似文献   

6.
《诗经》所采用的“赋”法,向来很少论及,其发生与发展的轨迹亦无论述,而“赋”的文化底蕴并不少于“比”、“兴”。本文探讨“赋”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贡赋、陈赋活动,由铺陈赋品的物的形式到语言铺陈形式的演变积淀过程,并进一步揭示“赋”的审美意味。作者认为,在“赋”作为诗歌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从物质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历程,又经过春秋时期献诗陈志、赋诗言志的大规模、长时期的演练,习以成俗,“赋”这一形式或手段逐渐稳定下来,汉人在总结《诗经》表现手法时,自然选择了“赋”,而不用“敷”或“铺”。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兴”,是古人借诗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人们用《诗经》的“兴”法来讽喻时政,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情怀与志向。“兴”不单是一种简单的引起,它还是诗学中的一种讽喻性诗体。《毛传》“独标兴体”揭示出了作品中隐含于物象中的与讽喻相关的政治意蕴。“兴”在诗歌中具有一种对人进行“启发、鼓舞、感染”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8.
白先勇认为,“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出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本文试从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与杜甫《秋兴八首》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对照入手,说明杜甫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其五》这首诗,在文学方面,它的哪一部分是如何表现出它的内涵及其丰富性的呢?二十年前,我在题为《论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的论考中,以最后一句“忘言”为中心,对其表现手法的思想性进行了探讨.(《东书国语》153号,1976年6月)另外,在《试解<饮酒其五>》(上)(下)一文中,通过注释的形式对诗中使用的语言进行了探讨,从而我确立了理解陶渊明的观点和问题点.(《东书国语》169号,  相似文献   

10.
审题六要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一旦审题有误,就会使作文跑题、偏题。因此,同学们要擦亮一双审题的“慧眼”。一、抓标记,辨文体。命题作文中,常有一些词语给人以提示,依据这些提示可以把握作文的文体和写作范围。如《青蛙脱险记》《第一次……》《我和老师》《一次合作的思考》,其中“记”表明是记叙文,而“第一次”表明是记事的文章《,我和老师》中的“和”表明一种关系,因而文章记叙的内容应突出“我”和“老师”两个方面《,一次合作的思考》中的“思考”提示了本文主要写由“一次合作”引发的感想,而不是“合作”的过程。二、捕题眼,扣重点。…  相似文献   

11.
钟文同志的《一代人和一代人的诗》(《成都大学学报》1981.1期)以及先后发表在《星星》、《福建文学》上的几篇同类文章,不仅对“一代人的诗”高度赞赏,同时对诗风的变革,诗歌的表现手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12.
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是一篇文情并发的散文佳作。它通过“我”在哀牢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作,赞颂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时代特征——雷锋精神大发扬,“毛泽东思想代代相传”。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如何对初一学生讲授此文,我提出两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结构 凡是优秀的散文,部非常讲究结构艺术。散文职材最广泛,表现手法最灵活,因此,结构灵活多样,变化无穷。《驿路梨花》这篇散文也不例外。在教学时,为了使  相似文献   

13.
《庄子》散文不仅在艺术形式(包括文学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上明显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点,而且还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构成了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天下》篇曰:“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庄语”,陆德明《释文》曰:“一云,‘庄,端正也’”,王先谦《集解》曰“犹正论也”。“不可与庄语”即不能以端正的、写实笔墨去反映和表现现实。那么应怎样去反映和表现呢?《天下》篇指出:“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成玄英疏曰:“谬,虚也;悠,远也;”陆德明《释文》曰:“谬悠,谓若忘于情实者也”,指的  相似文献   

14.
单本的《蕉帕记》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明传奇。它虽然以爱情为主要题材,但俗中求异,表现出有别于其他传奇的独特之处。其表现在:以蕉叶幻化成帕作为定情信物,这是一奇;主题内容囊括甚为丰富,神仙道化、人狐三角恋以及政治斗争三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构成了其主题的多义性,这是二奇;形式上,烘云托月、众星拱月等手法的使用以及场面描写的夸张渲染则体现了表现手法的新颖别致,这是三奇。信物、主题和表现手法三者相互促进,构成了《蕉帕记》的“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诗歌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战国后期的“楚辞”在诗歌的作者、思想内容、塑造形象和反映个性、写景抒情、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结构形式、句式、语言、篇名等十一个主要方面,较之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均有所发展和创新。“楚辞”对《诗经》的发展和创新,从宏观上展现了我国诗歌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韩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歌诗集《香奁集》多以都市女性生活为题材,内容上呈现出绮艳、“淫靡”的特点,并且采用“男子作闺音”的表现手法,具有典型的词体特色。韩的《香奁集》不仅体现了晚唐的审美风尚,而且成为后代词人借鉴的重要对象,在词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遥隔十几个世纪,从古代文学创作中,我们已经可以见到“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了。《诗经》中就有“坎坎伐檀”的奴隶与“不稼不穑”而“素飧”的君子这样善恶分明、美丑互异的形象对比。这种古老的表现手法看起来是这样的简明、平易,表达效果是这样的单纯,老妪能解,以至于人们相信它犹如光线中的明暗、色彩中的显晦,音乐中的强弱一样天然,毋庸论及,甚至在一些罗列了许多表现手法的文学辞典中也不见提及“对比”。可是,现代文学批评却越来越细微地体味到“对比”的使用。对它的限定和修饰比其他任何表  相似文献   

20.
《日出》结构艺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出》的结构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印象派绘画技法、剧本前的引文、“损不足奉有余”的观念和契克夫戏剧创作的散文式结构法,共同构成《日出》结构的四个要素。其中后期印象派绘图的表现手法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内容构成《日出》剧本表层的刻板结构。散文式抒情要素与剧本前所引《圣经》中的语录,构成了作品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