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忠诚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程度与秩序状态.传统社会的政治统治一般把合法性维系在意识形态和有效性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社会的政治统治则更多地依赖宪政制度来维系其合法性基础.现代社会,随着人民主权观念的日益普及和增强,宪政制度已成为现代政治合法性的一个"刚性"基础.因此,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建构我国政治合法性的宪政基础,便成为中国共产党21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的合法性状况可以类型化为一元模式,即传统政治价值与现代政治价值之间是连续的,是由传统政治价值"自然"演变而来的,并非是外来的.与此相反,后发展国家的合法性状况呈现为二元形态,即本国的传统政治价值与从西方传播而来的民主政治价值形成二元格局.合法性本身具有规范和经验的二元性,合法性的二元性有可能导致政治理念与实际政治过程的脱节甚至背离.这种状况将规定后发展国家政治发展的内容及其发展逻辑.后发展国家是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中启动和推进政治发展进程的.后发展国家的国际环境可以类型化为"先进一落后"二元结构环境,而国内环境则可以类型化为"强国家一弱社会"二元结构环境.合法性的二元化与发展环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规定政治发展的内容和逻辑.本文在合法性、发展环境、政治发展的框架内,讨论后发展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当前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冲突事件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政治统治的统一性和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中国的社会秩序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中国目前的社会稳定是"刚性稳定",这种稳定以垄断政治权力为制度特征,以绝对管治秩序为表象,以国家暴力为基础,以控制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为手段.它缺乏制度弹性和韧度,忽视了内在的整合和发展转型的适应性要求.压力型体制下的各级政府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公平,忽视社会基本规则的建设和维护,从而导致政治合法性的快速流失.政治软权力的匮乏迫使当权者在面对社会力量的冲击时越来越依赖国家暴力.其结果是,政治体制用来维护自身生存和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支付成本的能力并不一定同步提高.从长远来看,一旦政治体制的维护成本超过其支付能力,就可能出现社会无序和冲突失控,"刚性稳定"就可能演变为"社会动荡".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社会动荡,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司法、行政和政治改革,把社会冲突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使"刚性稳定"逐步转变成"韧性稳定".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政治可行性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建立县级政治分权;等等.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的合法性状况可以类型化为一元模式 ,即传统政治价值与现代政治价值之间是连续的 ,是由传统政治价值“自然”演变而来的 ,并非是外来的。与此相反 ,后发展国家的合法性状况呈现为二元形态 ,即本国的传统政治价值与从西方传播而来的民主政治价值形成二元格局。合法性本身具有规范和经验的二元性 ,合法性的二元性有可能导致政治理念与实际政治过程的脱节甚至背离。这种状况将规定后发展国家政治发展的内容及其发展逻辑。后发展国家是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中启动和推进政治发展进程的。后发展国家的国际环境可以类型化为“先进—落后”二元结构环境 ,而国内环境则可以类型化为“强国家—弱社会”二元结构环境。合法性的二元化与发展环境遥相呼应 ,进一步规定政治发展的内容和逻辑。本文在合法性、发展环境、政治发展的框架内 ,讨论后发展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政治妥协是解决政治冲突和实现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深刻理解和把握政治妥协的价值内涵、实现原则及其功能特别重要.政治妥协无论对于政治主体还是对于政治系统来讲,都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它的实现要求遵循政治宽容、双方互利和适度妥协原则.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妥协不仅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化解矛盾冲突,而且有利于促进政治实践中共识性政治规则的达成.政治妥协在促成政治主体间信任与合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化解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危机,并推进其有效运作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郝延军 《唐都学刊》2004,20(5):126-129
政治权威资源包括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政治权威的政治整合能力和政治权威的自身素质三个主要方面。清末宪政改革的目的是想通过改革以挽回因内外危机的挑战而不断流失的权威资源,但囿于自身的素质,没有能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从而使其权威的合法性不断流失。  相似文献   

7.
以政治理性化为核心的政治知识化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人民主权观念是政治知识化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而孵化人民主权观念并使其得以转化为现实的政治生活的社会基础则是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论政治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冲突是重要的政治现象 ,也是政治学的基础范畴。在政治冲突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理论框架下 ,政治冲突表现为政治分歧、政治不合作、政治对立、政治竞争。政治冲突的类型有 :政治机构冲突、政治领导集团内部冲突、政党冲突、利益集团冲突、公民冲突、政治权力冲突、政治参与冲突、政治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9.
陈永忠 《浙江学刊》2012,(5):136-140
民族主义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由主义则是以个体为本的意识形态。从政治哲学层面上看,民族主义是特殊主义的,而自由主义是普世主义的,两者之间虽有内在的矛盾和紧张,但都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自由民族主义则力图调和这两种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意识形态。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都是西方影响的产物,并且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民族主义的目标纠缠不清。1940年代,主要是抗战胜利后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渴望建立一个以英美民主体制为榜样的社会,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民族利益不受侵害,从而表现出一种自由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这种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整合在当今世界也依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现代性命题。  相似文献   

10.
政治信任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民众对政治体系相信、托付和期待的一种政治心理.在历时态上,政治信任可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形态,它们的根本分野在于政治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整体社会相契合的是传统色彩浓厚的政治人格信任;改革开放以来,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是过渡形态的政治信任,其表现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两种形态的政治信任前后相继,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变迁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